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对于建设者来说,既是一项神圣而又充满挑战的“圆梦”征程。道路的持续拓宽,地标建筑的逐一崛起,使得市民得以享受到便捷的交通和舒适的生活。那些为项目施工付出了极大努力、日夜辛勤、不顾个人健康的几代烟台城市建设者,理应成为我们铭记的无名英雄。他们或许未曾将名字镌刻在建筑之上,然而,那些与天争斗、与地拼搏,既痛苦又快乐的时光,却是烟台城市建设史上不可多得的宝贵记忆。
他们用汗水烟台飞鸿建设集团好吗,在地标上镌刻下人生的坐标
张学超,烟台市城市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亲自投身于烟台市众多城市重点项目的建设之中,这些项目包括碧海大厦、APEC博览中心(现更名为百盛购物中心)、环海路立交桥、南山隧道、塔山隧道,以及烟台火车站、东部新区、城发城市广场、烟台南站和高铁新区等。这些工程不仅构成了城市的“骨架”,也成为了城市的地标,他的职业生涯与烟台的城市发展紧密相连,二者轨迹相互交织。
自1993年毕业后,张学超便投身于建设前线,他亲身经历了烟台城市建设史上的一系列“首次”。青年南路与红旗路相继动工,首个暗挖隧道——塔山隧道,烟台首个明挖隧道——南山隧道,山海路,18公里长的港城东西大街,胜利路老虎岩水库桥,上夼高架桥,观海路提升工程……这一系列工程如同接连不断的重大考验。每当面对一个新项目,张学超和他的团队便全身心投入,将周末和节假日抛诸脑后,将每一天都视为工作日,坚守在一线,奋战在一线。在这些工程中,他们在自己的人生旅程中留下了一个个鲜明的坐标。
山东荣康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张学江,身为城市变迁的参与者与目击者,于1988年春,驾驶着“泰山25”车型,带领着33名农民工兄弟,他们携带着34辆独轮小推车、34把镐头、34把铁锹以及各式机械工具,一路向西前行,抵达了成立仅四年的烟台开发区。在那里,每位工友都拥有一辆独轮木车、一把镐头和一张铁锹,他们辛勤汗水洒满工地,为建设贡献力量。
五年后,张学江再次全身心投入到了夹河大桥的建设热潮中。大桥的开工时间恰好在十月,紧接着便迎来了寒冷的冬季。然而,张学江以及他的农民工伙伴们,却选择在老夹河桥的桥洞中安营扎寨。他们用泥土堆砌成垛,用以抵御北风,而在南侧则挂起了篷布,既起到了挡风的作用,又便于日常的出入。虽然地上的草铺成了临时的床铺,但大家并没有感到苦涩。当时尚未普及商业混凝土,全凭人工操作三台滚筒式搅拌机,大致比例是四车石子、三车沙和两包灰。正是依靠这种肩挑手推的辛勤劳动,张学江及其团队在1994年10月1日如约完成了大桥的剪彩通车,星夜兼程,不负众望。
他们在灯火阑珊处夜以继日,只为一个“完美”
自1996年踏入建筑装修设计领域以来,李新丹难以计数自己经历了多少个夜晚的辛勤劳作:起初,她依赖绘图板、硫酸纸、丁字尺和针管笔手工绘制图纸,而如今则直接在电脑上操作;作为飞龙集团的首位装修设计师,她曾将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常年驻扎在办公室,向一线工人请教,亲自现场放线制图;此外,她还利用业余时间勤奋学习各类绘图软件,成为烟台装修行业内首位精通电脑设计的专业人士。
谈及李新丹的斗志,与他共事长达14年的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高绪伟印象鲜明。记得在2006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有一家保险公司向他们伸出橄榄枝,希望在春节过后能迅速启动营业,他们被要求在短短一个月内完成装修的设计与施工任务。客户提出需求后,李新丹积极提出要在公司加班。大年三十,街头巷尾处处洋溢着节日的灯火,李新丹却独自一人在办公室,手持图纸,夜以继日地工作,加班加点,最终按时满足了客户的设计要求。凭借对事业的热切投入,他们共同承担的莱山区委党校设计项目,以环保与创新的设计思维、以及精确与高效的表现手法,成功晋级为中国建筑装饰设计行业“奥斯卡”之称的第九届中国国际空间设计大赛的决赛。在众多参赛作品中,他们脱颖而出,荣获了文化空间工程类金奖,为我市在国家级装饰设计竞赛中赢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
