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听到于洋去世的消息,中国电影界少了一位备受尊敬的优秀演员,我心中涌起阵阵凄楚。
于洋是新中国的一位功勋级演员。他在《暴风骤雨》这部影片中饰演主角,其形象已印在我脑海中。他在《大浪淘沙》影片中饰演主角,形象已印在我脑海中。他在《英雄虎胆》影片中饰演主角,形象已印在我脑海中。他在《戴手铐的旅客》影片中饰演主角,形象已印在我脑海中。
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有的年岁已高,有的已然离世,所以在八九年前,我就产生了抢救式采访这些老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念头,想要尽可能如实地记录他们过去的诸多经历以及现在的晚年生活,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我向于洋老师提出了采访计划,他很快便答应了。
于洋居住在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宿舍区。因为提前通过电话进行了联系,所以当我到达的时候,他们夫妻俩已经在门口早早地等候着了。尽管那个时候于洋已经达到了 86 岁的高龄,然而他的精神面貌却如同电影中的角色一样,显得神采奕奕。
在他家客厅,我最先看到的是墙上的奖杯和奖牌。可以说那墙真是被奖杯和奖牌占满了,一点儿都不夸张。多宝柜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奖杯和奖牌,把沙发后面的墙都占得满满的。看到我惊讶且感慨的表情,于洋只是浅浅一笑,说:“这些成绩仅仅代表着过去。”
采访之前,我提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对于洋,我并不感到陌生。当我提出一个个问题时,他面带微笑,耐心地向我讲述。
电影演员陈强在右侧第二位,于洋在左侧第一位,他们一起讨论表演艺术(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故事一:15岁时,他成了小侦察兵
于洋的本名是于延江,他是山东黄县人。在他 6 岁的时候,由于家境贫穷,他跟随母亲离开了家乡去“闯关东”。山东人有着天生的侠义精神,而于洋更是如此。在他七八岁的时候,就已经知晓并开始模仿梁山好汉的英雄气概。在离家不远的狐仙堂,他和几个小伙伴拜了把子,约定以后要同甘共苦,有酒一起喝,有肉一起吃。
拜把子后不久,于洋发现母亲用省吃俭用积攒的钱买了几块冻肉留着过年。他遵循誓言,把肉分给了小哥们儿。母亲发现肉少了,就问躺在被窝里的儿子:“你知道这事吗?”于洋怕事情“败露”,撒谎说肉被狐仙叼走了。母亲一眼就看穿了他的谎言,掀开被窝,痛打了他一顿。自此,于洋不再撒谎,只是侠义依旧。
少年于洋面容俊俏,眉清目朗,生性爱玩且爱唱歌。15 岁那年,在哥哥的引领下,他投身革命,成为了一名小侦察兵。随后,八路军进行了撤退,国民党进入了城市,开始清查遗留的八路军人员,于是将于洋逮捕并关进了大牢。遭受殴打那是在所难免的,然而于洋下定决心,即便被打死也绝不透露任何信息,装作是一个对什么都一无所知的孩子。国民党对他无可奈何,于是询问他能否找到保人。于洋瞬间想起了电影《松花江上》中的演员王仁路,当时王仁路在国民党公安局担任翻译。于洋脖子一扭,神情得意地说道:“王仁路是我大哥呀。”
于洋被王仁路保出来之后,恰好看到国民党接收大员金山到来。他的身份颇具戏剧性,从表面来看,他是国民党的接收大员,然而实际上他是我们的一名地下党员。我只知晓他是个演员,并且我看过他的电影《夜半歌声》。金山上任之后,开始筹建长虹电影制片厂,于洋赶紧前去报考,随后便被录取了。于洋一心想着寻找党组织,他刚领了上个月发的工资,就不辞而别,接着跑到了解放区投奔部队。
