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描绘南方丝绸之路诞生的历史,那就需要一张很大的画布,并且需要精准地把握其中繁杂的细节。怎样描绘中国古代开拓南方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以及它与东南亚、南亚、西亚的经济文化交流历程呢?写作的目标和范围是如此宏大,想要顺利完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王军的历史非虚构著作《司马相如西南行》在 2024 年 9 月由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依据他在四川古雅州山河大地挂职期间的见闻,再度展现了司马相如开边以及安边的艰难困苦与坚定信念,揭示出一个长久以来被人们所忽略的事实,即司马相如开通西南夷、构建南方丝绸之路以及推动西南民族交流交融所立下的巨大功绩。
全书开篇时,王军用“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这句诗,将司马相如奉诏出使西南的情景勾勒了出来。顿时,一种历史感迅速袭来,作者很巧妙地把读者引领到了烟波浩渺且踪迹难寻的蛮荒大地。接着,司马相如的期待与抱负、汉武帝的远见与筹谋,还有汉朝功参天地、泽被生民的荣耀,慢慢地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作者为了更充分且全面地理解司马相如,开始追溯汉朝的历史。他对照《史记》《资治通鉴》《华阳国志》等史书,尤其对所经的关隘、驿站、水路以及相关地名进行了细致查证,从而对司马相如有了更深入的把握。他对照了《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和《汉书·司马相如列传》的内容。他考证了司马相如因追慕战国赵人蔺相如,从而把本名“司马犬子”改为“司马相如”这一事情。改名“相如”,是他希望自己能如蔺相如那般勇敢、清醒且坚定。
在写作时,作者未将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的理由归结为绝对的因果性。他把司马相如的文学观念以及个人的巴蜀经验,与汉武帝的政治思想相联系,以此来分析在历史之轴上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所具有的偶然性。从宏观的国家政治和微观的个人经验关系这两方面去理解人物,让“历时性”的观察与“共时性”的各种巧合相互交织在一起。他尤其对材料范围进行了扩展,把一般性的概括转变为对司马相如情怀的理解。
作者凭借丰富的历史材料,关注着南方丝绸之路的历史互动。这种互动会随着地理环境、战术战略、政治形势、文化策略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无论是对司马相如西征路进行考证,还是对南方丝绸之路进行追溯,作者一直都保持着叙事的警觉,不会沉迷于在狭窄路径上做单一的线性追踪。作者借助“西征路”上的青衣水、蔡山、蒙山、九折坂、沫水、若水等,展现出司马相如西南行的路途漫长且遥远。其目的在于指明这些山路和水道在开始作为地理表征之时所呈现出的自然形态,并且对它们为形成丝绸之路所奠定的自然基础进行分析。他通过司马相如开辟了旄牛道、灵关道、岷江道、永昌道。他再现了山川河岳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交通枢纽和经济要道的,也再现了中原地区文化、思想、习俗的传播路径。作者通过相互交错且彼此照见的两条线,把无数的历史场景串联了起来,以此提示历史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这扩大了人们对古青衣羌国、滇国、夜郎国的想象。同时,也丰富了人们对金钱、贸易、文化、战争相互关系的理解。
这本通俗性传记包含了《诗经》《楚辞》《春秋》《史记》《汉书》等重要历史文献,这成为他向历史深处挖掘以及强化民族记忆的重要凭借。这种记忆是中国文化所固有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是中国文化所固有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是中国文化所固有的浩然正气的精神品格,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所固有的和平统一的发展理念,也是中华民族所固有的兼容并蓄的发展理念。作者写作此书的深意在于借助司马相如西南行的故事,让南方丝绸之路的历史能够被更多的人所知晓。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16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