这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在烟台的70后、80后、90后三代设计师群体中得以延续。烟台万科企业有限公司设计管理部景观经理曲美玲,作为景观设计师与管理者,她的职责远不止于在办公室绘制图纸和进行现场考察,她还需要频繁地深入偏远的山林和石材、苗木基地,精心挑选出最上乘的原材料。她需亲自前往偏僻的乡村苗木基地挑选苗木,这些苗木需兼具个性且能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展现自然与野趣;她需乘坐动车数小时,再换乘汽车数小时,深入他乡的矿山,以挑选独特的景观石材;而且,为了确保加工质量,她还要频繁前往加工现场。御龙山入口的雕塑在临朐进行加工,曲美玲因此频繁前往加工现场。她亲自监督着每一道工序,无论是打磨、焊接还是锻打,每一个细节,哪怕是一个微小的曲度,如果稍有偏差,都无法传达出设计者想要表达的含义。她深知,每一个细节都值得被珍视和尊重。
他们兢兢业业,绽放出城建人最美的光华
彭岩,作为济南城建集团有限公司烟台分公司的负责人烟台飞鸿建设集团好吗,自济南转战烟台以来,已历经五载。在这期间,他凭借一条条道路的建设,树立起一个个鲜明的“路标”,同时在建设领域里,也为“城建铁军”谱写了一页新的篇章。2014年,黄河路改造工程中,为确保市民出行畅通,彭岩带领团队采取了半幅施工的举措。在南侧泥水平衡顶管施工期间,由于地下状况复杂,导致南半部分工程延期了两个多月,这给北半部分的施工时间仅剩下了40天。恰逢预定通车时间正值国庆节。面对这些不利的局面,彭岩迎难而上,成功联络了100辆运输车辆,仅用20天便将所有土石方运走,硬是从施工现场移走了一座小山。彭岩与项目部同仁在8月台风“利奇马”肆虐之际,连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一口饭也没来得及吃,连续两个晚上未曾合眼,整日浸泡在雨水中,历时十几个小时,直至深夜确认一切安全稳妥,方才撤离了现场。
1996年,我和项目组的同事们全力以赴,驻守现场,几乎未曾回家。当得知这项工程以全票通过,荣获“白玉兰”奖时,许多人激动得热泪盈眶。回想起当年勇闯上海滩,让港城城建品牌在申城响彻云霄的时刻,山东飞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克勤依然记忆深刻。闵行区古龙小区二标段工程破土动工,即确立了角逐“白玉兰”奖的雄心。郑克勤率领团队在施工一线开展了质量竞赛,并特邀行业资深专家莅临指导评估。与此同时,他们把“准军事化管理”的理念贯彻到团队建设中,将宿舍打造成军营,工地视为战场。凭借卓越的建筑质量和严谨的工地管理,赢得了挑剔的上海客户的广泛赞誉。
在20世纪末期,烟台市房管局副局长王金永目睹了一些家庭因收入有限而难以改善居住环境,甚至无家可归的困境,这让他深感忧虑,内心焦急万分。在制定廉租住房具体实施办法的过程中,他不止一次与同事们深入基层,倾听那些住房困难者的真挚心声,对每年新增的家庭数量进行了详尽调查,依据家庭收入状况和历年民政、人社部门提供的住房困难户数据,推算出烟台市每年需新建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数量,从而确保了住房困难户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目睹困难家庭拿到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的钥匙,脸上洋溢着由衷的喜悦,那一刻的满足感和自豪感是难以用言语形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