于洋来到了解放区。对于金山的身份,他一直都不太清楚。他心里对这个国民党接收大员有着一些看法。有一回,他跟袁牧之说:“金山这个接收大员不太好。他去的时候,坐的是三轮车。可仅仅过了一个礼拜,就变了样,有了汽车,还有了洋房。”
生活中总是充满着戏剧性。于洋最终得知金山也是“自己人”,之后便出现了接下来的这一幕,这一幕充满了戏剧性。
一天是 1951 年,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上,于洋在随意地逛着。忽然,他发现对面走来的人是金山。两个人几乎脸贴着脸,彼此都在观望着对方。其实仅仅过了几秒钟,但却仿佛有五年的光阴迅速流逝。接着,于洋先开了口,说道:“你还记得我吗?在当年的长虹电影厂,你还考过我呢。”
金山回过神来,这才突然想起这张熟悉的面孔。“啊,你是那个姓于的!你怎么一声不吭就跑了呢?”于洋放声大笑,开始开玩笑:“我能告诉你吗?你是国民党的接收大员,你要是知道了肯定会把我抓起来呀。”
故事二:“愣小子”,初生牛犊不怕虎
1946年的冬天,于洋被派到县里搞土改。
那年他 16 岁。他天不怕地不怕。他揣着手榴弹。他背着梭子枪。他到处转悠。他就怕找不到敌人。大伙儿都管他叫“愣小子”。
于洋是个“愣小子”,凡事都冲在前面,绝不落后于人。很快,他因为表现出色被升为了组长。他手下仅有 3 名小兵,却负责着 50 多户老百姓的成分调查,责任十分重大。在战争年代,人的成长在加速,于洋和同志们白天抓土匪,晚上审地主。虽然他还是个孩子,但做的都是大人的事。
土改期间,阶级矛盾较为激烈。地主们时常进行反抗,常常对土改工作队发动突然袭击,有一些同志因之而牺牲了。回忆往事时,于洋表现得有些激动。夜里要是遇到敌人来偷袭,说实在的,像这样的情况我们确实会很紧张,不过也很有意思。女同志都趴在炕上,被吓得直哭,而我们则趴在窗户那儿向外打枪。因为是黑灯瞎火的,所以看不清敌人是否扑上来了,反正就是一直不停地放枪。敌人往往是看到我们人多,就撤退了。以后,于洋变得越发胆儿大了。土改可算是一个小战场。倘若你展现出威风,敌人就会心生畏惧。软弱的会害怕强硬的,强硬的又会害怕不要命的。这是于洋所说的话。
一天,有人告知有土匪在山里进行活动。于洋听到这个消息后,内心变得十分激动。他叫来几个年轻人,进行了一番装扮,戴上大帽子,然后就前往山上准备捉拿土匪。在途中,于洋主动提出当突击手,他打算先深入到危险的地方,接着给大家发出信号,以便让埋伏在周围的战友能够冲上来。然而,由于这一帮人做事粗心大意,不小心走漏了消息,土匪们听到风声后就逃跑了。于洋一脚踢开门,接着发现屋内已无人,只有一些苞米和牛肉。于洋很懊恼,于是朝天连开几枪,之后便和战友们美美地吃了一顿。
那种情形,于洋形容为“脑袋挂在裤腰带里”,意味着随时都有丢掉性命的可能。然而,他却觉得这很过瘾,也很有意思,就好像在与天争斗、与地争斗,其中乐趣无穷。我说道:“要是不当演员,你会是个出色的将军。”于洋思索了一会儿,认真地回答说:“不对。如果我当了将军,或许我早就已经不在人世了。”
说到此,于洋拿起茶几上的一张黑白照片,他说:“这张照片对我而言最为宝贵,是在土地改革时拍摄的。照片靠后部分的那些人,是我们抓获的土匪,他们被五花大绑着。照片前面站着几排人,他们都是我们工作队的同志,而前排个儿最小的那个就是我。唉!照片上的这些同志,如今大多已经不在人世了,有的是在打仗时牺牲了,有的是在解放后去世了。”
于洋目光温柔地望向照片中那些曾一同战斗过的人们,而后落下了泪水。照片里,有十几个穿着棉袄棉裤的小伙子,他们轻轻笑着,年纪都在 20 岁左右。或许是头一回站在镜头前,表情显得有些局促,同时又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要说起来,他们其实还都是孩子,远离家乡,辞别爹娘,不过就是想拼出一个未来的平安。可如今,当平安来到的时候,却已经没有他们了。
于洋有些泣不成声,片刻后他略微平静了些,接着叹了口气,然后低声说道:“有时真的很伤心。年轻人不理解我们,还说我们总是对那个年代念念不忘,其实我们过得很艰难啊!”于洋说出的“不容易”三个字,让人心里感到酸酸的。
故事三:他常被冠以“个人英雄主义”的帽子
于洋胆气过人,喜欢当英雄。
