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往往是求职旺季
一些不法分子又开始蠢蠢欲动
处心积虑挖好“坑”
趁机利用招聘
对求职心切的人进行诈骗
近日爆出不少这样的案例
01
THE FIRST
2月9日招工,下午3点39分,三水公安分局的反诈骗专业小组在接到110指挥中心的报警后,得知有一位市民在微信上被自称介绍工作的好友诈骗,损失了2000元人民币。
反诈民警向市民讲解最新的诈骗手法
在接到报警信息后,反诈专班民警迅速对受害人进行了回访。受害人吴小姐透露,她是在年前通过微信结识了一位网友。随后,这位网友以能将她介绍到本地一家知名的婚庆公司工作为借口,诱骗她转了2000元人民币。
02
THE SECOND
2月9日,当日下午3点48分,反诈小组紧急响应了110的报警指令,得知一位市民在乐平黄塘市场不幸遭遇了诈骗电话,该市民在接到电话后,被诈骗分子以招聘为名骗走了400元人民币。
针对春节后求职类诈骗频发
三水公安整理出五类招工诈骗手段
小编在这里提醒大家加强防范
找工作别轻易掉入不法分子的陷阱
1网上兼职刷信誉
网络上有所谓的兼职“刷信誉”,标榜“每笔任务仅需5分钟完成”、“报酬在10元到50元之间不等”、“每日仅需工作2小时,轻松赚取过万元”。通过上述联系方式联系对方后,对方通常会发送一份工作申请表以及工作流程的详细介绍。
从事的工作可能涉及购买各类充值卡以提升信誉,一旦信誉值达标,便可以兑换现金并获得额外提成。然而,一旦进行大额支付,佣金和本金便无法如期入账。
反诈民警支招
“刷信誉”行为本质上属于不道德的欺诈,此类兼职常藏有陷阱,发布虚假信息的不法分子必定会提及“高额回报”、“快速收益”等诱人词汇。这些词汇对求职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起初,不法分子会退还本金并支付佣金,目的仅在于诱使求职者投入更多资金。
2面试等通知遇“猜猜我是谁”
面试告一段落招工,招聘方告知应聘者需耐心等待通知。没过多久,应聘者便收到了一通诈骗电话,对方先是询问“你知道我是谁吗”,接着又自称是领导,要求应聘者次日前往其办公室。
求职者急切地想要得到工作机会,误以为这通电话是之前面试部门打来的,因而轻易地连续答应了不法分子的各种要求,结果不知不觉中掉入了陷阱。
反诈民警支招
劳动者务必前往正规的、合法的劳动市场寻找工作机会,并尽可能核实雇佣者的联系方式。务必警惕陌生来电,切莫随意将贵重物品、身份证件或财物交给他人,一旦察觉受骗,应立即拨打110报警电话。
3“皮包公司”合伙诈骗
部分劳务中介机构为赢得求职者的信赖,与某些诈骗企业或空壳公司勾结,共同实施欺诈行为。
中介机构以推荐就业为幌子,先收取报名费、服务费等费用,接着,那些诈骗公司或空壳公司假扮成招聘方,索要体检费、服装费、保证金等额外费用,随后,他们以各种借口拒绝工人上岗或中途解雇。
反诈民警支招
求职过程中务必保持高度警觉,面试前应详尽掌握招聘方的详细信息,切勿轻信其夸大其词的言辞。此外,在寻找工作时,切勿随意将身份证、暂住证等个人重要证件交付给招聘人员,以免落入骗子手中,遭受财产损失。
4网络设好陷阱要求转账
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和广泛性,为求职者开辟了广阔的就业领域,使得网络求职途径在众多选择中愈发受到青睐。
部分网络诈骗分子便趁机混入,虚构各类诱人的招聘骗局,引诱求职者将资金汇入指定账户,从而实施诈骗行为。
反诈民警支招
应聘者若通过互联网途径寻找工作,务必先核实该企业的真实身份,切勿被其吸引人的薪资待遇所误导,尤其应避免未经深思熟虑便将款项汇入招聘者提供的银行账户。
5吹嘘“有关系”要求钱财疏通
骗子夸耀自己人脉广泛、关系众多,声称能通过这些“关系”为受害者寻觅一份理想的工作,然而为了打通这些关系,受害者不得不支付费用。然而,一旦受害者支付了钱财,骗子要么消失得无影无踪,要么承诺的工作却始终遥不可及。
反诈民警支招
进入城市寻找工作,最好是与来自同一村庄或同乡的、有打工经验的人一起同行,或者向他们请教,这样可以避免走许多不必要的弯路,避免上当受骗。切勿被街头那些小广告所吸引。这些街头张贴的招工广告常常承诺高额的待遇和工资,吸引那些急于找工作的求职者,但其中不乏以骗取钱财为目的的黑广告,对待这些广告必须格外小心。
天上不会无缘无故掉下馅饼
青年务工人员突然遇到
有高报酬、优厚条件的工作时
请保持清醒的头脑
谨慎前往,以防被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