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填补了湖北省在该领域的空白。
曾侯乙编钟凭借“一钟双音”这一青铜铸造的奇迹,以及 3755 字的乐律铭文。它实证了先秦礼乐文明的制度规范与科学智慧,改写了世界音乐史。它以“金声玉振”的永恒魅力,架起了古今对话与文明互鉴的桥梁。它将乐器的实用性与文献价值高度统一,因而被人们称作“活着的音乐文物”。
它的背后凝聚了几代考古发掘及编钟研究者的心血与付出。
曾侯乙编钟为何能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呢?这其中有着怎样的动人故事呢?它又承载着何种世界记忆呢?我们与几位参与过曾侯乙编钟发掘的亲历者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对话。
什么是“世界记忆”?
《世界记忆名录》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确认后纳入的文献遗产项目。记忆文献遗产能够反映语言、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它就像是世界的一面镜子,同时也是世界的记忆。
1978 年,曾侯乙编钟在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被发掘出土。曾侯乙编钟有一套共 65 件。它是考古发现中数量最多的,音乐性能极佳,保存也最为完整的青铜乐器。编钟上有 3755 字铭文,能系统地描述规模宏大的乐音体系以及乐音间复杂的音程关系。铭文与音响相互印证,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公元前 5 世纪声文对应的乐律档案文献。
曾侯乙编钟为何能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呢?专家指出,这是因为它具备真实性的特点,同时也具备完整性的特点,并且还具备唯一性的特点。
(曾侯乙编钟上的铭文)
曾侯乙编钟的真实性体现在以下方面:它是在众人的注视下,尤其是在考古学家和文史专家的注目之下,从曾侯乙墓中被挖掘出来的文物,这是一个科学发掘的成果。并且,后续还发表了科学报告,有详细的记录,所以它的真实性是毋庸置疑的。
湖北省博物馆陈列部主任曾攀表示:曾侯乙编钟具有诸多独特之处。其一,其规模极为宏大。如此规模宏大的编钟,其件数之多,在中国考古的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考古的历史上亦是如此。此外,曾侯乙编钟上面有 3755 字的铭文。这些铭文系统且完整地记录着 2400 多年前中国人的乐理学。它是声音与文字的相互对照。通过它能还原大量此前不为人知的音乐理论知识。它代表了人类在那个时候理性思考的一个高度。所以,它在世界音乐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另外,曾侯乙墓保存得很完好,没有受到扰动。所以,曾侯乙编钟的保存状况也极为良好,其声音得以很好地保存下来,并且涵盖了人类所使用的主要原音,十二律也都具备。这些钟分为甬钟、钮钟、镈钟,也较为完整地体现了中国编钟的几个主要类型,因此具有非常鲜明的完整性特征。
中央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幼平称:曾侯乙编钟被出土后,不但改写了世界对音乐史的认知,而且它对于因编钟而推动的其他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编钟上的铭文详细地记录了,在中国古代,我们拥有自己的一整套不仅包含宫商角徵羽的唱名,还包含黄钟大吕的一整套律名,这些记录了 12 个半音的名字。
(《中国考古大会》对曾侯乙编钟进行的复原图)
这份记忆包含文字,同时还有与之相呼应的音响。古代人借助青铜器,将这个声音凝固在了编钟之上。这个声音是永恒的,它难道不是档案吗?它必然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穿越2400多年的“华夏正声”
1977 年的秋天,解放军某部在湖北省随州市的擂鼓墩东团坡进行营房修建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偶然间发现了一些疑似古墓的遗存。随后,考古队专家来到现场进行勘探,经过勘探发现,这里应该是属于战国时期早期的一个大墓。
(曾侯乙编钟出土时场景,图片由湖北省博物馆提供)
曾侯乙墓被发现了,这吸引了周边的居民群众。亲历考古发掘现场的冯光生介绍说,只要发掘现场的灯一亮起,人们就从各个方向跑来,原因是当地之前从未见过如此大规模的墓葬。
