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创投圈的“坏血”造假案,终于落幕了。
昔日明星创始人伊丽莎白·霍姆斯迎来了最终判决结果。她因欺诈投资人罪名被判刑 11 年零 3 个月。按规定,她将于 2023 年 4 月 27 日开始服刑。今年 38 岁的她将在监狱中度过人生的美好时光,这令人唏嘘不已。
这是一个让人心生感慨的创投骗局,主角是伊丽莎白·霍姆斯。2015 年 10 月之前,她是斯坦福的学霸,是硅谷的白富美,是天才创业者。她曾深受美国商界、政界高层政要的喜爱,还被知名 VC 大佬夸赞为“女乔布斯”。甚至在中国创投圈,当年她也有很多追随者。
她发明了一款设备,这款设备号称能“滴血验癌”。只需在指尖抽取一滴血,就能检测 240 种医学指标,从胆固醇到癌症几乎都能检测。当年,霍姆斯以及她的创业公司 Theranos 变得非常有名,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影响力,甚至从众多的 VC 和投资人那里融到了差不多 9 亿美金。然而,随着造假事件被揭露出来,之前的一切都消失了。
现在回头来看,霍姆斯一案无疑是全球创投史上的一堂沉痛课。许多细节显示,这本是一个不应该被 VC 选中的标的,然而它却在风投圈中一路畅通,即便像硅谷著名风险投资人 Tim Draper 这样的强者也不幸落入其中。“如何投资那些看不懂的技术?这个问题是很现实的。”对于如何避免犯下同样的错误,投资人们到现在仍在进行反思。
“滴血成金”,曾做出90亿美金估值
如果没有这次创业,这位斯坦福学霸也许会是另一种人生。
1984 年出生的霍姆斯,从小便展现出“天才”般的特质。媒体报道称,她 7 岁时就想要制作一台时光旅行机,并且为此绘制了详细的设计图纸;9 岁时立志要成为亿万富翁,还要成为总统夫人;之后,她又提出要改变世界,去做一件“全人类从未想过能够办到的事情”,而这句话仿佛为她之后“滴血成金”的创业生涯埋下了伏笔。
中学时期,霍姆斯学习成绩很优异,每科都是 A。2002 年,他被斯坦福大学成功录取,并且顺利拿到了总统奖学金。大学期间,他选择攻读化学工程专业,这个专业在当时很火爆,他的导师是科研界的大牛钱宁·罗伯逊教授。
一切都在有序地进行着。到了 2003 年,非典疫情爆发了。当时正在新加坡实习的大二学生霍姆斯,这里是疫情重灾区。她开始研究从血液中检测 SARS 病毒。不过在霍姆斯看来,这种方式效率低且繁琐。而且血液检测需要抽血,这对疼痛敏感的民众很不友好。霍姆斯曾表示小时候“惧怕针头”。
痛点背后通常蕴藏着机遇,霍姆斯迅速做出了判断。从当时的报道细节来看,她从新加坡回来后,将自己关在屋里,五天时间几乎都没有休息,在此期间写出了一项能够实时监测身体状况的医疗设备专利。之后,她又找到罗伯逊教授商量创业事宜,并得到了对方的支持。2003 年,霍姆斯创建了一家生物检测公司,将其命名为“Theranos”(由 Therapy 和 Diagnosis 合成),其目的是探索实时治疗。2004 年 5 月,霍姆斯决定离开斯坦福大学,全身心地投入到血液检测新技术的研发中。
Theranos 经过十多年时间的打磨,在 2013 年左右向市场推出了一款名为 Edison 的血液检测产品。这款产品宣称只需在指尖抽取一滴血,就能检测 240 种医学指标,从胆固醇到癌症几乎都可检测。并且其最低收费仅为几美元,从而颠覆了美国医疗系统昂贵复杂的检查化验手段。霍姆斯除了在技术层面进行宣传之外,还为 Theranos 定下了一个口号,即“告别可怕的针头和采血试管”,通过这个口号从心理层面赢得了那些对痛觉难以忍受的民众。
这一举动迅速引发轰动。美国拥有 7000 家门店的药店连锁巨头 Walgreens 主动与霍姆斯接洽寻求合作。硅谷著名风险投资人 Tim Draper 更是早早地给予资金支持,投资了 Theranos 公司的第一个百万美元。霍姆斯得到了美国政坛显赫人物的青睐,这一点更为引人注目。甚至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任命她为美国全球创业大使。一众名流直接进入董事会成为投资人,为她的 Theranos 公司站台背书。
