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歌槌敲响,那便是我的家乡。4 月 26 日,原创民族舞剧《英歌》在上海文化广场亮相。它以“中华战舞”为核心,把传统英歌舞、非遗元素与现代舞台艺术手法相融合。现场观众看得热血沸腾,直呼“上头”。据演出方统计,在《英歌》的观演群体里,年轻观众占比超过 80%。他们在线上热烈地讨论作品细节,线下多次观看这部舞剧。有意思的是,《英歌》拥有一批“妈妈粉”。这些“妈妈粉”跟随着舞剧巡演的步伐,积攒下了厚厚的一叠票根。
当下文艺创作的热点之一是对非遗题材的回望与探求。舞剧《英歌》开拓了一条特别的创作路径,从街头表演到流量网红,从综艺荧屏到舞台精品。总编导钱鑫、王思思告诉记者,这部舞剧并非“就非遗演非遗”,许多舞蹈动作呈现的是潮汕人民的日常生活,同时要在保留英歌舞原始韵味的情况下,赋予它新的时代气息和审美价值。《英歌》把铿锵有力的街头表演搬到了舞台上。它凝练了一条流淌在中华血脉中的情感纽带。同时,它还串联起了个体与集体、过去与当下的深沉共鸣。
舞蹈语汇:传承与革新
激越的锣鼓相伴,多变的步伐踏响,舞槌上下翻飞舞动,带来了力与美的震撼。英歌舞集戏剧、舞蹈、武术等元素于一体,在潮汕地区盛行,在网络上极为火爆,被许多网友称作“中华战舞”。
舞剧的创作历经了三年的时间。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将英歌舞的“活态”传承呈现在舞台之上,并且努力去攻克这个难题。钱鑫透露,在 2018 年创作舞剧《醒·狮》的时候,就已经将英歌舞的元素融入其中了。而在 2023 年,又打造了一部时长为 25 分钟的小舞剧《英歌》,以此来进行“试水”。他认为,“网红属性”对于文艺创作来说通常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英歌》吸引了大量的关注,观众的期待值被提升到了满格;另一方面,很多人对英歌舞的了解都是从爆款短视频中获得的,由此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印象。需要将他们从这种思维定式中拉出来,引领他们进入舞剧所构建的艺术世界,从而实现共时、共地、共鸣的沉浸体验。
英歌舞的现实生态究竟是怎样的呢?在创排期间,主创团队前往潮汕的乡镇村落进行走访。他们邀请了普宁英歌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来发,以及甲子英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林炳光,还有潮阳英歌凤岗英歌队等。这些团队对演员们进行了系统的集训。并且,他们跟着这四支不同的英歌队学习了将近两年的时间。老师们十分淳朴,他们不像学院派老师们那般能用精准的语言来表达,而是会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向你进行演示。演员庞冠宇与伙伴们对快板、中板、慢板这三种不同流派风格的英歌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在与他们接触的过程中,我对人物的理解逐渐埋下了一颗种子,这为我在剧中饰演“父亲”提供了方向。
在舞蹈方面,我们秉持着英歌舞自身所具备的气质,那就是古朴、神秘且勇猛。在此基础之上,对演员们的动作进行了富有创新性的编排。王思思介绍道,关于英歌舞的起源存在着多种说法,有傩文化说、练武说、劳作说等等。正因如此,舞剧的核心道具“英歌槌”也能够具备多种用途。在大英歌的群舞里,演员们手持红色鼓槌进行击打;这种击打行为契合了舞剧想要表达的那种传承千年的民族精神。
在传统文化热潮的推动之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形式获得了新的生机。近些年来,钱鑫和王思思与广州歌舞剧院进行合作,一直致力于打造讲述非遗传承的舞剧“三部曲”,分别是《醒·狮》《龙·舟》《英歌》,这些舞剧展示了岭南文化独具特色的魅力。我们在创作中所使用的舞蹈语汇是在中国大地上生长起来的,并且经过了千年的锤炼,这是一种能够让世界认识中国文化艺术的途径。钱鑫觉得,舞蹈语汇需要依据时代的发展而发生演变和革新。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就是把沉淀了很长时间的中国舞蹈语汇,进行改造,进行加工,进行提炼,让其能够成为符合当代人审美标准的、符合现代舞台艺术的呈现形式。
多维叙事:碎片与凝炼
