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与周信芳: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与演变——纪念梅周130周年

admin

京剧历程_京剧230周年_

毛世安

今天我就简单说三句话。

一是梅花周130周年与中华文化精神。梅兰芳和周信芳的表演实践体现了中国文化精神。梅兰芳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庄严、雍容、绚丽,是万物之主。周老师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另一面,是中华民族、中国社会历经沧桑、沉浮之后,中国文化精神的豪爽、悲凉、压抑的一面。他让我想起了捍卫六朝文化的曹操父子建安七子,以及安史之乱后的杜甫。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艰苦奋斗所需要的精神力量。

他在整个表演中形成了一种非常特殊的风格,充满挫败感、力量和冲击力。这是京剧从民间走向宫廷再到近代以来发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比如《徐策跑城》、《乌龙院》、《四大进士》、《清风阁》等。 》、《坐塔杀人》等都体现了那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正义感,他的剧作具有强烈的正义感,能够满足普通公民对社会和道德的向往。

第二,我把它比作京剧从古典到现在转型时代的转折点,就像黄河口一样。因为中国戏曲在他之前就已经很流行了,但是五四之后就遇到了瓶颈。古典歌剧如何应对时代挑战?如何打破这个瓶颈?就像山西和陕西交界处的黄河壶口一样,我们必须冲破这个壶口,然后浩浩荡荡地冲向大海。这个转折点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就是周信芳。

周信芳为何成为周信芳?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对京剧、话剧的批评就是不美观、程式化。我在京剧之前积累了很多套路,经常会分段这个词。我把它分为程式化和公式“改造”,即如何对程序进行“改造”,而不是将程序固化为公式。这里面有很多学问,而这些学问都被周信芳解决了。他振兴了京剧节目。

2008年,我在回顾上海京剧院在北京演出的《唱向天空》时,特别提到周信芳形成了我总结提炼的心理现实主义表演方法和体系。此前,中国戏曲的表现力和表现力与现代戏剧的现实性和体验性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周信芳的表演凸显了心理体验的外化,所以他塑造了那些脍炙人口的经典形象。我们都可以看到,激烈的心理冲突是如何通过我们自己的身体、延伸和表达而外化的。所有的舞台艺术,包括戏剧和电影演员,都强调心理体验,但都找不到一种可以外化心理体验的形式感。得益于周信芳的方法和表演体系,才有了赵丹、金山等著名艺术家。

现代舞台艺术和戏剧艺术表演的主要理论研究是研究身体,身体如何承载心理,以及集表演美学、体验美学、写意与写实为一体的表演体系。所以我说,通过周信芳,打开了一道闸门,我们的京剧可以流入现代,流入未来。

他的影响不仅限于齐派。我觉得京剧圈里除了陈少云之外,还有两个人非常齐派。一个是武汉京剧院的绯闻朱士慧,一个是上海京剧院的纯演员尚长荣。尚长荣的《贞观盛世》中的金宫演讲,与《宋世杰》中周夫子的宫廷演讲非常相似。言语吐字清晰,节奏变化,铿锵大方,高度相似。他从齐派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 。活“华”是柒牌的精髓。伟大的艺术家都是向前人学习,但又都是“改造”前人。作为一个画家,如果你向毕加索和马蒂斯学习,你最终必须学会画马蒂斯和毕加索,然后你就会成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如果你身上仍然有马蒂斯和毕加索的影子,那你就不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第三,他不仅仅是一个表演者,更是一个文化存在。一个重要的剧院,一个在戏剧史上留下了一席之地的剧院,都有自己的文化和历史遗产。莫斯科剧院和莎士比亚剧院都有自己的传统。上海京剧团的整个传统,包括历史剧的初衷,都来自于周老师。

最后我想说,周老师的一生是辉煌的,但他的结局却是惨淡的。这给我们留下了必须永远学习的教训。今天是一个好时代,我们要永远维护这个好时代。

毛世安/澎湃新闻记者 潘宇/编译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信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