Theranos迅速成为全球极为耀眼的独角兽。2014 年底,《北大西洋月刊》将其评为仅次于特斯拉的“能改变世界的创业公司”;2015 年,Theranos 的估值达到 90 亿美元,霍姆斯持有 50%的股份,其身家高达 45 亿美元,正因如此,它被《福布斯》杂志评选为“全球最年轻的女性亿万富翁”。更为传奇的是,马克·安德森称霍姆斯为“下一个乔布斯”。他多以黑色毛衣长裤着装,并且在公开演讲时习惯将手肘撑在膝盖上。
一时之间,所有人都沉浸在发现天才所带来的喜悦里。霍姆斯的创业经历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开来。在那个时候,中国的创投圈也十分火爆,霍姆斯曾经拥有众多粉丝。在这喧嚣的氛围之下,几乎所有的人都有选择性地忽略了一个潜在的担忧,那就是对于 Theranos 的血液检测技术究竟是如何运作的,霍姆斯仅仅用专利信息、商业秘密等这样一些模糊的词汇就将其一带而过。
天才少女如何骗过VC?
2015 年 10 月 15 日,所有了解 Theranos 的人都难以将这一天忘怀。一股力量突然而来,这股力量具有摧枯拉朽的威力,它改变了所有的事情。
起因是《华尔街日报》在当日发表了一篇头版头条,其标题为《一家明星创业公司的挣扎》(A Prized Startup’s Struggles)。从内容方面来看,这更像是一份专门针对 Theranos 的调查报告。
文章引用了 Theranos 的四位前员工的证词,对该公司旗下的血液检测设备 Edison 的有效性进行了质疑。其一,Edison 宣称可以检测 240 种指标,但实际上仅仅能检测 15 种指标;其二,Edison 的检测精确度存在重大问题,这种情况可能违反了联邦关于实验室的规定。文章提到 Theranos 大量的测试是在从西门子等公司购买的传统设备上进行的,这是更致命的一点。这意味着 Edison 这项“天才”发明从一开始就不是真的。
该消息一经传出,舆论便迅速开始发酵。大家纷纷说道:“怪不得她对技术这般保密呢。”“董事会成员中懂得血液检测的没几个。”霍姆斯以及她的 Theranos 立刻成为了硅谷人人都在热烈讨论的话题,这一丑闻在全球范围内也迅速地开始发酵。
霍姆斯没有消极等待。她聘请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律师团,打算控告《华尔街日报》诽谤。在此期间,她还登上了美国著名的电视节目《我为钱狂》(Mad Money),对公众的质疑进行正面回应。节目上,她以乔布斯式的口吻讲道:“当你有改变世界的想法时,会有人对你进行针对,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起初他们认为你疯了,随后会对你发起攻击,然而只要你经受住了,就能够拨开云雾见到光明。”
《华尔街日报》没有给予霍姆斯喘息之机,之后连续三周发布了多篇后续报道,将 Theranos 的黑幕全都揭露了出来。一方面,美国政坛人物开始陆续辞去董事职务。曾与该公司有过合作的药店连锁巨头沃尔格林(Walgreens)宣布将关闭其所有门店的“健康中心”。同时,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正式开始对 Theranos 进行调查,并且向其实验室的行为发出了警告。
FDA 进行了调查,学术界也有临床对比数据。很快,这些调查和数据验证了媒体的说法。据悉,在 Theranos 公司中,只有不足 10%的检测项目(像前列腺癌症项目和怀孕项目等)是通过 Edison 仪器来完成的。同时,有超过 60%的项目是利用特殊稀释的方法在传统仪器上完成的。这种操作会提升误诊的概率。有一个女孩曾经使用 Edison 来检测血钾浓度,检测出的结果数值高得非常离谱。医生表示她很有可能是心脏病发作了,然而经过再次复诊之后,却发现这个女孩的各项指标都非常健康。
