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探寻青年与城市共同成长的创新密码

admin

上海欢迎年轻人,年轻人追寻上海梦想!

上海青年50人创新创业研究院与第一财经联合制作推出“科技Z世代”的《上海青年创新创业50人论坛专辑》。通过讲述上海青年努力引领未来、实现青春抱负的故事,探索上海这座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创新密码”,以及创新创业青年共同努力、共同成长。

第九期,我们来看看上海蓬氏菌业副总经理、蘑菇奇幻森林创始人苏慧敏的故事。

棒蘑是什么蘑菇_棒蘑菇的做法大全图解_

主持人:我看到一个很大的牌子,上面写着“蘑菇林”。为什么叫“蘑菇林”?

苏慧敏:其实是一个蘑菇和森林结合的IP。青浦有2万多亩水源涵养林,我们一直在林下种蘑菇。这个项目是我来上海时自主建设的第一个农业、文旅三业融合项目。

主持人:听说您以前和我一样也是一名媒体人。您是如何从媒体人变成蘑菇的?

苏慧敏:这是一个比较神奇的故事。

主持人:这有多神奇?

苏惠民:源于一部纪录片《一个农民的贡献》。这部纪录片的主人公彭兆旺先生是我丈夫的祖父。一次庆功晚宴上,很幸运,我的丈夫坐在了我的旁边,一位70后的姐姐首先发言,讲述了她对这部纪录片的感受。他在台下举手,讲述了自己作为一个80后的感受。聊完后,他把我拉到一边,问我你是哪一年的?我说我是1991年,然后他说你应该站出来为90后说句话。

主持人:提示你吗?

苏慧敏:是的,球杆是我的。然后大家一起吃饭,期间他聊起了自己的一些梦想。他说要把祖父的食用菌产业发扬光大,说话的时候眼睛里闪着光。

主持人:所以你爱上他了?

苏慧敏:是的,我当时就想,怎么会有人对蘑菇如此痴迷。后来他来了深圳,说我们去拿个证吧。你敢嫁给我吗?就是这样。

主持人:我们见过几次面?

苏慧敏:第二面。

主持人:可以说是闪婚中的闪婚。为什么这么认同他?

苏惠民:在前期收集资料的时候,我了解到我的祖父在20世纪70年代发明了一种用袋装蘑菇棒栽培香菇的技术。以前蘑菇的生产周期需要2到8年,现在我们最快是3到5年。几个月内,蘑菇产量增加10倍以上,成本降低80%。

主持人:所以您决定和第三代菇农一起开创这个蘑菇产业?

苏慧敏:是的,因为我觉得他的梦想和蓝图非常宏伟,我也希望自己能够深度参与,和他一起一步步实现他的梦想。

主持人:您进入公司后,对公司的运维工作有何看法?

苏慧敏:当时我对整个公司的运营情况不太了解。后来我才发现,当时公司的账户上居然有几万块钱,资金链几乎濒临断裂。

主持人:爷爷的技术真好,产量也提高了。怎么后来就遇到了危机呢?

苏惠民:虽然产量很高,生产周期也缩短了很多,但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产品供大于求。因为我们当时选择了一个细分赛道,叫活菌领域,这在当时的中国是完全空白的。

主持人:需要更多的蘑菇生产来支持这个行业的发展。

苏慧敏:对。我们希望能够在有限的土地上持续生产出产量更高、年产量更高的此类蘑菇。我们需要人为地为蘑菇创造一个合适的生长环境,并控制温度、光照、水和空气,使它们模拟自然界中蘑菇的最佳生长状态。整个系统需要在爷爷种植设施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我来之前,公司已经花费了1000多万建设了细菌生产综合生产大楼。因为此举,公司资金链陷入了十分困难的境地。

主持人:真正的转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苏惠民:我们首先实现了设施化、工厂化运营。每个种植棚棚头前均设有一个控制箱。控制箱有一个面板。蘑菇操作人员每天要做的就是在面板上调整这些参数,然后将其与相应的种植品种进行匹配并了解。生长状态。本次工厂改造后,已实现常年供货。

主持人:首先是建的。

苏惠民:是的,但是建设完成后,发现需要一种更先进、更容易操作的方法,那就是数字化工厂和物联网可视化智能系统的建设。从2016年到2019年,我们从一家濒临破产的公司,到现在年产值接近1亿。

主持人:在资金链的压力下,你们一方面在拓展客户和市场,另一方面在做工厂化、智能化改造。你有没有想过放弃这个过程?

苏惠民:没有回头路,我们坚信这个方向一定是对的。我公司现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农业领域是比较少见的。将来我想转向生物工程,因为蘑菇不仅可以食用,还可以药用。

主持人:在谈到传统农业向新农业发展的时候,有一个特别流行的词叫做跨界。我觉得非常适合申请你。您认为跨境能力对于农业企业家来说重要吗?

苏慧敏:我觉得非常重要。过去,要发展农业,只要能种菜、种养殖就可以了。但现在,对我们新农民的要求是,不仅要懂技术,还要懂管理、懂运营。其实,农业最好玩、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想象空间巨大,就像魔方一样,可以激发好奇心和兴趣,创造更多新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