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控中心发布7月健康提示,重点关注这些疾病

admin

近期,我国疾控中心发布了7月份的健康预警信息,呼吁民众特别留意感染性腹泻、登革热、食物中毒、发热伴随血小板减少的病症、猴痘病毒感染、高温引起的暑热症候以及洪水灾害等问题。

中国疾控中心指出,夏季是感染性腹泻的高发时段。此类腹泻的病原体涵盖细菌、病毒以及寄生虫等多种类型,具体包括霍乱、细菌性痢疾、出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急性胃肠炎、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引发的肠炎,以及隐孢子虫肠炎等。感染性腹泻通常发病迅速,患者会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病情严重者每日排便次数可能超过多次,且在严重情况下,还可能引发电解质失衡、脱水以及代谢性酸中毒等问题。

公众需警惕,勿饮未经煮沸之水,并重视饮食卫生。剩余食物应迅速放入冰箱保存,复食前务必彻底加热。若出现剧烈腹泻,应立即寻求医疗帮助。

此外,中疾控介绍,目前我国本地传播的登革热疫情进入上升期。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发的,主要通过伊蚊叮咬进行传播的病毒性疾病。感染后,通常在5至9天左右出现症状,而这些症状大多较为轻微,甚至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其典型的症状包括突发的高热、疲劳、食欲不振、恶心,以及所谓的“三痛”——剧烈的头痛、眼窝后部疼痛以及肌肉和关节疼痛,以及“三红”——面部、颈部和胸部的潮红现象。大部分患者在一到两周内即可康复,但少数病例可能会出现出血、休克等严重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登革热多数情况下可以自行恢复,通常在5到7天内就能康复,并不会导致生命危险。大多数患者会经历发热、肌肉疼痛、头疼,以及可能包括恶心、腹泻在内的消化系统不适。病情加重时,可能会出现皮疹和皮下出血等症状。尽管极少数病例会出现内脏出血并最终死亡,但这种情况在中国极为罕见。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的张继明副主任,在澎湃新闻的采访中曾经阐述。

登革热是一种广泛传播的虫媒传染病,其影响遍及全球,尤其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100多个国家中流行。在我国,这种疾病尚未成为地方性的稳定流行病,主要以输入病例引起本地传播为特点。本地传播的疫情多集中在6月之后,通常在8月至10月达到传播高峰。

目前尚无针对登革热病毒的特效药物,治疗主要依靠缓解症状。张继明指出,预防登革热的关键在于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播媒介伊蚊,并防止蚊虫叮咬。

中疾控建议民众居住在或前往伊蚊活跃的地区时,应采取综合防蚊措施,包括在住所和工作场所点燃蚊香或使用电蚊香液,并安装纱门纱窗以及使用蚊帐。此外,前往公园、绿化带等户外区域时,应穿着长袖衣物和长裤,并在暴露的皮肤和衣物上涂抹驱蚊剂。若从流行区返回后出现发热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向医生说明旅行经历。

中国疾控中心指出,该综合征高发于五月至七月期间,其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蜱虫叮咬。患者会呈现发热和血小板减少等病状,病情严重者甚至可能威胁生命安全。在草丛、树林等户外环境中活动时,建议穿着长袖长裤,并将裤腿扎紧,同时可采取使用含有氯菊酯成分的驱虫剂来预防。

此外,七月正值高温天气,中暑病例尤为多见。中暑后,症状可能轻微,如头痛、头晕、口渴、汗多、四肢无力或酸痛;也可能严重,出现大汗淋漓、皮肤灼热或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脉搏加快等现象。若未及时得到妥善处理,可能导致多个器官功能受损,并伴随有惊厥、昏迷、谵妄等严重症状。

七月,我国多数地区的气温普遍高于往年同期,这导致中暑的风险显著增加。因此,公众在安排户外活动时需格外注意,适时补充水分和矿物质,尤其是要加强对老年人和婴幼儿的防暑保护措施。

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谭晓东教授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指出,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情况迥异,疾病风险亦呈现出显著差异。鉴于此,在评估中疾控的风险预警时,我们还需关注地方疾控中心和卫健委的提示信息。这些提示信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实用性,因而更具参考价值。

谭晓东强调,在生活方式转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疾病需引起重视,比如夏天吃烧烤、喝冷饮时,务必关注食品安全,逐步调整饮食习惯,避免过量饮食。若感到身体不适,应及时留意症状变化,并尽快就医。

澎湃新闻记者 张依琳 实习生 冯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