这是新华社记者拍摄的场景。
1949 年春天,于洋在东北农村拍摄电影《中华儿女》。期间,他听闻晚上常有狗熊到村里捣乱,于是和连长商议,决定半夜伏击黑熊,为老乡除害。一天夜里,在朦胧月光的映照下,他们看到一个黑影在柴禾垛处晃动。两人心里嘀咕着,认定那肯定是熊,接着便朝着黑影连开几枪,黑影随即扑通倒地。于洋确定狗熊已死,接着拿起手电筒,与连长一同上前察看。他们边看边感到奇怪:这熊为何这么大个儿?并且颜色还是白色的?哎呀!怎么还长着两只犄角?他们意识到这哪是熊,分明是头牛嘛!听到枪响后,老乡们都起身了,村长也赶到了。看到被打死的牛,老乡自然不高兴,因为那可是一头怀着小崽的母牛。没办法,只得由组织出面,赔偿了老乡 100 块钱。
摄制组得到了 200 多斤牛肉,将其拿到集市上换了些钱。剩下的牛肉,有的被炒着吃,有的被炖着吃,大家变着花样地吃。组里女同志占多数,能吃上牛肉让大家都很开心,见到于洋时,她们直接冲着他笑,说:“感谢于洋,让我们有牛肉吃了。”于洋呢,只能露出哭笑不得的表情,别人是兴高采烈地吃牛肉,而他却一点都吃不下。
这次事件带来的结果是,于洋担任的演员组长这一职务被撤掉了,同时他担任的支委职务也被撤掉了。他内心因为自己的鲁莽而感到难过,情绪低落了好一阵子。
参加革命后,于洋在擒拿格斗方面样样精通,练就了很棒的身手。他年轻气盛,这好身手又一次让他犯了错误。那是在拍摄电影《桥》的时候。哈尔滨的冬天极为寒冷,拍摄间隙,组里的朝鲜同志喜欢通过摔跤来活动筋骨。有一次,他连续摔倒了三四个对手,于是有些不服气,决定上场与对方一决高下。一个回合结束后,并未分出胜负。于洋意识到仅靠蛮力不行,在对方推自己的时候,他趁机出脚勾住了对方的腿。这样一来,那位朝鲜同志一下子失去了平衡,摔倒在了外面。更不巧的是,他正好摔到了板凳上,疼得脸色变得苍白,汗水直冒。之后被送到医院进行检查,这才得知他的三根肋骨断了。
于洋再次被免职,团支部书记的职务以及俱乐部主任的职务都被撤销了。此事件致使于洋深感自责,他把每月仅有的两块五毛钱津贴都用来购买花生和水果,并且时常去医院看望那位朝鲜战友。
于洋说这话时显得有些无奈,他表示自己一辈子都在与自己的个人英雄主义进行斗争。然而,能看得出来,他始终无法改掉这个“英雄本色”,每当遇到事情,他依然会冲到最前面。
故事四:蒙古族姑娘遇到了英俊阳刚的于洋
1949 年 10 月,国庆佳节的喜悦气氛相伴。蒙古族姑娘杨静踏入了新成立的北京电影制片厂大门。彼时,她身着南下时的军装,背着军用挎包,皮带上挂着个搪瓷缸子。这种军人的装扮,在众多穿蓝制服的人群里,不知不觉间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显得充满生机。
她进入北影厂没多久,厂里决定要拍摄一部影片,这部影片名叫《革命姻缘》(后来改名为《卫国保家》),打算请杨静出演女主角陈桂英。导演严恭对她讲:“要是你同意,我们就前往山东去体验生活。你先把剧本看一下,之后给我一个答复。”
“我服从组织分配的工作!”杨静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
后来杨静得知,影片的男主角是于洋,他扮演她的未婚夫杨德志。那时的于洋总爱围着一个高领毛脖套,他的脚上裹着一副战利品,那是日本军用毛毡,他显得很粗壮,与众不同。
有一次,演员们前往吉林市郊区进行体验生活。房东老大娘端来了热乎乎的食物,其中有白薯和土豆。于洋和杨静同时伸手去拿一块白薯,然而他们都不好意思地把手缩了回来。就在这时,他俩互相看了看,接着都笑了。
谁小谁先吃!杨静提这么个办法,并问于洋:“你今年多大了?”
他说:“我和你同年!”
杨静感到很诧异,他为何知晓自己的年龄呢?她随即说道:“我属龙,那你呢?”
“我也属龙,但我生日比你大,我正月。”
“那好!咱俩一家一半吧!”杨静掰开白薯给了他一半。
杨静嘴里吃着白薯,心里在琢磨:为何这么巧,他也属龙。就在此时,忽然有一只大手拉住了杨静的手,还大声叫着:“杨静,你到这儿来!炕头可暖和啦。”于洋大方地拉着杨静坐在他身旁,一边说着:“你摸摸这炕烧得有多热呀!”
