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平又火了,但这次不是因为他赚了多少钱,而是因为吵架。
在雪球这个平台上,有一位网友的言辞较为犀利,他说道:“雪球上大部分购买腾讯的人,实际上是没有投资能力的。”同时,这句话也可以从相反的角度来说,那就是因为没有投资能力,所以这些人只能购买腾讯(或者说是仅仅敢购买腾讯)。对于此,段永平表现出了强烈的不满,并且评论了一句:“你给我闭嘴吧!”一位网友认为“说得你比我还有钱似的”这种言论不得体,感觉就像一位“老大爷”在“愤世嫉俗”,然而随后他遭遇了段永平的追击,还被评为“你瞎掺和是你没脑子”。
后来,引发这场骂战的事主把帖子删除了。接着,他又重新发帖主动进行澄清,称自己并没有针对段永平,甚至还有点捧段永平的意思。他说:“我说投资腾讯的人没有投资能力,本质上就是在抄段总作业,这是上半部分。因为没有投资能力所以才抄段总作业。”
从传播的角度去看,这段澄清带有一定服软的意味。在这几年中,通过 SEC 来查看段永平的持仓,早已成为国内资本市场的一个固定节目。被查看的不只是段永平,像徐大姐这样的明星投资人,以及阿里、腾讯这样有着庞大资本布局的上市公司,都在被观察的列表之中。这些都是人们通过实际行动,公开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
澄清之后,这段争议很快就结束了。段永平开始激情讨论英伟达财报,留在评论区的网友们也没有感觉自己受到伤害,他们都在感叹这篇帖子最大的价值在于成功吸引了“大道(段永平在雪球的马甲)的亲自回应”,以后喝酒吹牛又多了一个好的素材。
仔细想想,这场争议中存在一个最诡异的地方:段永平经常在网上高强度冲浪,可他为何会在意这样的指责呢?
从段 sir 的视角去尝试思考,能想到的一个最为合理的解释便是“坚定持有腾讯”的难度被大大地低估了。许多人都知晓段永平始终坚定地做多腾讯,其中最为著名的操作是在 2018 年以及 2021 年两次版号停发且股价持续下跌的时期,进行“越跌越买”,从而成功抄底。2024 年夏天,他公布了一个更具激进性的投资计划。这个计划是每天卖出 1000 个 put 期权,其目标是在 3 到 5 年的时间内,通过 put 期权增持到腾讯 1%的股份。卖 put 也就是卖出看跌期权,依据当时的股价来推算的话,这就意味着段永平将会用 3 到 5 年的时间,每天投入 1000 万来买入腾讯,整体的投入将会超过 360 亿元。
段永平的经典持仓除了腾讯外,还包括苹果、伯克希尔、阿里、拼多多,这些都是具有强大市场共识的名字。段永平的评价常常处于一种叠加态,在行情好的时候,他被视为“价值投资者”;在行情不好的时候,他被认为“胆小”“保守”。
背后的潜台词清晰可见:一位在从前的互联网时代能做出步步高、小霸王这般具有现象级影响力的消费电子产品,并且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也没有被甩开距离,还成功孵化出 OPPO、VIVO 的企业家,难道不应该展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举动吗?难道不应该充分运用自身所具备的信息差异,到那些并非普遍认同的层面去挖掘价值,而不是仅仅成为市场主流意见的一部分吗?
但如果站在上帝视角之外呢?
