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地认识胃癌前病变并且进行干预,能够尽早地发现胃癌,这对于保障健康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胃的“危险信号灯”
胃癌前病变包含的主要内容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以及胃溃疡等。其在病理方面的变化主要涵盖胃黏膜上皮出现异型增生以及肠上皮发生化生。
其三是胃黏膜会变薄。
胃黏膜表面长出突起状乳头状组织就是胃息肉。胃息肉是胃良性肿瘤的一种,例如胃底腺息肉等。
胃溃疡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胃黏膜破损。这些原因包括饮酒、幽门螺杆菌感染、止痛药过度使用以及激素过度使用。
胃黏膜中出现了类似小肠或大肠黏膜的上皮细胞,这种情况被称为肠上皮化生,它通常是萎缩性胃炎的继发性变化。
上皮内瘤变又叫做异型增生或不典型增生,它是细胞开始出现“变坏”情况的阶段。在临床上,通常将其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等同于轻中度异型增生,这类情况有可能会发展成癌。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相当于重度异型增生或者原位癌,这种情况需要尽早进行治疗。
有上述疾病的患者或许会有胃部疼痛的情况,也可能出现食欲下降等症状。这些症状有时和胃癌的症状难以确切地进行区分。所以,患者应该尽早去就医。
哪些症状提示可能有胃癌癌前病变?
胃癌癌前病变较为隐蔽,大多没有明显的体征。上腹部深压痛这一体征可能需要重点留意。此外,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典型的症状:
1.消化不良和胃部不适,如隐隐作痛、反酸等;
2.进食后有饱胀感;
3.轻度恶心;
4.食欲不振;
5.胃部灼热感。
胃癌进展期会出现一些典型症状,包括便血;会出现呕吐症状;会有非特异性的体重减轻情况;会持续出现上腹闷痛;会出现黄疸,即巩膜和皮肤变黄;会有腹水,也就是腹腔积液。
胃癌容易盯上哪些人?
年龄达到 45 岁及以上,具备以下任意一条情况的,属于胃癌的高危人群,建议进行定期筛查:
1.长期居住于胃癌高发区;
2.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既往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这种胃癌前疾病;既往有胃溃疡这种胃癌前疾病;既往有胃息肉这种胃癌前疾病;既往有手术后残胃这种胃癌前疾病;既往有肥厚性胃炎这种胃癌前疾病;既往有恶性贫血这种胃癌前疾病。
4.一级亲属有胃癌病史;
存在胃癌的其他高危因素,比如高盐饮食、腌制饮食、熏制饮食,还有吸烟以及重度饮酒等。
守护胃健康,从预防做起!
改变饮食习惯
多吃新鲜的各类蔬果;控制食用盐的量,减少腌制食物的摄取,每人每天摄入的食盐应不超过 5 克;少吃那些经过油炸、烧烤、腌制的酸菜、烟熏以及霉变的食物;对加工红肉的摄入量加以限制,像香肠、熏肉等这类食物,同时增加白肉的摄入量,比如鱼、虾等;保持饮食的规律,防止暴饮暴食;吃饭的时候要慢慢咀嚼,以此来减轻胃所承受的负担。
养成并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6. 一旦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就需要及时进行治疗,将其根除。
定期筛查、早期发现和治疗
推荐上述高危人群进行机会性筛查,筛查的方法包含血清学检查、上消化道钡餐检查以及内镜检查。在这些方法中,内镜及其活检是当前诊断胃癌的最为重要的标准。要尽早发现胃部的疾病以及癌前病变,并且及时进行治疗。建议前往正规医院接受规范的治疗,按照医嘱定期进行随访复查。
总之,胃癌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从正常的胃黏膜细胞,到出现癌前病变,再到发展为浸润性胃癌,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当出现癌前病变时,无需过度恐慌,但必须予以足够重视,并进行适当干预,以减少或阻止其进一步向胃癌发展。不能等到胃癌癌前病变悄然转变为胃癌后,才追悔莫及。要提前做好预防,远离胃癌!
综合健康中国、中国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