“噢,是热得很。”杨静说着把手伸进了褥垫下。
《卫国保家》中情侣的恋爱戏开始拍摄了。陈桂英与杨德志在小河边漫步,接着在柳荫下停下,彼此默默相对。随后,杨德志鼓起勇气问道:“咱俩很亲密,你有什么想法吗?”沉浸在甜蜜中的陈桂英羞涩地回答:“没,没有想法!”两位演员情绪投入,交流细腻且准确,配合得十分默契。此时,导演提醒道:“注意,不要有私下的情感交流。”意思是不能借角色来传达自身的感情。这个玩笑话很善意,却让他们俩很尴尬。因为那时他们不太清楚,这种感情究竟是角色的还是演员的。经导演一点拨,就把他们两人朦胧的心意给揭开了。
山东汉子于洋性格豪爽,蒙古族姑娘杨静性格直率,他们就这样彼此看上眼了。
1952 年冬天,他们再度携手拍摄了一部名为《结婚》的电影。那外景地是茫茫白雪,激发了两人表白的热情。杨静大胆且热烈地一下将胳膊挎在于洋的臂膀上,而此时的于洋也早已做好准备,把早就买好的俄罗斯产兔毛围巾轻轻地围在了杨静的脖子上。
1953 年,于洋和杨静经过 3 年恋爱后结婚了。大喜日子定在 7 月 1 日。工会主席葛存壮主持了他们的婚礼,婚礼简单却热闹。那天,于洋和杨静都喝醉了,对于客人什么时候走的,他们全然不知。这甜蜜的婚姻让于洋和杨静感到无比幸福,他们像保卫生命一样珍惜和爱护它。
故事五:晚年垂钓亦休闲
于洋的名字与水相关。他主演的影片有《水上春秋》等,导演的影片也有《大浪淘沙》等,这些影片很多都同水有关。他还导演了《怒海轻骑》《大海在呼唤》《大海风》等。并且,他的业余爱好是钓鱼,而钓鱼也仍然离不开水。
提起垂钓,于洋说:他钓鱼是受人鼓动才去的。起初他对钓鱼没多大兴趣。因为不懂行、不入门,经常一天都钓不上一条鱼。北影厂有不少老头儿喜欢钓鱼,像谢添、陈强、葛存壮都爱好这项活动。他们相约垂钓,慢慢就入了钓鱼的门道啦。于洋认为,钓鱼是最好的能让人安静的运动。通过垂钓能够磨炼性格,锻炼身心,还能陶冶情操,以鱼来结交朋友。一次,在颐和园举办的垂钓活动里,于洋的左侧坐着谢添,右侧坐着荣高棠和马季。过了两个小时,荣高棠接连钓到好几条鱼,然而他们三人一条鱼都没钓到。谢添笑着表示:“我下去捞吧!”马季说:“这里的鱼会拍马屁呢,老是往当官儿的那边跑。”荣高棠笑着说:“我是占了鱼食的便宜,这鱼食是我自己做的,是专门为这种鱼做的……”
2004 年 7 月 19 日,著名电影艺术家于洋在新疆吐鲁番葡萄沟。于洋与当地农民进行交谈。这一场景被新华社记者贺占军摄下。
自那之后,于洋开始自己制作鱼食。他表示:这里蕴含不少学问。其一,必须了解鱼的生活习性,要根据鱼的喜好来投放食物;其二,在北方钓鱼时,鱼食的味道要做得淡一些,而在南方则要味道重一些。总之,不能一概而论……
掌握了门道后,自然会取得成绩。在之后的垂钓过程中,他多次获得了手杆单尾的奖项,也多次获得了手杆双尾的奖项。
于洋称,钓鱼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具备治疗的作用。安静地坐在河塘边,甩出几钩,撒下几网,不但能够让人体会到生活的乐趣,而且心胸也会随之变得开阔。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在悼词中提到:于洋长期致力于电影领域的工作。他在表演这一身份上,展现出了耀眼的光芒;在导演这一身份上,同样绽放出了夺目的光彩。他作为演员塑造了很多经典形象。在《英雄虎胆》中,他饰演深入虎穴、智勇双全的侦察科长曾泰,通过细腻且极具张力的表演,把角色的果敢与智慧展现得非常充分;在《青春之歌》里,他饰演为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的江华,以充满激情与信念感的演绎,让观众感受到那个时代热血青年的壮志豪情。这些人物形象充满鲜活的气息,它们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不会磨灭的印记,并且深深地烙印在了观众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