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后琉璃遗珍回家!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征集令成果显著

admin

600年前,它们在琉璃塔上昂首挺立,俯瞰着金陵的烟火;600年后,它们安静地躺在木箱的角落,聆听着老人讲述自身的前世今生。如今,它们最终“回家”了 。

近日,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发起了“共享文明记忆”全球征集令,该征集令以“重回长干里”为主题,其目的是通过征集文物构件、数字资料及文化记忆,这些东西散落于海内外,以此重现毁于战火的琉璃塔风貌,并且重构其千年文明脉络 。

南京大报恩寺来了001号捐赠者:碎片归处,文明回响__南京大报恩寺来了001号捐赠者:碎片归处,文明回响

征集令发布后没过多久,“001号”捐赠者、南京市民王陈鑫带着家族珍藏走进博物馆,他把30余件琉璃构件无偿捐赠了出来。

琉璃遗珍回到长干里,为研究提供实物证据

南京大报恩寺来了001号捐赠者:碎片归处,文明回响_南京大报恩寺来了001号捐赠者:碎片归处,文明回响_

步入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文物修复室能看到,筐中的琉璃碎片残缺不齐,不过看得出被保护得相当好。其中有两件格外引人注目,一件是白瓷砖,其截面呈L形,瓷质细腻温润,一面施有白釉。经过专业考证,这块瓷砖产自明代景德镇窑口 。

南京大报恩寺来了001号捐赠者:碎片归处,文明回响_南京大报恩寺来了001号捐赠者:碎片归处,文明回响_

另一件捐赠的垂兽呈龙形,它是古建筑屋脊的重要构件。这尊垂兽没有施釉,它的龙嘴怒张,龙眼圆睁,看起来栩栩如生,尽显威严神韵 。

南京大报恩寺来了001号捐赠者:碎片归处,文明回响_南京大报恩寺来了001号捐赠者:碎片归处,文明回响_

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名誉馆长王兴平介绍,在过去的历史文献里,关于大报恩寺塔白色建材的记录非常少见,这件白釉瓷砖出现了,它为研究塔身墙面材质以及建造工艺提供了关键的实物证据。

王兴平还着重指出,就算这些文物是不完整的部件,它们仍然具备极高的研究价值。这些看起来平常的不完整部件,蕴含着重要的信息 。

以建筑工艺作为例子,德国所收藏的相关构件表明,大报恩寺在部分细节之处采用陶质材料来替代传统木作,其斗拱结构到底是怎样的,直到如今依旧是一个尚未解开的谜团。

此外,文物的色彩搭配有着颇高的研究价值。王兴平表示,我们在一件构件上至少发现了三种颜色,其中以绿色作为主基调,边缘处有黄色进行点缀,除此之外还有红色等色彩。只有通过对实物展开深入研究,才能揭开这些珍贵细节的神秘面纱。

三代人的守护,从童年拼图到文明共享

王陈鑫轻轻抚摸着捐赠的文物,面对现代快报记者,眼中满是怀念,他说捐赠这些琉璃碎片,也是圆了外婆的梦 。

王陈鑫的外婆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批大学生和人民教师,她有着敏锐的文化直觉。当年在南京西街老宅建设时,邻居们忙着挑选普通长砖建房,而她却把那些“稀奇古怪的自主件”小心拾起,用棉絮仔细包裹,珍藏于木箱之中。

南京大报恩寺来了001号捐赠者:碎片归处,文明回响__南京大报恩寺来了001号捐赠者:碎片归处,文明回响

在王陈鑫童年的记忆当中,这些琉璃构件承载着最为奇幻的故事,外婆常常指着这些色彩斑斓的碎片,微笑着对孩子们讲它们是“彩色糖块”。

外婆去世后,王陈鑫一家做出了一个庄重的决定:让这些文物“回归应属之地” 。王陈鑫感叹说,“它们不只是我童年的拼图 ,更凝聚着外婆对文化的重视与守护。”

王陈鑫坦言自己是在老城南长大的孩子,对这些文物有着特殊情感,看到它们就会想起相关的人。但他深知这些文物真正的归宿是博物馆。博物馆有专业的保存条件,能让这些历经沧桑的琉璃构件得到最好的保护。专家们在博物馆对文物进行研究与解读,能让它们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被更多人看见、铭记。

碎片归处,文明回响

王陈鑫离开展厅时掏出手机,镜头定格下展柜里琉璃残件的倒影,那倒影与光影交织。大报恩寺的风铃轻响,仿佛迷失的文明碎片在轻声应答:“我们回家了。”

南京大报恩寺来了001号捐赠者:碎片归处,文明回响_南京大报恩寺来了001号捐赠者:碎片归处,文明回响_

琉璃塔损毁以后,大量构件散落到了世界各地,民间收藏的实物资料特别珍贵 ,王兴平感慨说,这批捐赠意义重大 。海外有相关收藏记录,国内民间也有出于好奇的收藏者 ,但像王陈鑫外婆这样 ,怀着对文化的热爱与守护情怀 ,把琉璃构件精心保存 ,代代相传直到第三代 ,最后捐赠给博物馆的案例 ,为研究提供了非常难得的珍贵素材 。

_南京大报恩寺来了001号捐赠者:碎片归处,文明回响_南京大报恩寺来了001号捐赠者:碎片归处,文明回响

王陈鑫作为“001号”捐赠者发出呼吁,他表示自己的童年碎片已融入大报恩寺的文明拼图,希望更多人加入这场文化守护行动,称无论力量大小,每一份贡献都将让这座千年古塔的故事更加完整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裴诗语/文 何刘 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