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等关税背后:美国计算方式引发市场解读与争议

admin

对等关税出台之后,市场上出现了许多解读。随后,大家发现了一个问题,即美国似乎采用了一种极为简单且粗暴的方式来计算对等关税。

,简单地说就是:

增加的关税税率=(某国对美顺差/对美出口额)再除以2。

意思是,你从我的身上赚取了 100 元,而我要通过关税的方式拿回 50 元。完毕。

关税是啥_关税是对什么征税_

消费者身上所赚的银两,两边的政府分别获取一半,呈现出大家各占一半的情况。(带有让子弹飞般的感觉)

线性拟合也验证了。

关税是对什么征税__关税是啥

听起来颇为荒谬,像是实习生连夜构思出来的。并且似乎也很契合老特那简单粗暴的特质。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找到了官方实际计算方式: 。

美国贸易代表处存在一个计算公式,并且引用了许多论文,看起来很正规。这里有不少对美感到绝望的人纷纷起身,他们表示还是注重科学的。

关税是啥_关税是对什么征税_

核心计算公式在这里:

_关税是对什么征税_关税是啥

我知晓你们对公式感到厌烦,那就借助 AI 将其解读为通俗易懂的话,从美国这一视角来看:

_关税是啥_关税是对什么征税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上面部分体现的是对美顺差,下面部分体现的是对美出口规模(也就是美国的进口规模)。只是下面的出口规模乘以了两个系数,一个是进口弹性,另一个是关税传递系数。

听起来很合理、很科学,不过这两个参数是怎么算的呢?

_关税是对什么征税_关税是啥

看,引用了很多论文吧!

进口的价格弹性长期为 2 。不过,出于保守考虑,将其算为 3 至 4 。并且,为了让加价对进口的影响更大一些,使价格更敏感些(以体现对你们的仁慈),进而提升到 4 。

某个论文表明,价格传导系数比较低,意味着不容易传导。该系数大概为 0.25。

嗯,那相乘起来,4 X 0.25等于1!

所以,公式可以简化为……

等等,这不就是开头的算法吗?

所以官方的算法最终又绕回到了那种较为粗暴的算法,只是其中添加了大量的引用。

像不像写毕业论文的你我?

我开始对白宫内部是否存在一个团队产生怀疑,这个团队专门针对老特那些像草台班子一样的决策进行合理化的解释。

或许可以这样说,为大领导仅凭主观想法而做出的决策做模型以及进行计算,这是否让人觉得似曾相识呢?投行的小伙伴们、IC 的小伙伴们、公司的战略部、总裁办等等……我还可以继续列举下去。

小到公司,大到世界第一大国的决策。

别忘了,我们在产业政策方面踩过坑。别忘了,我们在开发区规划方面踩过坑。别忘了,我们在诸多政策方面踩过坑。

人们崇拜决心、勇气和果断。然而,在这过程中,不经意间让反智占据了上风。人们逐渐把思考交给了 AI,同时也放弃了人思考的主体性。如果没记错的话,在 20 世纪初期,人类文明曾有着同样的倾向。

这可能才是21世纪最危险的信号。

如果老特真的对公式进行了研读,并且对参数的选择进行了细致的探讨,那么就当我没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