171 根大型椁木被打开后,能够看到墓室被水注满。在考古界,有一种说法叫做“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其意思是,文物处于干或湿的状态时,都有保存更久的可能。随着水被抽干,淤泥被清理走,一件编钟清晰地显现出来,它不仅器型保存得非常完好,而且锈蚀未曾在其上留下过任何痕迹。这座尘封了2400多年的“声音文献档案”震惊世界。
冯光生:曾侯乙编钟被出土了,这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因为我是学音乐的,所以对编钟这类乐器很感兴趣。在当时,能够发掘出规模如此之大的编钟,是我之前从未想过的事情。
这次工作让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它。我轻轻叩响了最上层的钮钟,那一下的震撼令人难忘。钮钟除了有铭文外,没有更多的花纹和装饰,这使得它的声音击发较为敏感,且余音悠长。我听到它的声音,那声音如同水滴般晶莹剔透。
1978 年曾侯乙编钟出土后进行了演奏彩排。当时有穿黑色衣服的人,他是中国音乐研究所所长黄翔鹏。在右边持棒敲钟的是时任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冯光生。这是资料照片。
曾侯乙编钟自出土到今天,一共只公开奏响过3次原件。1978 年,在曾侯乙编钟出土 3 个月后举行了一场演奏会,冯光生奏响了编钟;为庆祝新中国成立 35 周年,编钟原件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奏响;在香港回归之际,作曲家谭盾为交响乐《1997:天·地·人》破例使用编钟原件采音录制,武汉音乐学院教授谭军参与了演奏。
谭军印象极为深刻。我们排练节目一直使用的是曾侯乙编钟的复制件。在 1997 年 6 月 3 日这一天,我们在练习过程中,突然接到通知,晚上将用原件进行录制,此时我们的心态立刻发生了变化。
当我真正看到那件“神器”之时,眼前顿时一亮。仅它本身的铸造工艺,就足以让人感到极为震撼。其上面的云纹图细如发丝,甚至可以用放大镜来仔细观看。这种细致程度,真的会给人一种全身汗毛仿佛要炸开的感觉。
当这个世界级的宝物在我手上时,我确实不太敢去触碰它,也不敢用很大的力度去演奏。那时,谭盾老师对我们说,用我们自身内在对先祖的敬畏之情去演奏就可以达到目的了。
(谭军当年跪着敲击编钟时的照片)
当时,记者拍下了一张谭军跪地敲击编钟的照片,这张照片感动了很多人。当被问及为何会用这样的姿势来演奏时,谭军表示自己其实没想太多。
谭军说,对于编钟的形制,他要敲击最下层的大钟。当编钟放置在那里时,他觉得用跪姿这种演奏姿势是最为合适的,并非刻意去想什么。后来,记者拍下这张照片并对他说,他被当时的场景所感动。他认为,这或许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敬畏之情。
曾侯乙墓发掘的亲历者,原随州市擂鼓墩文物管理处的主任王新成绘制了这幅图。
“一钟双音”,先秦的声学奇迹
曾侯乙编钟呈合瓦形,这与其他平口钟不同。正是这种形状,使其具备了独特的“一钟双音”特色。敲击其正面时,侧面的振幅为零;敲击侧面时,正面的振幅为零。双音共存于一体,互不干扰,在世间是绝无仅有的。在同一个钟体上创造出 2 个音高,这 2 个音高相差三度。同时,将音律误差都控制在 5 音分以内。这种调音技术的精密程度令人惊叹。
这背后体现了对材料配比的精准把握,对模具设计的精准把握,对浇铸温度的精准把控,同时也体现了对声学原理的深刻理解,这表明当时的青铜铸造技术已经达到了非常高超的水平。很遗憾的是,汉代之后,编钟铸造技艺就已经失传了,只有在曾侯乙编钟出土之后,人们才又重新找回了这项已经消失了千年的技艺。
青铜编钟的制作技艺涵盖了冶炼、铸造、美工等诸多方面,一共有 160 多项工艺。此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项绍清也因此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非遗传承人项绍清在介绍编钟铸造工艺)
项绍清称编钟的校音打磨需“做减法”。做编钟时,其一,其自然音要比所需音高,需从高音往低音进行打磨。编钟是一次成型的,不能进行焊接,一旦焊接或断裂,编钟就会报废,音质也会变差。
为了研究出“一钟双音”,我首先会用耳朵去听。接着,会用仪器来进行检测。在这个过程中,我真的吃了许多的苦。做出“一钟双音”这件事,完全是靠我自己。我也曾有过一度想要放弃的念头。幸运的是,我的夫人给予了我非常大的支持。她一再地鼓励我、激励我。她告诉我,既然决定要做,那就一定要把事情做好,要做成功,要做到底。我一直都秉持着这样的目标和信心在做这件事。