开篇响起那段潮语说唱,我的眼泪便掉了下来。听到乡音,让我忆起了父母。从汕头来沪工作多年的张女士,心中有着难以割舍的乡情,对贯穿全剧的侨批尤其印象深刻。在闽南方言里,侨批有“信”的意思,它是海外华人华侨寄给家乡眷属的书信与汇款的统称。看到剧中染红的侨批时,会想起曾在家乡看到过的褪色批封。它不仅是家族叙事,更是一部镌刻在骨血里的精神族谱。”
潮汕文化属于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钱鑫指出:“风俗具有有形的特征,而在其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是这方水土以及这方人的精神气质。我们不但要挖掘传统文化的外部形态,还需要挖掘当地人体内所蕴含的特点,也就是要抓住作品所演绎的是怎样的一群人,以及他们具备何种品质精神和风骨灵魂。”于是,《英歌》明确了创作的方向,以凝练的方式呈现出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潮汕人漂洋过海,无论漂泊到多远的地方,心中始终怀着对家乡深切的眷恋。这种对家的向往以及对国的热爱,在无数个日夜中支撑起了游子们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们勇敢面对生活、勇往直前的精神信念。
《英歌》讲述了当代青年陈心远所经历的一场奇幻之旅。在那漫天硝烟的环境里,他逐渐明白了父亲怀抱中的家国大义,并且帮助母亲实现了心愿。剧中的父亲陈文耀和母亲林巧儿,就如同无数中国人的缩影一般,充分展现出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那种民族气概。《英歌》塑造了一个由英雄组成的世界,这些英雄们穿着铠甲,戴着翎子,佩着靠旗,在国家和家庭处于危亡之际,毅然挺身而出。他们褪去脸谱和铠甲之后,都变成了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钱鑫这样说道。
三江出海,一纸归潮。《英歌》以三封侨批为线索,并且配合潮语朗诵,将“入境”“抉择”“归潮”这三个主题串联起来。在戏剧结构方面,这部舞剧没有依照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而是借助演员的肢体来构成多维度、多场景的叙事。在舞台上,我们运用了三重门的装置,这些装置既是时空之门,也是家门,更是心门。王思思表示,希望观众在观剧时能把这些记忆的碎片、情感的碎片、叙事的碎片以及艺术表达的碎片,一片一片地组合成自己所理解的模样。
非遗元素:守正与活化
蓝麒麟凌空起舞,“出花园”的姿态翩若惊鸿,“铁枝木偶”在腾挪翻飞。在“中华战舞”那铿锵刚直的身姿步法里,观众与非遗一同进入了梦境。在小红书平台上,《英歌》中的民俗文化元素成为剧迷们常谈论的话题之一。其中,“出花园”的坎肩借鉴了潮州剪纸和珠绣;众神的服饰引入了潮剧的盔帽和大靠,并且有嵌瓷和潮绣的痕迹;“铁枝木偶”舞段的配乐是潮州音乐《画眉跳架》……
民俗文化元素和现代舞台艺术进行了融合创新,这种融合创新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面。在舞台上所呈现出来的东西,曾经是真实存在过的。并且,许多非遗传承到今天依然在浸润着潮汕人的日常生活。艺术总监史前进表示,《英歌》能够将现代与过去以及未来相互贯通。在对岭南文化、中华文化的渊源有所了解之后,这使我们能够更加充分地积累力量,更加珍惜当下的时光,并且始终坚持把我们的文化根脉以及民族精神传承下去,将其发扬光大。
服装设计阳东霖介绍,要做到守正而不守旧,尊古却不复古。通过对传统元素进行意象化和风格化的处理,再结合现代设计语汇,利用特殊的装饰线条、均衡布局的色块以及变异概括的图案,重新构建出一套专属于舞剧《英歌》的中式美学,以此来描绘一幅热血英雄的群像。此外,音乐大量运用潮汕大锣鼓、二弦等乐器;潮汕木雕那精美的花纹,以及油纸灯笼的竹编骨架等,都被转化成了动态影像,成为舞台视觉的重要构成部分……精妙的舞台设计、艺术创作以及情感表达,让传统民间艺术在舞台上得以重新界定和升华。
走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地方,你都能察觉到中华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这种对中华文化的眷恋和情感,深深融入到了他们的骨血之中。深厚的亲情与强烈的文化认同相互交织而形成的信念,成为了钱鑫与王思思以及众多《英歌》主创人员进行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动力。
栏目主编:邢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