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王的“辣椒赌桌”
凌晨四点,A 村的老王起床,他摸黑打着手电筒钻进辣椒田。晨露把他的裤脚沾湿了,可他顾不上这些。因为昨夜下了一场暴雨,他得在收购商来之前抢摘完最后一批红椒。他说:“去年价格很低,一斤才七毛,连农药钱都不够。今年行情涨到了三块,可不能让它们烂在地里。”他弓着腰,指尖被辣椒素刺激得发麻,可心里却在盘算着:这一亩地要是能摘够两千斤,儿子的学费就有着落了。
在糖镇,每年都会上演这样的场景。辣椒这种火红的作物,一方面是生计的指望,另一方面也是一场将全家积蓄都押上的豪赌。
二、市场、自然与中间商的三角局
市场骰子:跟风种植与“大小年”魔咒
2019 年 B 村的辣椒卖到了三十块钱,这让全村人都很眼红。到了第二年,全村人甚至把旱地都改成了种辣椒。D 村书记对此直摇头。2020 年发生了一场价格雪崩,辣椒价格从 30 元一下子跌到了几块钱,使得许多农户血本无归。市场就如同一头喜怒无常的野兽,北方的反季需求会把价格推高,但一旦本地的种植面积急剧增加,收购商就会像割草一样压低价格。B 村书记道出真相:种辣椒如同赌博。如果赌对了年景,那么一亩地能赚一万;倘若赌错了,甚至连苗钱都无法收回。
这种“大小年”现象在农产品里比较常见。糖镇的辣椒种植户常常陷入这样一种恶性循环:前一年辣椒价格很高,到了次年,就有大量农民跟着一起扩大种植面积,这样就使得市场上的辣椒供大于求,价格就会急剧下降(也就是“菜贱伤农”的情况)。反过来,如果种植的数量少,价格就可能迅速上升。这就使得农民不得不去“赌”市场的趋势,而如果赌错了,付出的代价往往就是全年的收入。
自然庄家:气候与虫害的随机牌
自然村村长指着辣椒叶片露出苦笑。去年四月份遭遇了一场连阴雨,炭疽病把半片田都给烧毁了,等反应过来要打药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更严重的是虫害,红椒需要每周喷洒一瓶价值百元的杀菌剂,而线椒虽然省药,却很容易遭到蚜虫的啃噬。农户们调侃道:“辣椒田就像是个药罐子,不打药就像是在赌命,打药就像是在赌钱。”
辣椒对气候极为敏感。洪涝或者旱灾有可能致使减产,甚至绝收。连续阴雨容易引发病害,像炭疽病这种。高温会导致落花落果。那些缺乏科学防治的农户,可能会因虫害,例如蚜虫、红蜘蛛,或者病害,比如青枯病,而使品质下降,进而影响售价。自然条件的不可控性,使得辣椒种植就像是一场与天对赌的游戏。
中间商:隐形庄家的定价权
湖南老板的车到达后,价格就被确定了。Z 村的辣椒种植大户这样说道。本地在冷库和电商平台方面存在不足,七成辣椒都要依靠外来收购商。商贩们组成了价格联盟,在旺季压低价格,在淡季抬高价格。D 村的某村民曾经拉着一车辣椒前往县城,却被阻拦在批发市场之外:“没有‘关系’的散户,连进入市场的门都进不了。”
农户售卖辣椒需要依靠中间商,散户农民在议价方面没有什么能力。收购商有可能联合起来压低价格,特别是在辣椒集中上市的时期。农民很难及时得知市场的动态情况,盲目种植那些会滞销的品种,而在电商或订单农业没有普及的地方,风险就更大了。这种信息上的不对称使得农民在价格谈判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从而使辣椒种植的“赌博”属性进一步加重了。
三、压力时代的“辣椒经济学”
“城里人压力大,辣椒越吃越凶”
B 村的电商主播小郭举着手机在直播辣椒田。背景音是收购商的货车发出轰鸣。他说:“老铁们看这红椒,那辣得可够劲啦!现在的年轻人经常加班熬夜,就靠着这一口来提神呢!”评论区不断有订单弹出。重庆的火锅店、湖南的酱料厂,甚至北方写字楼里的白领,都在抢购糖镇的辣椒。
现代社会的生活压力很大,这意外地使辣椒的“赌局赔率”升高了。研究显示,辣椒素能够刺激内啡肽的分泌,从而能够短暂地缓解焦虑。城市中的消费者对辛辣食品的需求快速增加,火锅、辣酱以及速食产品一直都在热销。一位收购商透露说:“这两年‘变态辣’品种的订单增长了三倍,每斤能够卖到八块钱!”
