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视点 视频截图
安徽境内有不符合检测标准的机动车,而在河南境内的某些检测站却能顺利通过检测。近期,“新华视点”记者接到群众举报,说在河南与安徽的省际毗邻地区,一些机动车检测站让年审不合格的车辆在异地得以“通关”。记者进行暗访后得知,这些检测站的主要客户是外地车辆,并且一些明显存在问题的车辆确实能够通过检测。
机动车检测,也就是车主所熟知的年审。它有着严格的国家标准,并且有规范的检测流程。不合格、不达标的车辆必须进行维修,只有维修好且符合标准后,才能给予通过。
报道揭示的不合格车辆异地检测“通关”存在乱象,这使得年审如同虚设。那些本身存在问题,甚至车主自己都清楚有问题的车辆,在轻易“通关”之后,无疑会成为马路上移动的危险源。其中,环检不合格的会成为大气污染源,安检不合格的会成为公共安全隐患,当然也包括车主自身的安全。
报道包含不少细节。记者暗访的几家检测站都在乡镇,且多被麦田环绕。检测业务有“黄牛”进行牵线搭桥。有两个检测站,外地车检验占比分别约为 78%和 93%,已然形成了灰色产业链。面对为何未及时发现问题检测站的疑问,当地监管部门有的称“相关检测专业性强,缺乏技术手段”,有的称“数据很专业,看不懂”……
在一些检测站开到农田里以及跨省检测业务占比较大这种反常操作的情况下,监管部门难道就没有察觉到任何迹象吗?如果连数据都看不明白,又怎么能够进行有效的监管呢?不管怎样,在属于自己负责的领域长出了灰色产业的杂草,绝不是一句“手段不够、能力不足”就可以推卸责任的。
机动车检测站的本职在于排查和消除安全隐患。倘若它变成了安全隐患的制造者和放任者,为问题车辆开启方便之门,那将会贻害无穷。这种非正常的现象,也凸显出一些地方省际毗邻地带的机动车检测在监管环节存在着不足。
安徽阜阳市某生态环境分局的相关负责人指出了一个监管方面的不足,即存在跨省数据壁垒。在安徽初步检测不合格的车辆,能够在河南境内再次进行检测,并且不会有初检未通过的记录。这表明一些跨省的“打破壁垒”工作亟待启动,在大数据监管频频取得显著成效的时代,两省的检测数据实现共享,就能够及时察觉到异常情况。
去年 7 月,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印发了开展机动车检验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通知明确要求完善跨部门联合监管机制。目前,周口市已组成联合调查组。该调查组对报道所涉及的三家机动车检测机构进行调查。希望最终能拔出萝卜带出泥,既能彻查这几家检测站,又能将整个灰色产业链条连根拔起,还能补齐各环节的监管短板。
车主方面来讲,绝不能存有侥幸心理。车辆的安全实际上就是自身的安全。去寻找漏洞、钻空子以通过年审,这是既害别人又害自己的行为。车辆年审不只是一道程序,它同时还意味着责任,意味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