设备造假丑闻曝光并被证实后,Theranos 公司面临着如纸片般飞来的诉讼。人们仿佛从大梦中苏醒,“骗子”“耻辱”等言语攻击不断。2016 年 6 月 1 日,《福布斯》将霍姆斯的个人净资产估值更新为 0,《财富》杂志则将她评为“世上最让人失望的领导者”。一年左右的时间过去了,霍姆斯之前“万千宠爱于一身”,如今却迅速跌落神坛。
2018 年 6 月,美国联邦检察官起诉了霍姆斯,罪名是 9 项电汇欺诈罪和 2 项串谋欺诈行为,指控他在公司的血液检测技术方面欺骗了投资者、病人和医生。此事已经远远超出了霍姆斯的掌控范围。同年,Theranos 公司宣布解散,90 亿美金的估值也消失不见了。
霍姆斯从被称作“女乔布斯”到沦为“硅谷最牛骗子”,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人生经历了巨大的起伏。《华尔街日报》的记者把她的故事整理成了一本书,书名是《坏血》(Bad Blood),这起事件是过去十年全球风投史上最为轰动的造假事件之一。
著名VC做背书,融资9亿美金全都打水漂
令人惊讶的是,Theranos在其发展过程中获得了来自政商界的诸多支持以及知名投资人的支持。
霍姆斯被称为“硅谷顶级白富美”,这并非浪得虚名。她的邻居是著名投资人蒂姆·德雷珀(德丰杰 DFJ 投资基金的创办合伙人)。她最早获得的一笔投资为 100 万美元,这笔投资就来自这位邻居。之后,DFJ 持续不断地对 Theranos 提供支持。
Tim看着霍姆斯逐渐长大,他从不吝于给予她赞美和欣赏。他曾表示,霍姆斯是全世界极为杰出的女性企业家之一。因为有了 Tim 的背书和支持,所以霍姆斯在后续的融资过程中进展得很顺利。
2004 年,有不完全统计显示 Theranos 获得了 690 万美元融资。2005 年,Theranos 获得了 1600 万美元融资。2006 年,Theranos 获得了 2850 万美元融资。2014 年,Theranos 获得了 4 亿美元融资,此时公司估值高达 90 亿美元,霍姆斯的身家也达到 45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290 亿。2010 年 7 月的时候,DFJ 与 John Levinson、Ryan J.Orr、ATA Ventures、T Peter Thomas、Bob Shapiro、Thomas C.Hawes 以及 Colton Dillion 联合向 Theranos 进行了投资,投资金额为 4500 万美元。
Theranos 公司披露称,其身后主要的机构投资方有 6 家。Theranos 在 2015 年 10 月有两轮巨额融资,投资方未被披露。2017 年 12 月 24 日,海外财经媒体爆料称,Theranos 获得了一亿美元的新融资,资方是 Fortress Investment Group,但此消息未得到证实。
据悉,此次 Fortress 会获得 Theranos 4%的股权。同时,来自 Fortress 的贷款将由 Theranos 的专利来进行抵押担保。Fortress 是一家美国的资产管理公司,其专长之一是投资不良资产。在 2017 年 2 月,日本软银集团宣布以约 33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213 亿元)的现金收购了 Fortress。
粗略算的话,霍姆斯以及 Thenaros 公司从投资人那里大概融到了近 9 亿美元,差不多合 60 亿元人民币。如今,这笔巨额投资毫无疑问是打了水漂。
鲜为人知的是,Google Ventures曾对 Thenaros 表示过关注。2013 年,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它决定不投资 Thenaros 公司。这一情况是在 Theranos 被质疑存在巨大造假嫌疑之后,由 Google Ventures 主动向外界透露出来的。
投资人描述中,霍姆斯是个强势的创始人。在进行融资时,她不会向投资人透露其技术的作用原理。此行为自然为日后被揭露“惊天骗局”埋下了伏笔。