1999 年,李嘉诚的儿子李泽楷迎来了人生中的重要时刻。他把自己极具雄心的香港硅谷“数码港”,放进了“得信佳”的外壳里,之后改名为“盈科数码动力”,从而一下子成为千禧年代在市场上最受追捧的高科技概念股。几个月后,李泽楷借助以中国银行牵头的银团。他以超过 110 亿美元的价格,从李显龙和默多克手中截获了正在寻求并购机会的香港电讯。“盈科数码动力”改名为“电讯盈科”,这一过程前后花费了 20 天时间。在此期间,其市值急剧飙升至 5800 亿港元,身价得以跻身当时的亚洲前三。
1999 年,OICQ 的业务突然大幅增长,很快就把启动资金消耗殆尽,马化腾倍感压力,他制作了 6 个版本的商业计划书去寻求风险投资,一共收到了四份报价,其中最好的一份报价是 60 万收购 QQ,但公司不包括在内。如果没有在深圳高交会上遇到 IDG 和盈科数码,也没有拿到 220 万美元的天使投资,他们确实在考虑以“按有多少台电脑、多少个桌椅板凳”这样的方式把公司卖掉。
这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抉择时刻之一。在后来的采访里,马化腾多次提及,当时他所接触到的那些投资人都“无法理解技术以及无形资产所具有的价值”。在那特定的时刻,李泽楷毫无疑问是能够将目光望向围墙之外的巨人。
互联网泡沫被戳破后,电讯盈科的市值迅速降至十分之一以下。然而,李泽楷做出了一个至今令人遗憾的决定,那就是将大量资产进行打包出售,其中就有以 1200 多万美金的价格,把腾讯 20%的股份卖给了一家南非公司,之后他便投身到保险行业中。
更重要的是,段永平凭借一个“笨办法”取得了一个完全相反的结果。一个经典的江湖传说,互联网泡沫让人们意识到“互联网”只是一种新的媒介。因为“互联网”无法靠自身持续高速增长,所以打定主意进军互联网的步步高投资部放弃了对“广告投流业务”的观察,开始全员加班打网游。最终他们发现《大话西游 2》比同期的产品更有潜力,于是决定抄底股价只剩 0.8 美元的网易。
看出来、判断出来、试出来,这三件事各不相同。它们依次排列,前者属于一种特权,而后者才是普通人所使用的工具,并且越来越需要“我”的参与。在此前提下,仅仅由于腾讯获得了时代的红利,就将“投资腾讯”与“投资能力”“投资技术”强行进行对立,显然对段永平这样的“苦孩子”是不公平的。
更何况“没能力”不是一种结果,它只是一种“状态”。
1974 年到 1976 年期间。德甲的豪门拜仁慕尼黑达成了队史上从未有过的成就,即完成了欧冠三连冠。人们普遍认为,这一壮举的核心在于“足球皇帝”贝肯鲍尔的伟大转型。在这几个赛季里,贝肯鲍尔第三次改变了自己在球场上的角色。原本因为年龄增长和身体机能下滑而回撤成为后场清道夫的他,决定再次将位置提前,转变为一个强调分配球权、视野宽阔且长传球准确的中场核心。这样的转变推动了德国足坛出现了非常超前的“战术变革”。
同时代的顶级球星,曼联的传奇人物博比·查尔顿,也用现在我们最流行的话语来形容他。他说贝肯鲍尔是与众不同的人,是不抄袭任何他人做法的人。他所定义的“自由位置”,仿佛是上帝专门为贝肯鲍尔而打造的。并且他退役之后,没有人能够与他相提并论。
但实际上这一转型并不在贝肯鲍尔的计划之中。
70 年代初,拜仁慕尼黑有一名主力中场叫莱纳·佐贝尔。他与贝肯鲍尔相同,在战术板上承担着拖后拿球的任务,会观察队友的跑位,也负责完成进攻组织。在荣誉方面,他完整地参与了拜仁的三连冠。然而,在 1973 年之前,他得到的评价截然相反,大家觉得他是一名没什么发展潜力的年轻球员。
一个重要例证是佐贝尔曾担忧足球无法养家,所以希望能投入更多精力准备高中毕业证和拉丁语等级证书,进而拒绝了国家队的征召。此外,当时拜仁在欧洲赛场上一直未能取得突破,依据以往经验,他不具备成为“冠军拼图”的条件。
贝肯鲍尔的转型是一个意外结果,就如同“解决朋友烦恼”一般。他与佐贝尔是室友,两人交情深厚,甚至能互相模仿签名。在某一天,在无数次听到佐贝尔的苦闷之后,贝肯鲍尔做出了一个决定,即“我来负责你的位置”,随后他向教练建议让佐贝尔尝试前锋或者后场清道夫。
在这个故事中,难以确切说出谁是缔造传奇的超级英雄。甚至可以认为,这次影响世界足坛历史的伟大变革,是由一连串“无聊”和“无能为力”堆积而成的。将“状态”当作“结果”并前置在每一次行为上,这种做法着实让人感到别扭。
当然,我认为这位网友并无恶意。从积极方面而言,如同超级英雄漫画的黄金时期处在大萧条到二战这段时间,民众极为迫切地需要一个清晰的图腾,用以对抗迷茫并提振信心。而寻求对超级英雄形象进行解构,难道不正是一场牛市即将开启的信号吗?
段永平自己说过,很多人到最后会忘记自己最想干的事,走着走着就忘掉了……做人要先悠然地扫一屋,再从容地扫天下。偶尔能有这样的人气一气段 sir,帮我们留住一个还愿意谈“我”的投资人,这是一件不错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