然而农户并未完全从需求的增长中获益。中间商以“高端市场需要稳定供货”为理由,把田头收购价压低了,却将其以品牌包装后高价卖出。像“火辣一号”这种,到了超市贴上标签,价格就翻了五倍,钱都进到了别人的口袋里。D 村的村书记既愤懑又无奈。
谈判中处于绝对劣势,进一步加剧了辣椒种植的“赌博”属性。
四、农民的抗争与妥协
分散风险:红椒与线椒的“对冲”
农户们在田埂上划出了两道线。一道线用来种红椒,另一道线用来种线椒。他们知道红椒价格高但种植起来比较麻烦,而线椒价格虽然低但销售比较稳定。这种将鸡蛋分别放在不同篮子里的策略,是农民对市场波动所做出的一种本能反应。
红椒与线椒,虽同属辣椒家族,但其“性格”迥异。红椒色泽鲜艳,辣味浓重,在市场中属于“贵族”,价格高时能卖到八块一斤。然而,它的种植成本极高,每周都需喷洒价格昂贵的杀菌剂,一旦稍有疏忽,就容易染上炭疽病,进而可能导致整片田颗粒无收。线椒如同一个“老实人”。它的价格比较低,每斤仅为两三块。不过,它具有耐旱和抗病的特性,管理起来较为简单,几乎不需要进行打药操作,并且产量还能保持稳定。
农户们明白,将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风险是很大的。所以,他们学会了“对冲”这种方式,即通过红椒去赌高价,用线椒来保底。A 村的老王便是这样一位“对冲高手”。他每年都会在田里划分出两片区域,其中一片用来种红椒,另一片用来种线椒。他说:“如果红椒卖得好,一亩地能够赚到一万多;而线椒虽然赚得少,但是至少不会出现亏本的情况。”
农民对市场波动有深刻理解,这种策略背后蕴含着这一点。红椒价格波动较大,并且明显受北方市场需求的影响。而线椒主要供应本地市场,价格相对较为稳定。农户们种植两种辣椒,一方面能够抓住红椒高价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能规避线椒低价的风险。
然而这种“对冲”并非绝对可靠,红椒与线椒的种植周期较为相近,倘若市场整体处于低迷状态,那么这两种辣椒都有可能卖不出好价钱。更为不利的是,红椒的高成本投入有很大可能会对整体收益产生拖累。就如同某农户所讲的那样:“如果红椒亏损了,那么线椒所赚取的那部分钱根本无法填补这个损失。”
农户们依然坚持这种策略,尽管如此。因为这是他们为数不多的“保险”之一,同时也是他们对无常命运的一种抗争。
技术筹码:滴灌与地膜的微薄希望
A 村尝试将滴灌技术进行推广,取得了节水三成的效果。然而,成本方面却让散户因畏惧而不敢轻易尝试,因为一套设备的价格抵得上半亩地的收成,谁又敢去冒险和赌呢?与之相反,承包户却更有胆量去下注。
滴灌技术听起来像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技术。它能精准控制水分,一方面可以节约 30%的水资源,另一方面能够减少人工灌溉的劳动力消耗。对于糖镇而言,它常年缺水且灌溉不便,而滴灌技术似乎是一个能解决这些问题的完美方案。
然而现实与理想相比要更加骨感。一套滴灌设备的成本达到了数千元,对于散户农民而言,这差不多就等于半亩辣椒一年的收入。与之相比,承包户们更倾向于去冒险。
滴灌之外,地膜覆盖技术在糖镇也开始兴起。地膜有两个作用,一是能够保湿保温,二是可以抑制杂草生长,这样就能减少除草的人工成本。然而,地膜的成本并不低,一亩地的地膜投入大概需要几百元,并且使用之后很难降解,会给环境带来潜在的威胁。
技术本身是好的,然而我们却承担不起使用它的费用。这是众多散户农民内心的真实想法。他们处于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之中,一方面渴望能够享受到技术所带来的红利,另一方面又对其高昂的成本感到畏惧。
新赌具:电商的虚实困境
B 村曾对电商寄予破局的希望。主播进行直播来卖辣椒,订单数量急剧上升,然而物流以及品控方面却拖了后腿。“发出去的辣椒有一半都烂掉了,赔偿的金额比种地所获得的收益还要凄惨。”
电商,这个看似能够打破中间商垄断,让农民能够直接对接市场的东西,一度给塘口镇的农户们带来了希望。然而,电商的这种“虚”很快就显现得清清楚楚。物流和品控成为了最大的阻碍。辣椒属于易损品,进行长途运输时需要冷链来提供支持,但是糖镇却缺少完善的冷链设施。发出去的辣椒,常常在运输途中就已经烂掉了一半。我们种的辣椒,到了客户那里都变成了“辣椒酱”。我们因此赔得很厉害,比种地所赔的还要惨。B 村的农户小郭无奈地表达了这样的情况。
品控是一大难题,除了物流问题。电商平台对农产品品质要求高,散户农民却缺乏标准化种植和包装的经验。辣椒的大小、色泽、辣度各不相同,所以客户投诉持续不断。小郭苦笑着说:“我们种的辣椒,自己觉得很不错,但城里人要求太严格了,稍微有一点瑕疵就会退货。”
五、辣椒田里的希望与叹息
傍晚,老王蹲在田头。他数着钞票,这一季辣椒赚了八千,扣除成本后还剩下三千。他捏着钱,心里在犹豫要不要明年改种别的作物。他想:“听说湖南人包了 R 村几百亩地种香蕉,可谁能保证不会烂市呢?”远处,收购商的货车扬起了尘土,夕阳把辣椒田染成了血色。
在这片辣椒生长的地方,农民们付出一季的汗水进行押注。他们换回的结果,或许是满心的希望,或许是更为沉重的债务。他们凭借着勤劳的双手,播撒下希望的种子,期盼着收获的季节能够给予丰厚的回报。然而,市场的风云变幻无常,自然会无情地考验他们,还有中间商掌握着定价权,这些因素都使得这场“赌局”充满了不确定性。
辣椒不只是作物。它是糖镇人对抗命运无常的筹码,承载着他们对生活的期望与对未来的憧憬。在田埂之上,农民们的身影渺小却坚定。他们面临着各种困难与挑战,却从未放弃。无论未来的路多么坎坷,他们都会在这片土地上继续耕耘,用辣椒书写属于自己的生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