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县”在郡县制建立之后一直是最为稳定的一级行政区划。“县委大院”既是党政机关进行办公的场所,同时也是服务人民群众的主要地方。
县委大院具有一定的开放程度和朴素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当地服务人民群众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这也是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体现,体现了党树立群众观念、贯彻群众路线,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着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
2025 年春天,澎湃新闻推出了一个专题。这个专题是关于县委大院的,且很平易近人。我们用自己的笔和镜头去记录这些县委大院,它们有的很朴素,有的向人民群众敞开怀抱。平易近人的县委大院,必然是人民群众喜欢和乐意看到的县委大院。
今天跟大家见面的是福建龙岩长汀县委大院。
设计:周寰
作为历史悠久的“客家首府”,长汀古城又称汀州古城。
历史变迁,有一段时间,汀州古城曾一度沉寂,外界无人知晓。
当地政府和民间共同努力,从 2012 年开始,历经多年进行保护、修缮和开发,最终使得地处深山的古城焕发出光彩,也让它被外界重新看到。
近年来,社交媒体平台一直在不断地传播和发酵。长汀因此一举成为了网红旅游目的地。天南地北的游客纷纷到来。景区景点里人山人海,十分热闹。
长汀县文体旅游局统计显示,今年 1 月 28 日到 2 月 4 日期间,长汀县接待游客达 97.89 万人次,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28.52%。同时,旅游收入为 7.9954 亿元,同比增长 29.15%。长汀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黄鲁卡向澎湃新闻表示,到处都是人,几乎每家餐厅吃饭都得排队。
数十万游客的到来,深刻考验小县城的旅游接待和公共服务能力。
2023 年 4 月,为给游客和居民提供便利,长汀县委、县政府作出决定。在国家法定节假日期间,全县 21 个党政机关的停车场向社会开放,以供当地居民和游客使用。同时,全县 21 个党政机关的洗手间也向社会开放,以供当地居民和游客使用。其中包括地处中心城区的县委机关大院。
此举受到居民和游客的欢迎,有网友发文说:“这就是听劝并且为民办实事的模样。”还有当地网友赞扬此举很“接地气”。
近两年,长汀成为了网红旅游的目的地,在节假日的时候,这里人山人海。长汀县融媒体中心提供了相关的图片。
低调的县委大院
长汀县委机关大院位于中心城区。不远处有宽敞气派的长汀第一中学校门,而眼前的县委机关大院外观较为老旧、低调且简朴。当地民众和游客能够自由进出该大院,甚至有部分游客都不相信它是当地的党政机关。一位外地网友曾撰文说道:“远比不上家乡各地的办公大楼那么气派。”
长汀县委办公楼建于 1987 年,楼层不高。因年代久远,现已略显陈旧。长汀编委、党史办、方志办、县团委的办公环境也是如此。涂宏基是长汀县供销合作社三级调研员,他对澎湃新闻称,由于是几十年前的建筑,办公大楼的结构和空间布局已经不太合理,但一直在使用。
上世纪 90 年代末,涂宏基开始在县委机关大院工作。之后,他被调到县统计局任职。接着,又调到县委宣传部任职。再之后,调到县委党校任职。在这些过程中,他见证了县委机关大院的变迁。他说,现在县委机关大院的很多建筑,其中大部分是在上世纪 80 年代修建起来的。中途,部分建筑经过多次改造才能够继续使用。像会议中心,它也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之前只是一个普通的建筑,后来花费了很大的力气进行改造,才变成了今天的会议中心。
县委主要领导秉持着能使用就使用、能节省就节省的原则。涂宏基表明了这一情况。
县委机关大院建筑虽不起眼,但其所在地来头不小。大院旁边有一座红色古建筑,它是“汀州文庙”(又称孔庙),并且也是汀州府学的所在地。汀州文庙始建于宋代,长久以来一直作为古汀州的学术交流中心,还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场所,无数学子在这里刻苦读书,追求功名,被当作长汀文脉传承的象征。
如今县委机关大院还留存着部分府学的遗迹,“府学阴塔”就是一个明证。长汀县城有一个知名的奇特景观叫“双阴塔”,它是由八卦龙泉和府学阴塔构成的。这两座阴塔相距一百多米,所以合起来被称为“双阴塔”。八卦龙泉在唐代开元年间建成,它也被称作“开元井”;府学阴塔于宋咸平二年(公元 999 年)修建,其塔身是由层层青砖垒砌起来的,井内常年有清泉,水面波光闪烁,井旁还留存着“府学阴塔”这一古石碑。
低调的长汀县委机关大院。澎湃新闻记者韩雨亭 摄
因为有此历史遗存,县委机关大院便成了“景区”的一种变相形式。偶尔会有文史爱好者、摄影师以及外地游客来到这里进行参观。而大院门口的保安对此早已习以为常,从来不会进行阻拦。这也展现出了基层党政机关的朴实作风,要是办公楼太过高大上,或者显得过于威严,就会让民众产生一种距离感,从而不敢进入。涂宏基表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当地居民能够随意进出县委机关大院,对于车辆来说,最多只是需要进行登记。
我时常带领来访的亲戚朋友前往大院进行参观,大家都感到十分惊讶,不明白为何政府机关能够随意进入。长汀县的当地居民陈军表示,以往在冬季的时候,他常常能够看到周边部分居民,以三三两两的形式聚集在大院门口晒太阳,并且闲聊。
