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上海科技节再次如约而至。自1988年起,这个节日的传奇已延续了35载,它始终牵挂的,是那些聆听故事的人们。
在历届科技节中,我们目睹了院士和科研工作者携带着他们最先进的科研成就登台亮相,宛如璀璨明星般沿着红毯款步前行。而今年,我们更是惊喜地发现,人形机器人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它们不仅能在红毯上展示太极表演,而且红毯本身也在人工智能和扩展现实技术的加持下,变得更加璀璨夺目。
这些标志科学巅峰的各个领域,许多让人感觉难以触及。特别是基础研究,理论上的突破与产业应用之间本就存在一道巨大的鸿沟,“默默耕耘”的科学态度使得众多科学家被局限在狭小的实验室中,因此科学与科学家似乎总带有几分神秘感。
2025上海科技节的AI科学红毯 主办方供图
自2015年起举办的科学红毯活动,旨在让科研人员站上舞台,拉近科学与公众的距离。然而,这样的努力尚显不足。自35年前起,上海科技节便致力于一项工作,那就是让科学不再高不可攀,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并深入理解科学。
在科技节的璀璨红毯上,科学家们无疑是焦点所在,然而换个视角审视,他们似乎并非此盛会的绝对核心。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的负责人袁钧瑛,在今日的红毯仪式上表示:“我非明星,我乃科学家。上海科技节的核心价值,便在于唤起年轻人,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热爱。”
若在以往,唤起兴趣需着眼于如何将故事讲述得更加生动,但如今,这一思路正逐渐发生转变。近年来,上海科技节所展现出的策略是,鼓励听众亲身参与到故事之中。
2025上海科技节主题为“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主办方供图
科技节期间,全市将举办近两千场科普活动,超过两百七十家科普基地将举办特色活动,实现了全民科普的宗旨。五十六家重点实验室及大型科学设施将向公众敞开大门。平日里,这些科研资源大多对外关闭,而如今,市民们得以近距离接触尖端科研设备,甚至有机会亲身参与模拟实验。此外,本届科技节的红毯也是首次向所有嘉宾和现场观众开放。
上海科技节的主旋律在于倡导开放共享、消除障碍、缩短距离,这不仅是科技传播的核心,也是科普工作的基本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明确指出,科普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始终以人民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曾小勤,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兼副校长,强调科普工作不应仅着眼于促进发展,更应致力于启迪思维。他提出,科普内容应以民众易于理解的语言表达,关注民众所关切的问题,“科学不应自居高位,而应贴近民众,倾听他们的声音。”
邀请大众参与,存在一种几乎零门槛的途径,这不仅是激发灵感的核心,更是科研活动中的关键步骤——那就是提出问题。袁钧瑛在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对细胞死亡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此便深陷其中,持续钻研了四十多个春秋。上海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的办公室副主任、骨类器官研究中心的负责人白龙,则是一位年轻的“90后”学者。他亦表示,科研的初始阶段或许正是那个“为何如此”的瞬间。科学并非单纯记忆答案,而是不断提出优质问题的过程。
“问启未来”开幕展 “上海科技”微信公众号 图
在本次科技节开幕式场地周边,悬挂着超过五百个引人深思的“好问题”,共同构成了名为“问启未来”的开幕展览。这些问题均出自首届“天问杯”学生创意问题征集活动,内容广泛涉及信息科技、生物科学、生态保护以及基础研究等四大领域。诸如:引力是否兼具波动和粒子两种特性?人类生命如何实现不朽?脑部神经放电又是如何引发思维的?
在科技节的启动仪式上,“好问题开放麦”活动对全体市民敞开大门。不仅科学家们参与其中,超市的清洁工浦赛红也分享了她在蚊虫防治方面超过十年的实践经验,并编制了《蚊虫作息表》。此外,中学生桑浩然在处理垃圾分类问题时,对蛋壳的处理方式进行了深入思考,最终发现将蛋壳磨成粉末并与干垃圾混合“模拟焚烧”,不仅可以提高重金属的稳定性,还能提升燃烧的初期效率……
日常生活中的不断质疑是开启科学之门的钥匙,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科技创新的推动者。这种源于好奇心的积极探究精神,构成了科学思考的初步形态,同时也孕育了全民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在人工智能盛行的时代,知识的获取已无障碍,富有启发性的思考变得尤为关键。展望未来教育,掌握知识的重要性或许将逐渐让位于培养提问的能力。
究其根本,我们再次聚焦于本届科技节的核心议题——科技如何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这一主题看似简单,实则深刻。科技的产生与发展始终紧密联系着生活,并最终回归生活。即便智元机器人在太极表演上表现出色,与之同行的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通用产品线总裁王闯也表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方向必然是走向商用市场,只有普及到千家万户,才能充分展现其价值。
科学需勇于攀登高峰,亦需谦逊地贴近现实。在应用领域,唯有当科学不再高不可攀,方能为人类带来福祉,实现“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在研究领域,唯有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科学,才能激发更多年轻一代投身科研的热情。
在第四届科技传播大会的开幕式之后,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同时也是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的学术负责人蒲慕明,提出了“科学公民”这一理念。这一理念指的是那些具备较高科学素养,并以科学的态度投身于各个领域的公民。在报告中,他强调,公民的科学素养是衡量现代社会进步的标准之一,而在AI时代,科学教育和科普工作的关键目标便是培育出未来的科学家以及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
曾小勤指出,科技传播的真正意义不在于简单的知识传递,更在于培养科学思维。在上海科技节的舞台上,我们见证了上海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同时也目睹了科普工作的深入浅出。在这片致力于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土地上,科学思维的种子正在不断生根发芽。
祝碧晨 设计
澎湃新闻记者 蒋乐来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