大概在 1990 年的时候,我成功做出了“一钟双音”。我做出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敲给我夫人听,当时敲的是一首《东方红》。我的夫人非常高兴,我们都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让“世界记忆”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战国时期,曾侯乙编钟承载着祭祀、宴会等重要功能。它是当时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从曾侯乙编钟上,不曾在历史记载中出现的曾国揭开了神秘面纱,人们找到了曾国与楚国的关系。穿越千年,如今的曾侯乙编钟依然在承担着重要的使命。
这些年,曾侯乙编钟多次在国际舞台亮相。它先后出访了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这些出访,全世界 6 亿多人通过各种途径欣赏到了《编钟乐舞》的视觉盛宴。它也成为了一张文化交流的“金色名片”。
湖北省博物馆每年有近 500 万海内外观众来到武汉一睹其风采。为其专门定制的编钟演出,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前来打卡。为庆祝曾侯乙编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编钟演出进行了再次升级。
(湖北省博物馆编钟演出排练现场)
武汉音乐学院的全国唯一编钟表演专业,每年吸引众多专业人才前来学习进修;许多中小学校,编钟逐步走进课堂;在景区和街头,编钟成为文创和美食糕点圈粉的利器……当文化与历史的传承成为每个湖北人、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使命时,曾侯乙编钟将被赋予新时代的更多新面貌。
(各种编钟文创产品)
如今,曾侯乙编钟已获得“世界记忆名录”的官方认可。未来,这块伟大的文化瑰宝该如何行进得更为遥远?又该如何留存得更为长久?
项绍清称,自己身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需将青铜器铸造工艺继续传承下去。当下,他已带了 30 多个徒弟。其一,要让徒弟们知晓古代的传统工艺;其二,要教导他们把古代与现代工艺相结合;其三,要让他们能够完全掌握每一道工序的制作。从事我们这个传统工艺,必须能够静下心来,坐得住,一心一意地钻研它,唯有如此才能把事情做好。
在湖北省博物馆,我们一直通过展出的方式向观众传播中国的编钟和礼乐文化。同时,在省博的带动下,举办了多场国际学术交流会议,以促进全世界的学者对编钟的认识与研究。我们持续了古乐器的复原性演出这么久,这种演出在全国的博物馆中处于领先地位,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不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5 年 4 月 17 日在湖北省博物馆,游客正在观赏曾侯乙编钟。
谭军认为,对于编钟文化的传颂,应延伸至作品创作中,写出让老百姓喜爱且更适合编钟演奏的作品。在人才培养方面,希望所培养的人才能服务社会,如文旅融合等,将中华编钟文化传播至世界各地。
李幼平称:编钟现今已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它既非仅属于博物馆,也非仅属于舞台。对于编钟,艺术创作者需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可邀请众多歌舞团的艺术创作者,让他们前来学习、参观、了解并交流,以此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我们的艺术创作需要面对当今这个时代,需要面对人们的生活去展开,并且要进行新的艺术转化。
冯光生说:它不单属于中华民族,而是人类的一个共同财富。曾侯乙编钟能够达到巅峰水平,实际上是不同文化之间传承、交流以及汲取的结果。
(冯光生在曾侯乙墓发掘现场)
这次曾侯乙编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它能成为一个媒介,让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我认为,各个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音乐家,会把它当作人类共同的财富,去了解它、接触它、研究它。有了这样的碰撞和交流,就可以产生更多更好的文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