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增加肉类摄入预防贫血?了解血红素铁的重要性和女性补铁建议

admin

肉类的血红素铁含量较为丰富,在补铁方面的吸收率较高。有证据显示,增加畜肉的摄入能够降低贫血的发病风险。

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它参与体内氧的运送过程,也参与组织吸收过程。同时,铁能维持正常的造血功能。《2021 中国白领女性膳食健康白皮书》中的数据显示,在我国 18 到 49 岁的女性中,有 72.2%的人铁摄入量低于当时的推荐摄入量,这些女性存在铁缺乏风险。

饮食中缺铁会提升患缺铁性贫血的几率。同时,缺铁还会使人变得冷漠呆板,会让人出现头晕的症状,会让人感到疲劳乏力,会让皮肤变得苍白,进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2023 版》表明,男性铁的推荐摄入量为 12 毫克/天,女性铁的推荐摄入量为 18 毫克/天。由此可见,女性的铁推荐摄入量比男性的高,即女性比男性需要更多的铁。

成年女性每个月会经历月经,月经期间失血量较多,所以需要更多铁储备。孕期女性铁的需求量会进一步增加,哺乳期女性也是如此。50 岁以后绝经的女性,铁需求量会下降到 10 毫克/天。

_就冲这4点,女性也一定要多吃肉!_就冲这4点,女性也一定要多吃肉!

不吃肉很容易缺乏维生素B12

人体无法自行合成维生素 B12,必须从食物里获取。在日常饮食中,动物性食物是维生素 B12 的主要来源,而植物中几乎不存在维生素 B12。

研究表明,在普通人群里,受维生素 B12 边缘性缺乏影响的比例处在 2.5%到 26%之间。其中,儿童、青少年、老人、素食人群以及育龄期女性缺乏的风险比较高。

缺乏维生素 B12 可能使人出现神经系统方面的问题,会导致记忆力减退,会引发精神抑郁,还会产生疲劳。长期缺乏这种维生素,会引发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也会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吃肉能减少肌肉流失

肉类富含优质蛋白质。畜肉的蛋白质氨基酸组成与人体需求较为接近。若不吃肉或者吃肉量不足,就会直接对蛋白质的摄入产生影响,并且进而影响肌肉的合成。

对于减肥中的女性而言,不吃肉会导致肌肉流失增多。肌肉流失增多后,身体代谢会降低。身体代谢降低了,就会影响到免疫力。

吃肉可以降低骨折风险

肉类中的蛋白质、镁、磷等营养有助于维持骨骼健康。

英国牛津大学开展了一项研究,该研究招募了 54898 名参与者,并且依据饮食特征把他们分成了不同的类别:

素食者的全骨折风险比食肉者增加了 11%。纯素食主义者发生全骨折的风险比食肉者显著增加 50%。食鱼者的髋部骨折风险比食肉者增加了 26%。素食者的髋部骨折风险比食肉者增加了 25%。纯素食主义者的髋部骨折风险比食肉者增加了 131%。

该研究结果表明:不吃肉的人在全骨折风险方面比吃肉的人高,并且不吃肉的人在特定部位骨折的风险也比吃肉的人高。

更年期的女性要关注骨折问题。雌激素水平下降会使骨骼中的钙快速流失。这样会增加患骨质疏松的风险。同时也会增加骨折风险。

02

如何健康吃肉?

从健康层面来说,女性不要忽略了肉类的摄入,同时也要吃对肉。

控量很关键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给出建议,成年人在每天的饮食中需摄入 120 到 200 克的动物性食物。这意味着平均要摄入 40 到 75 克的鱼类,40 到 75 克的畜禽肉类,以及 40 到 50 克的蛋类。

要控制红肉的摄入量。猪牛羊等畜肉属于红肉,其含有较高的饱和脂肪酸,若过多摄入,对心血管健康不利。目前有足够证据显示,过多摄入红肉会增加患 2 型糖尿病、结直肠癌以及肥胖的风险。

建议优先选择瘦肉来食用。在肉类选择上,可以多挑选禽肉以及鱼虾贝类。这类肉的饱和脂肪酸含量相对较低,同时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贝类中的蛏子,它不仅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而且其铁含量十分可观,是猪里脊铁含量的 22.4 倍。

选对烹调方式

肉类烹调时,推荐选用少油的烹调方式。例如清蒸、炖煮以及少油炒等。而煎炸、烧烤这类高温烹调方式,容易生成致癌物,会污染食物,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少吃加工肉类

常吃这类食物会带来健康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将加工肉类列为 1 类致癌物。这表明经常食用这类肉会有致癌的风险。

03

实在不爱吃肉,咋办?

如果实在不爱吃肉,可以试试以下方法满足身体营养需求——

另外,可以选择蛋白质粉,它能更好地满足身体需求。另外,还可以选择铁剂,它能更好地满足身体需求。另外,还可以选择维生素 B12,它能更好地满足身体需求。

肉类可以给我们提供充足的营养。女性如果适当多吃肉类,就能够预防贫血,也能够降低骨折的风险,还能降低抑郁的风险。并且如果吃对了肉类,还能更好地达到减肥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