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19 日,原创话剧《苏堤春晓》在成都站演出。其第二现场演播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国话先锋智慧剧场举行。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致辞,他表示会在探索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有效机制上持续用力,致力于实现文化建设的数字化赋能以及信息化转型,凭借“第二现场”的持续提升,把国有文艺院团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 田沁鑫
何谓“第二现场”?
话剧属于现场艺术。走进剧场去看戏,长久以来似乎是欣赏话剧的最佳选择。然而,一出精彩的戏常常一票难求。怎样才能让优质的话剧让更多的观众受益呢?在前沿科技给予力量并加以辅助之后,梦想已经变为现实。
去年中国国家话剧院推出了话剧《苏堤春晓》。这部话剧由田沁鑫执导,辛柏青主演,是一部原创大戏。它以苏轼在杭州疏浚西湖、修筑苏堤的史实为切入点,既展现了苏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济世情怀,也活化了这位北宋大文豪“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境界。杭州首演之后,它就成为广大剧迷心中的年度佳作。巡演到北京时场场爆火,巡演到上海时也场场爆火。
今年该剧在成都站的演出原本定在 3 月 28 日至 30 日。一开票,这些场次就全部售罄了。剧院随即决定在 4 月 1 日和 2 日再加演两场。其中,4 月 2 日当天 19:30 开始的这场演出,将会在北京、天津、杭州、南京、西安、深圳、珠海等十余个城市同步进行演播。“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鸿轻。”届时,成都中演大剧院内的观众能够一睹为快。同时,“第二现场”的观众也能够千里共赏。
《苏堤春晓》剧照
内容为王,为“第二现场”输送新鲜血液
近年来,中国国家话剧院专注于完善舞台艺术“第二现场”的探索工作。它逐步开展行动,推进“两个转变”。一是从传统单一的演出模式转变为全面数字化的战略布局,实现结构性升级;二是从传统的文艺院团经营格局转变为国际一流的数字化制播机构。
不断涌现出的舞台艺术精品,如《抗战中的文艺》《苏堤春晓》《鼓楼那些事儿》《受到召唤·敦煌》等,这些作品成为国家话剧院以实际行动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的例证。也正是这些作品,为“第二现场”输送了持续不断的新鲜血液。
国家话剧院不仅有不断涌现的新创剧目,还拥有众多经典保留剧目。其中有被赞为“小剧场话剧标杆之作”的《哥本哈根》;有演出超 350 场、观众达 30 余万人次的经典话剧《四世同堂》;有根据国剧经典改编的《大宅门》;还有常演常新、开票即售罄的“神剧”《北京法源寺》等。这些都是“第二现场”可以发掘的宝藏资源。
《狂飙》剧照
田沁鑫称,国家话剧院始终对“双演融合”里的科技创新运用以及艺术创作展现怀有探索的热情。它们均取得了好成绩。
《故事里的中国》剧照
2021 年,国家话剧院在探索数字化进程中具有关键意义。在这一年,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的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文艺演出开始。接着建立了 5G 基站,克服了延时方面的困难。随后先锋智慧剧场举行了“5G 智慧剧场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并且进行了多方位多机位拍摄小型话剧的工作。最后话剧《直播开国大典》完成首演,“即时拍摄、实时剪辑、瞬时投屏”技术不断趋于完善。
《直播开国大典》剧照
《铁流东进》剧照
2022 年 7 月,历经文艺创作以及科技赋能的反复演练打磨。之后,话剧《铁流东进》首次以 5G + 8K“第二现场”的方式开展话剧直播。此举旨在探索沉浸式体验优质文化内容的新路径。2024 年 4 月,话剧《苏堤春晓》开启了“第二现场”。首次推出了六城联动实时同步播放的方式。派出了 6 支技术团队奔赴各地现场进行技术保障。以“多机位、多景别、多角度”的影视化手段。实现了舞台作品在第二现场的即时逼真再现。做到了“同时共在、千里共赏”。
同年 12 月,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持续突破舞台艺术和技术的边界。它采用了“AI+3D+即时影像+动画真人融合”的技术。在收官之夜,还开启了“第二现场”,实现了 8 省(市)十地联动同步演播。值得一提的是,该剧首次运用了“第二现场”专用的一体化智能播控终端。此终端能够实现流畅且沉浸的高动态范围以及广色域内容呈现。同时,它还将“5G+Wifi+有线宽带”多网融合的高可靠传输、全国终端的联播联控、剧院播放设备 EDID 的识别授权以及版权内容的远程监控等技术集成于一体。这些举措有效地提升了“第二现场”的运营安全与效率。
经营为基,“第二现场”何以行稳致远
2022 年 7 月,话剧《铁流东进》在云端亮相。它收获了单场 70 万元的线上票房。同时,该剧首次打造了话剧主题的数字藏品,一上线就被抢购一空,推动了文化消费的发展。通过与运营商渠道进行充分合作,使得文化内容得以广泛传播。同年 11 月,《抗战中的文艺》首次让中国舞台剧在 12 个互联网平台同时进行线上演播,票价为 19.9 元,首播当天的点击量突破了千万。年底,“中国国家话剧院 5G 智慧剧场线上演播试点项目”被选入文化和旅游部第一批“5G+智慧旅游”应用试点项目。此项目成为全国文艺院团中唯一一个获此称号的试点项目。
2023 年 5 月,国家话剧院推出了线上演播品牌“CNT 现场”。首部“CNT 现场”作品是《英雄时代》,它在爱奇艺影院首映,并且开启了付费点播。这部作品累计有近 700 万观众观看,为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以及推动数字演艺行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有效的道路。
2024 年,国家话剧院的“第二现场”在商业模式方面持续进行探索。4 月,话剧《苏堤春晓》的“第二现场”首次达成六地同步的效果,借助互联网公有云平台,能够将其实时分发到多个线下剧场,凭借最新的数字科技成果,开启了全国同步观看话剧演播的先河,也创造出了国内话剧演出实时播放的新的业态形式。《受到召唤·敦煌》进行“第二现场”演播,将 10 个剧场的票价均定为 100 元,有近 8000 人观看了这些剧场的演出,从而弥补了很多无法前往“第一现场”的观众的遗憾。
《受到召唤·敦煌》“第二现场”
田沁鑫介绍,未来中国国家话剧院的“第二现场”会朝着“全场景交互”的方向发展。它能够实现艺术与科技的共生,还能增强沉浸式体验感,进而呈现出“艺术+科技+消费”的新局面,为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贡献新的力量。
谈及今年剧院的演出剧目安排,她向澎湃新闻记者说道:今年将对《四世同堂》进行升级,因为有一批剧院优秀青年演员的加盟,所以要一起做好经典老戏的传承工作。京味原创话剧《鼓楼那些事儿》自 2023 年首演后获得了不俗的反响,现在正在筹备做“第二现场”。去年年底,我们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挪威剧作家约恩·福瑟的作品《而我们将永不分离》(Og aldri skal vi skiljast)搬到了国话小剧场的舞台上,今年这部作品也将再度上演。”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抗战中的文艺》将再次上演。同时,前任院长查明哲导演的经典话剧《死无葬身之地》(此剧改编自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剧作家让·保尔·萨特的不朽名作)也将进行升级。自 2022 年开始,我们开展了连续三季的青年导演扶持计划。在这些计划中,有一些优选剧目,比如张肖导演的《蓟州疑云》以及高蕾蕾导演的《三生路》等,这些剧目将会与广大观众见面。
图/中国国家话剧院提供
澎湃新闻记者 王诤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