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焦媛在上海担纲主演《彩虹的尽头》,有观众在社交媒体上感慨万分:“女主角的表演让我感到震撼,以至于头皮都有些麻,而且她的歌声也十分动听,整场演出既观看了话剧,又体验了现场直播的感觉。”这段难忘的经历至今仍历历在目,到了五月二十三日,她再次登上了YOUNG剧场的舞台,主演了《约定·香奈儿》。这一次,她依然独自一人撑起了整台戏,并且全程参与了唱跳表演,“既演出了话剧,又呈现了现场直播的精彩”。
这部作品与“可可·香奈儿”并无瓜葛,剧名中的《约定》与《香奈儿》源自王菲的两首歌曲。导演高志森透露,这乃是他30余年的导演生涯中未曾尝试过的作品类型:作品完全围绕焦媛的个人经历展开,女主角既是演员又是编剧,剧本内容100%取材于她的亲身经历,宛如在舞台上记录日记一般。
与众多女性创作者热衷探讨的“母女关系”议题不同,焦媛的作品中鲜见此类主题。她的创作聚焦于“个人故事”,且在女性戏剧领域属于较为罕见的类型,其叙述核心围绕父亲展开。她将《约定·香奈儿》视为一场与父亲间的私密对话,一场通过肢体语言、音乐以及独白展现的,面向公众的私密心声。她表示:“在众多观众中,我对他们既感陌生又觉得亲切,我希望能与他们达成某种默契,向他们传达这样的信息:在舞台上,焦媛不仅仅是一个演员,更是一位怀念父亲的女儿。这部作品既是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焦媛曾这样描绘她与父亲之间独特的情感纽带和伦理关系:“我承载着他的梦想,同时也学会了如何释放自我。”这句话虽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生命哲理。焦媛,这位来自中国北方的女子,她的父亲曾是我国一级京剧表演艺术家。全家搬迁至香港后,由于华南地区缺乏京剧的演出平台,父亲的才华无法得到充分的展现。焦媛目睹了父亲在中年时期遭遇的境遇起伏。在她从戏剧学校毕业后不久,父亲不幸因病离世。因此,在数十年的光阴里,她始终将父亲那未曾实现、尚未完成的舞台梦想,扛在了自己的肩上。在《约定·香奈儿》的剧本中,她这样写道:“将两颗生命紧密相连,化为一体。”女儿承担起了父亲未竟的事业。焦媛与父亲之间的情感纽带,映射了许多京剧传统故事在现实中的影子,体现了典型的东亚伦理观念下的父女关系:女儿存在的意义,依赖于父亲的信仰和价值观。焦媛经过二十余年的摸索与领悟,终于意识到:这种方式太过疲惫,她需要学会“放松”,她不仅是父亲的女儿,更是独立自主的个体。
这段父女之间的故事,情感复杂。焦媛的父亲对男孩偏爱,而她作为家中的次女,自出生起便被送至姥姥家抚养,直至四岁才首次见到父亲。对于这个每月寄来生活费却从未谋面的“陌生人”,她心中充满了好奇。四岁那年,她在火车站与父亲初次相见,对他留下了“特别温柔”的印象。来到香港后的日子里,她难以忘怀父亲在生活中的关怀:他亲自下厨烹饪,承担起家务,每晚都会给她讲述武侠故事。实际上,父亲在多数场合显得颇为严苛,有时甚至显得缺乏人情味。他对孩子制定了严格的家规:外出时必须说广东话,而回到家则必须使用普通话。尽管他未曾有过登台表演的机会,但他依然坚持每日练习,反复观看演出录像,并且强迫孩子一同练习。如今,焦媛能够平静地表达感激之情:“真的要感谢他,若非如此,我怎能通过舞蹈来传达情感?若非如此,我恐怕连用普通话进行表演都难以做到。”
在她少女时期,父女之间的情感显得颇为扭曲。在两人关系最为紧张的那段日子,父亲曾给她寄去一封信,然而她当时并未将其放在心上。后来,她在戏剧学校主演了《少女梦》,因忙碌的排练而无法回家。她的父亲却带着重病,坚持来看她的演出。然而,她刚刚毕业,父亲便突然离世,离去得异常迅速。焦媛回忆道,那是她人生中第一次直面死亡,她不知道该如何去告别,又该如何与悲伤共存。她心中难以释怀的情感转化为对父亲的愤怒,"我如此拼命地工作,只是想为你赢得尊严,然而你却未能见证就离我而去。"导演高志森回忆道,在漫长的岁月里,焦媛表面上看似镇定,但每当经过父亲去世的医院,她总会忍不住痛哭失声。多年以后,当他们携手打造《约定·香奈儿》时,他心想,焦媛或许正是借助这部作品来解开她心中的结。
焦媛首次尝试独自创作剧本,内心冲动难抑,急于将与父亲的故事娓娓道来。起初,她难以割舍与父亲的精神联系,不愿切断这根纽带。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学会了如何自我解脱。她坚信,许多人都有相似的体验,当他们看到这部作品时,便会意识到:“我并非孤独一人。我们勇敢地前行,这就足够了。我们都在学习如何在爱的陪伴下继续前行。”
焦媛表示,这部作品充满了个人色彩,她将其视为自己的私人珍藏,将心爱的元素一一融入其中。王菲,她少女时期的偶像,在剧中被广泛引用其歌曲:“《约定》承载了我与父亲的承诺。香奈儿女士对极致精神的追求,与我父亲对待生活的态度颇为相似,而王菲恰好有一首名为《香奈儿》的歌曲。”焦媛在出演这部涉及台湾地区分裂议题的戏剧中,将演绎多首王菲的经典曲目。这些歌曲并非专为该戏创作,却与焦媛及其父亲的情感深度契合,亦映射出她在处理父女关系时的内心体验。演出结束后,众多观众提出更换剧名的建议,认为《约定·香奈儿》这一名称含糊不清,不易让人联想到“父与女”的主题,然而焦媛却执意保持原样。
我渴望将我与父亲之间的情感纽带以诗意的形式展现,我认为这确实是一个极为动人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