“宁投错不错过”,她给创投圈留下这些教训
回到这场闹剧本身,给创投圈留下了不少深刻教训。
霍姆斯 19 岁从斯坦福大学退学。当时有理由相信,她确实怀着“改变世界”的愿望投身创业。即使是踢爆 Theranos 骗局的《华尔街日报》记者也不否认这一点,即她有一个真心相信的愿景,并为之投入了一切。
然而,那个微量、更快、更准确且无痛的血液检测技术未能顺利研发出来。在此情况下,她选择了偷换设备以及篡改数据,以此骗取客户和投资人的信任。她还结交名流并四处演讲,营造出成功人士的假象。最终,她抛弃了创业初心,铤而走险去抄捷径。
创业很艰难。然而,即便如此,仍有众多创业者坚决要去做“难而正确的事”。他们将自己企业的成长视为一场长跑。只要出发的方向是正确的,就能够无限地接近终点。反之,如果出发方向错误,即便走得再远,也只会偏离得更加厉害。
这个惊天大案给投资人带来的思考不少。当初,霍姆斯身上被贴上了诸多看似成功创业家的标签,比如她是硅谷出生的,是天才少女,还是斯坦福学霸等。她一身的行头酷似“乔布斯”,这完全符合当时人们对颠覆者的所有想象。并且她在政、商高层备受推崇,很容易迷惑那些信奉“投资就是投人”哲学的 VC 们。
然而,深入分析的话,很容易看出霍姆斯最初创业的条件经不起推敲。她只是一个斯坦福的辍学生,只修了两个学期左右的化学课程。而生物医学领域的壁垒和深度远高于其他专业,她却在这个领域发明出了开创性的检测技术。并且,她甚至没有在任何知名的学术期刊中发表过一篇有份量的学术论文。
投资逻辑存在误判,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疯抢项目以及“FOMO”的心理,也是 VC 们在霍姆斯案中遭受重大挫折的重要原因。
所谓 FOMO 心理,指的是“For Fear of Missing Out”。创投行业竞争在加剧,VC 们一方面担心错过投中独角兽的好机会,另一方面更害怕业内对手抢先一步出手。所以,他们可能明明已经看到许多异常情况,却依然选择“宁投错,不错过”。
这一幕,相信国内创投圈也曾有一番深切体会。过去几年,有关项目争抢的焦虑在蔓延。不少投资人直言,现在根本没有足够时间做尽调。他们只是粗略看一下公司各方面的数据指标,就立刻给出 TS(投资意向书)。有的投资人甚至当场打款。这种现象导致项目的估值被大幅抬高,创投行业陷入了内卷。更为重要的是,那些急于出手的机构在无形中暴露在了巨大的风险中。
当下尤其如此,VC 圈好像人人都在投硬科技。然而,硬科技的技术门槛通常是最高的,看不懂技术的投资人有很多。当许多科学家、教授出来创业时,对于那些看不懂技术的投资人而言,无疑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那些只是在 B 站简单学习一下专业知识就匆忙担任硬科技、新能源投资人的,注定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敬畏专业,也敬畏投资。创投行业曾经历野蛮生长时期,如今 VC 行业的门槛不断提高。目前,投早、投小、投科技,投卡脖子领域,投国产替代等已成为创投行业的共识。通过利用资金的力量,培育出真正创造价值的独角兽。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改变了思维,从财务投资人转变为创业者身旁的“同路人”,相互扶持,共同去做“难而正确的事情”。
世界不能让劣币驱逐良币。黑石的掌门人苏世民在《我的经验与教训》里写下这样一段话:“金融圈有很多充满魅力的人。他们的演示材料很精美,口才也很好,思路和语速快得让人难以跟上,你得叫停这样的表演。”
《坏血》的故事经历了一番波折后终于有了结局。旁观者能够只是看热闹,然而对于那些身处其中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来说,这终究会是一堂难以忘怀且令人痛心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