近几年,当地办事都统一到行政服务中心了。所以,当地居民很少有人专程到县委机关大院内部闲逛了。然而,前来探访的外地游客却多了起来。
长汀县委机关大院本身处于旅游热点地段,大院斜对面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店头街,如今的店头街依然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特色,沿街大部分是青瓦盖顶的木质两层楼。节假日期间,两旁的商铺生意十分红火。闽西八大干有,客家米酒有,汀州糖姜有,蛇糖有,长汀河田鸡有,烧大块有,汀州芋头丝有,还有竹制小摆件和餐厅,各种物品一应俱全。这里不仅是游客喜欢前来的地方,也是当地居民进行日常生活消费的场所。
汀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是不远处的三元阁古城楼。它始建于唐大历年间,最初名为鄞江门,到了清代改称为“三元阁”。如今城门甬道的三段三拱是历代增修而成的,城墙上的砖刻有文字和标记,这些已成为重要的历史证据。三座拱桥是 1998 年新建的,而桥下川流不息的小河是当年的护城河,很容易让游客产生历史想象。
汀州古城墙曾经因为年久失修而变得破败。经过当地政府以及民间保护组织持续数年的修缮工作后,一个全新的汀州古城展现在了社会大众的眼前,这让人不禁眼前一亮。
节假日期间,长汀县城的店头街商铺的生意很是红火。澎湃新闻记者韩雨亭进行了拍摄。
机关单位“敞打开”
2023 年春节开始,长汀人惊喜地发现沉寂多年的汀州古城,一下子变得火爆起来。陈军说:“好像在一夜之间,大街小巷都挤满了人。”
同年“五一”假期,前汀迎来了外地游客。这些游客纷至沓来,使得客流不断上升。城区仅有 20 万人,却有数十万名游客涌入,实在难以承受。放眼望去,主城区的道路已经出现了拥堵的情况,餐厅也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长汀县城区的主干道上人群密集。无论是开车还是走路,都面临着很大的困难。长汀县文体旅游局副局长兰秀表示。
长汀县委、县政府的主要领导已意识到,当务之急是解决“就餐难”问题。
2023 年 6 月,长汀县成立了假日文旅工作指挥部。县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县政府分管领导具体进行调度。该指挥部负责全县假日文旅工作的诸多任务,包括组织协调、指挥调度、应急处理、投诉维权、信息发布、舆情监控、调查统计以及总结分析等。指挥部还设立了七个工作组,分别是旅游景区工作组、市场监管工作组、交通秩序工作组、安全及后勤保障工作组、环境卫生工作组、督导工作组等。这些工作组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分工,各自履行自己的职责。
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缓解“停车难”呢?对此,长汀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作出决定。长汀县文体旅游局协同多个机关单位开展联合行动,将机关单位的停车位免费向社会开放。这一举措得到了全县所有机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从县委机关大院,到公安局、县老年活动中心、县委党校、民政局、农业农村局、剧院、镇政府和学校,再到社会临时停车场,几乎全部都动员了起来。
节假日时,长汀县动员机关单位的停车场和社会临时停车场,以方便游客停泊车辆。长汀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我们设置了 21 个停车点位,能够为游客提供大约 2600 个停车位。兰秀表示,在机关单位的停车点位里,县委机关大院的停车位数量是最多的,有 100 多个。兰秀还称,尽管自身能力有限,但他们拿出了自己的诚意。兰秀强调,如何让游客准确掌握信息,这背后涉及到配套服务和管理体系。
为此,长汀县文体旅游局运用了所有的传播手段。线上方面,借助社交平台、小程序、公众号以及短视频和旅游攻略等,持续向社会公布长汀免费停车场的具体位置。线下则要摆放免费停车场的提示牌,并且通常会安排专人值班,以此来确保车辆能够顺利进出。只要是摆放有提示牌的地方,通常都会有人员在机关单位门口进行轮流值班。兰秀称,在重大节假日期间,长汀文旅局的全体人员都不放假,他们纷纷前往一线担任志愿者,以便为游客提供引导服务。
为保证落地执行能有实际成效,长汀县配套了相应的监督机制。在节假日期间,由县委、县政府的主要领导进行监督,各涉及部门的领导都会在场。仅从停车难这一件事来看,我们会随时对具体成效进行监督,以避免给游客带来负面感受。兰秀称。
县委机关大院免费向社会开放这一举措,赢得了游客的好评。有的网友评论这是“亲民”的表现,还有的网友称其为“暖心”之举。长汀文旅形象得到了提升,从而换来了客流量的不断增长。今年春节假期,经统计,长汀县接待游客 97.89 万人次,且同比增长 28.52%。同时,实现旅游收入 7.9954 亿元,同比增长 29.15%。2024 年全年,长汀县接待游客 1044.87 万人次,同比增长 20.5%,实现旅游收入 91.81 亿元。
客家人有其待客之道。黄鲁卡表示,只要持续加强监管力度,确保游客的权益得到保障,通过提升服务水平来增强游客的体验感,用心为游客办好每一件事,那么游客必然会体会到长汀人的诚意。
长汀文旅形象得到提升,这使得客流量不断增长。长汀县融媒体中心提供了相关图片。
设计:周寰
澎湃新闻记者 韩雨亭 发自福建龙岩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