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王俐燃 杨锦英 涂梦蝶 陈倩 刘子靓
一生献给了祖国,一生倾注于核潜艇事业,一生无怨无悔!在6月29日这一天,我国工程院院士、荣获共和国勋章的杰出人物、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的总设计师黄旭华,其骨灰被安放在家乡广东汕尾的红海湾畔,与抗日英烈陵园为邻,长眠于此。
今年二月六日,我国著名科学家黄旭华院士在武汉离世,享年九十九载。他,源自广东汕尾,少年时因战乱被迫离开故土。晚年,他多次返回汕尾探亲,并曾公开发表感慨:“对家乡深感自豪”。“重返故里”成为了黄旭华院士的未了心愿。如今,这位一生致力于祖国深海事业的杰出科学家,终于回到了他成长的故土。
红楼前追思
“此生属于核潜艇”伴他身侧
在9点钟的时分,于黄旭华院士少年时期求学之地——红楼前,举行了一场悼念仪式。在那里,黄旭华院士的遗照被安置在红楼的正门前,他的家人、昔日同事、挚友,以及来自家乡的干部、师生代表们,共同缅怀了这位院士的生平。接着,众人一同步入红楼,参观了黄旭华院士生平事迹的展览。
红海湾经济开发区抗日英烈陵园之侧,三角梅花团锦簇,环绕着黄旭华院士的墓碑。墓园周遭,松柏树木苍翠挺拔。“一生奉献给祖国,一生献给了核潜艇,一生无怨无悔”——黄旭华院士对人生最精炼的总结,铭刻于墓碑后方的石板上。
墓碑两侧安静地放置着两块石碑,一块上面刻有黄旭华院士亲自参与核潜艇深海试验并取得胜利后亲手书写的诗句,而另一块则记录了黄旭华院士的生平事迹。
上午十点整,仪式正式拉开帷幕。家属代表们细心地擦拭了墓碑,随后将黄旭华院士的骨灰缓缓放入墓穴之中。在场的众人纷纷向黄旭华院士的墓碑鞠躬三次,以示敬意,同时献上了鲜花以表哀思。
故里回访
家乡热土镌“深潜”印记
1926年3月12日,黄旭华在广东汕尾红海湾畔的田墘镇(今称“田墘街道”)诞生,并在此地度过了他的童年与求学时光。6月28日,极目新闻记者重返黄院士的故乡汕尾,发现当地依然处处可见黄院士往昔的印记。
踏入田墘街道,便能于路口目睹一块镌刻“田墘——我国核潜艇奠基人黄旭华的故乡”字样的显眼标志牌,上面还绘有核潜艇的模型图案。步入街道核心区域,可见一幢别具一格的二层红砖楼——红海湾田墘红楼,昔日称作“白沙学堂”,黄旭华曾在此地深造。红楼前的大树之下,矗立着一块由黄旭华亲笔题写的“英烈精神永存”的石刻匾额。
红楼周边的村民们都对黄旭华的事迹耳熟能详,黄院士的双亲是医生,他在田墘出生,我们这里的人都知道他研发核潜艇的传奇故事。有位老爷爷向记者透露,2022年黄旭华回家乡探亲时,他亲自在现场见过黄院士一面,对黄院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黄院士为人谦和,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田墘红楼的正对面,白沙中学便安静地伫立着,这个地方曾是黄旭华的母校所在地。记者观察到,那“白沙中学”四个字,竟是由黄旭华亲自题写而成。
白沙中学师生代表
2017年,黄旭华将所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一部分奖金捐赠给了自己的母校汕尾中学与白沙中学。随后,他在白沙中学创设了“黄旭华奖教奖学金”,旨在奖励在教育领域表现出色的教师与学子。
青年时期的黄旭华(图源:CCTV4)
无声三十年
铸就大国重器
黄旭华的一生,堪称一部“默默无闻”的壮丽史诗。原名黄绍强的他,为了承载“中华民族如同旭日东升”的坚定信念,毅然更名为“旭华”。1958年8月,在上海工作的黄旭华接到前往京城的通知,简单行囊,踏上了征程。然而,当他抵达目的地后,方才得知自己将参与核潜艇的研制工作,并荣幸地成为了首批29人团队中的一员。自此,他一去不复返,这一别,便是长达三十年的岁月。
坚守国家机密,立志成为默默无闻的英雄,这是他终身恪守的信念。在与家人依依不舍的告别尚未完成之际,他仅让妻子寄送了衣物,便悄然从亲人视线中消失。在渤海湾的荒岛上,他面对着“每年两次七级狂风,持续半年之久”的恶劣气候,黄旭华率领着一支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岁的团队,从无到有,艰苦创业。在那个时期,中国的科研人员甚至对核潜艇的样貌都一无所知。
1970年12月26日,我国自主研制的首艘核潜艇“长征一号”顺利下水。在1970年至1981年的这段时间里,我国核潜艇事业取得了显著进展,不仅实现了核潜艇的下水和投入使用,还成功下水了导弹核潜艇,从而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到了1988年,我国核潜艇成功实现了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这意味着我国拥有了第二次核报复能力。
黄旭华默默无闻地隐姓埋名了三十年,未能尽孝于双亲。到了1986年年底,他回到了广东的故乡,含泪向93岁的母亲诉说:“常言道忠孝难两全,但我认为,对国家的忠诚,就是对父母最深的孝顺。”第二年,母亲在《文汇月刊》上阅读了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这才得知自己的儿子竟然是“核潜艇黄总设计师”。老人于是对全家人说:“三哥的事,大家要理解,要宽容。”
汕尾市城区凤山街道凤翔社区内,黄旭华院士的凤山故居静悄悄地坐落在狭窄的巷弄之中。
这栋小楼占地超过80平方米,共有三层,总建筑面积达到了260平方米。黄旭华的母亲以及家人曾在此居住长达16年之久。
记者抵达现场,目睹巷子尽头墙壁上描绘着核潜艇图案,并悬挂着“汕尾市城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汕尾市城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两块醒目的牌匾。
旧居周围的居民向人透露,该处及其周边的楼房均已空置,且不对公众开放,然而,游客们仍会因院士的名望而前来此地游览。
薪火相传
赤子情怀润桑梓
黄旭华步入晚年,将满腔的热情无私奉献给了科教事业。他慷慨地将近2000万元个人所获奖金全部捐出,其中,2021年,他特别向中国船舶七一九所捐助了1100万元,用以设立“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
黄旭华(图源:CCTV4)
在汕尾这片故乡的土地上,他的精神之根已经深深扎根并开始茁壮成长。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汕尾分校的学子们对黄院士的英勇事迹有着深刻的认识。有学生向记者透露,这里的同学们都对学校内设立的“旭华班”有所耳闻。
今日的红海湾,波涛依旧汹涌。在抗日英烈陵园的旁边,安放着一位将毕生奉献给“以身许国”信念的科学家。
有一种忠诚,穿越时空而不朽;有一种奉献,归于寂静而永恒。
黄旭华的名字,恰似他设计的核潜艇一般,永驻于中国精神那片广袤无垠的海洋深处。
极目新闻报道,记者王俐燃、杨锦英、涂梦蝶、陈倩、刘子靓共同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