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经过 7 年连续办赛,明确提出以下观点:公共文化空间大赛并非单纯为了评比而评比、为了竞赛而竞赛。它要将优质资源赋予基层,让创新运营模式惠及基层,通过提升内涵品质使基层更加靓丽。并且要持续推动大赛成果的转化,只有这样,大赛才更具价值、更有意义。
浦东航头镇文化中心,其建成已有 20 年,这座建筑刚刚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改变。一个镇级的文化中心为何能够实现“逆袭”,成为“文体旗舰店”呢?航头镇的党委副书记胡慧向记者表示,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之下,怎样把规模较大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质量提升和效率增强,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们将城市设计的方法与观念应用于航头镇文化中心的修缮工作里,达成了文体设施与市民公园的全面融合。通过整体的设计改造,运用“轻”的方式取得了强大的效益,包括修缮好外墙、重新组合好内部,并且与公园实现了深度融合。在轮廓保持不变且面积不增加的情况下,通过合并同类项以及提取特殊项的方式,使得教室、图书馆、篮球场、游泳馆等空间的总数达到了 37 个。尤其是体育馆内的休息区与运动区实现了有趣的组合,让人们既能感受到运动的美好,也能感受到等待和休息的美好。
改造后的浦东航头镇文化中心
仪式上,浦东的一批街镇与设计师进行了结对签约。同时,推出了一批基层文化空间升级项目。大赛的优秀设计师陈嘉炜、张晨阳、马岛等人,将会推进航头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修缮工作,推进祝桥镇江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空间展陈工作,推进摆渡人书场文化空间的升级工作,打造迪士尼门口的艺术村落,以及推进“江南文韵·灵秀三林”等项目。这些签约共建的空间项目处于商圈楼宇之中,也处于乡村田园之间,从而丰富了百姓的“15 分钟社区生活圈”。
家门口的空间作为硬件变得更漂亮了,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作为软件也要变得更丰富并装进来,文采会会再次与大赛同步进行配套。文采会创办 9 年了,已经汇集了 1000 余家来自上海以及长三角的知名文化馆、文化院团、艺术院校、文创企业等资源,为浦东赋予了能量,让市民可以“点单”,切实把百姓所需要的东西送到家门口,这个模式现在已经被复制并推行到全国各地。
今年文采会分成内场和外场。内场主要是精选文化机构的展位,邀请了长三角地区以及上海市的院团和文化机构来参展,这些参展的机构涵盖了演艺、文化体验、旅游、文博、图书等类型。外场配备了热烈的文艺表演以及非遗美食体验。并且,外场首次有农副产品加入集市,为农产品产业升级提供了展示平台。此外,市民还可用手机登陆线上文采会,尽情“文化淘宝”。
仪式上,上海黎辉绒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机构以及王汝刚等名家,与结对街镇进行签约。这样做是为了让“一赛一会”更好地衔接,为美好空间注入更多美好内容。他们将为基层推出国家级非遗“上海绒绣”主题宣传推广等项目,还将推出“曲韵金杨”文化品牌、新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基地以及沪语传承、叶辛文学馆等项目,从而为基层带来更多优质的“文化大餐”。浦东大力支持设计团队,让其赋能基层;大力支持运营机构,让其赋能基层;大力支持名团名家名角,让其赋能基层。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空间大赛的成果转化,最大限度地实现文采会的成果转化。
输出公共文化建设的浦东经验
近年来,浦东一直在推进“15 分钟文体服务圈”的建设工作。已经基本构建起了“市—区—街镇—社区(村居)”这样四级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人均所拥有的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为 0.28 平方米,这个数值比全市 0.21 平方米的水平要高。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复核当中,被评为“优秀”。
- 显著提升一批文脉保护能级,如新场古镇等,打造全域古镇保护品牌矩阵,进一步推动文旅商体展深度融合发展,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的相关负责人称,浦东会持续打响“一赛一会”等公共文化活动的品牌。浦东会着力推动三大“浦东首创”的机制创新,其中空间大赛能为群众打造出最美的文化空间;文采会可以为新空间提供最为强大的文化内容支撑;并且会推动全区的公共文化场馆建立起日均 12 小时、全年 365 天的公共文化延时服务新机制,以此为空间提供最长的时效保障,为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公共文化创新进行有效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