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里随处可见的树木,竟然导致了不少基层矛盾?
今天(27 日)下午,大城小事的第五期活动“树”不清的烦恼在机场集团虹桥源大礼堂举行。社区居民、物业公司、业委会、居委会、街镇的相关人员,以及社会治理领域的专家、法律人士、社会组织、基金会、规划师、学者、园艺师、艺术家等共百余人,围绕小区的树木展开了一场热烈的讨论。
在他们的观点里,小区树木的修剪不是仅仅进行修枝剪叶的工作,而是与民生的福祉有着紧密的关联,涉及到社区安全的方面、管理的方面以及治理的每一个环节。
大树扰民矛盾频发
在长宁的某一个小区里,有一棵香樟树长得极为高大且茂盛。它能够为小区的居民遮挡阳光和雨水。那翠绿的树冠,看起来格外让人感到赏心悦目。
对于相邻的甲小区居民而言,这棵树成为了烦恼的根源。它那过于茂盛的树冠跨越了两个小区之间的界限,径直长到了居民楼的前方,将一些居民家中的窗户给挡住了。
甲小区居民要求对香樟树进行修剪,希望能把过线部分全部砍掉,这使得两个小区的居民由此产生了矛盾。而香樟树所属小区的居民坚决反对。在活动现场,一位该小区的阿姨说,当初很多人购买这个小区的房子,就是因为看中了这些香樟树,觉得绿化好。她还表示,肯定不让砍,就算只是修剪过线的部分,剪完不好看了也不行。
长宁区城运中心的一位负责人进行了介绍。2024 年收到了数千件居民关于小区树木的投诉。这些投诉占全部工单量的约 3%。比 2023 年的数量有所上升。主要的诉求集中在大树扰民这一方面。也集中在破坏绿化这一方面。还集中在绿化调整这一方面。
一位居民区书记现场讲述了他的经历。一个商品房小区的绿化情况良好,树木数量较多,其树冠延伸到了隔壁的售后公房小区,遮挡了对方的采光。于是,两个小区开始进行协商,但始终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售后公房小区的居民希望能够对这些树木进行较多的修剪,最好能够维持三五年甚至十年,以免每年都要为此而忙碌。而商品房小区的居民则认为,这种修剪行为是在破坏小区的绿化。
全市范围内,在小区管理的各类问题里,与小区树木相关的 12345 市民热线工单量处于前列。“大树扰民”这一情况,已然成为社区治理中急需解决的民生难题。
解决问题难在何处
表面上看,只需对扰民的树木进行适当修剪就能把问题解决。关键在于,修剪这些树木通常需要动用小区维修资金,且需小区居民四分之三参与以及三分之二同意才行。但在实际生活里,各方的意见难以达成统一。
不同小区的居民意见不同,同一小区不同楼栋的居民意见不同,同一楼栋不同楼层的居民意见也不同。长宁区新华路街道一位居民区书记表示,他所在的小区为高层住宅,1 到 6 楼居民受影响较大,希望多修剪,7 到 25 楼居民不受影响,故而反对修剪。由于意见比例相差过大,修剪树木的意见征询无法通过。
事实上,有关部门经常到现场后才发现,有一方投诉存在“扰民”情况的大树,以及另一方投诉正在遭受“毁绿”行为的大树,实际上是同一棵。“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利益,对于这些树木的看法也存在差异。”
另一个问题在于,这些树木长到了“扰民”的程度。此时,修剪的成本比很多人想象的要高。那么,这笔费用该由谁来出呢?业委会主任李先生在现场透露,小区内有 34 棵树因长得过高,可能触及高压线从而引发安全隐患,所以必须对它们进行修剪或者更换树种。并且,这关系到小区的安全,按照规定,是无须经过征询程序的。修剪这些树木需要 27 万元,而这笔钱要从小区维修基金中支出,这样就会有居民不愿意了。
多协商是破局之道
那么,扰民树木的问题真的无法解决吗?大家讨论后认为,需要靠提前做好绿化规划。大家讨论后认为,要多发挥“三驾马车”的作用。大家讨论后认为,要制定更具体的修剪方案。
建筑领域的专业人士指出,香樟树是常绿树,其实不适合种在居民住宅的南面。今后在规划过程中,需要挑选合适的树种。另外,如果能够每年定期对树木进行修剪,使其不会长得过于高大茂盛,那么就可以避免后续出现的所有问题。
实际上,对于小区绿化树木的修剪、移植乃至砍伐,上海是有规定的。长宁区绿化市容局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介绍,小区绿化的目的是给人民群众带来更优的居住体验,而非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因此,在小区绿化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政府部门鼓励居民在经过自主协商之后对绿化树木进行调整。如果确实需要更换树种,那么可以提出申请。之后会有专业公司把原本的树木移植走。现在,在一些新建的公共绿地里,能看到原本种在居民小区的大树。
一些基层工作者认为,目前市里出台的规定较为原则。很多小区的物业不清楚在何种情况下可以进行修剪,以及能修剪到何种程度。这就需要上级部门给予指导,以便在街镇以及小区层面进行细化。浦东某小区的物业经理分享了该小区成功修剪大量扰民树木的经验,而其中的关键在于“一树一方案”。
前两年小区业委会换届完成后,积极着手解决树木扰民的问题。她进行介绍,在前期阶段,居委会、业委会以及物业一同多次到现场进行查看,针对每一棵给居民带来困扰的树木该如何进行修剪,都制定了相应的方案,并且将这些方案绘制成了图片,在征询居民意见之前,把这些图片发送给了小区的居民,最终得到了居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