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僧侣性丑闻背后:金钱、特权与结构性腐败,信任危机来袭

admin

泰国僧侣性丑闻背后:金钱、特权与结构性腐败

泰国佛法开示__佛教泰斗

泰国被一场席卷佛教界的性丑闻与贪污案件笼罩

七月之初,泰国正值庆祝佛陀首次宣讲佛法的重要日子——“转法轮日”以及“结夏安居”的传统节日,然而,全国范围内却因一场波及佛教界的性丑闻和贪污丑案而陷入阴霾,泰国佛教面临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触发这一事件的导火索是泰国首都曼谷知名寺庙三殿寺的住持突然宣布辞职。在6月底,泰国宗教界一位资深僧侣向警方进行了报案,他声称三殿寺的住持帕提普・瓦奇拉帕莫克(Phra Thep Wachirapamok)正遭受勒索的困扰。

警方调查揭露,瓦奇拉帕莫克曾与一位35岁女性保持一段隐秘的恋情。该女性虚构怀孕事实,向瓦奇拉帕莫克索要高达768万泰铢的“抚养费”。在遭到拒绝后,她情绪激动地公之于众,揭露了他们的关系,并泄露了酒店内的视频和对话录音。此举引起了宗教界的强烈不满,进而促使警方介入调查。

警方介入之前,瓦奇拉帕莫克已逃至老挝。然而,随着调查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涉案高级僧侣被揭露出来。在警方搜查该女子住所时,他们发现了超过八万张照片和视频,这些内容涉及瓦奇拉帕莫克以及其他多名佛教界高层人物。其中,一些僧侣在遭受勒索后,将大笔资金转移给了这名女子。警方指出,在过去三年间,其银行账户共接收了大约3.85亿泰铢的存款,折合人民币约8550万元。然而,目前账户中仅剩8000泰铢,其余款项均已悉数被提走。

截至目前,该女子面临敲诈勒索、洗钱和接收赃物等多项指控;在涉案的十余名僧侣中,已有9人决定还俗。泰国国王哇集拉隆功为此取消了6月份发布的授予81名僧侣更高职位的一项皇家法令,他强调,近期发生的不当行为给佛教徒造成了极大的精神伤害。事件一经发生,泰国代理总理普坦便下达了指令,要求对僧侣与寺庙之间的财务交易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审查与强化。同时,泰国中央调查局也开设了官方的Facebook页面,积极倡导民众对僧侣的不当行为进行举报。

《环球时报》披露,泰国超过九成民众信仰佛教,僧侣历来备受敬仰,在日常生活中占据着特殊地位。但近期一系列丑闻的揭露,对佛教组织和僧侣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造成了严重损害。

泰国僧侣丑闻屡见不鲜

案件一经发生,泰国皇家警察副总长基特拉·潘佩特(Kitrat Phanphet)便向媒体发声,旨在平息公众的焦虑情绪。他表示,这起事件并不能反映出佛教的全貌。他还承诺,将成立专门的调查小组,对僧侣的不当行为进行深入调查。同时,他强调指出,这仅仅是极少数人的过失。

然而,泰国僧侣在黄赌毒方面的丑闻频发,其中多数案件都牵涉到那些曾备受信徒敬仰的高级僧侣。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当属90年代中期的帕扬特拉(Phra Yantra)丑闻。彼时,帕扬特拉作为泰国顶尖的宗教领袖,凭借其极具吸引力的个人魅力,赢得了众多国内外信徒的狂热追随。然而,在1994年,他的“神圣”形象遭遇了严重的崩塌:他涉嫌诱使多名女性陷入性关系,其中一些女性携子女出庭作证,并提供了他们如同夫妻般共同生活的照片等有力证据。

调查结果显示,帕扬特拉挪用了信徒的捐款,并在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的色情场所进行了消费。僧伽最高委员会判定其行为严重违反了僧侣的戒律,并决定将其驱逐出境外。然而,帕扬特拉并未接受这一裁决,反而将僧袍的颜色换成了绿色,并声称自己仍然是僧侣。据《曼谷邮报》的报道,他持有伪造的护照逃往美国,并成功获得了政治庇护,继续以僧侣的身份进行活动。自2014年案件结束以来,他不止一次重返泰国欢度诞辰,众多信徒依旧虔诚跪地,紧随其后。

在数字时代,僧侣们运用科技手段举办隐秘聚会,模糊地操控个人捐款账户,并构建社交媒体形象以提升其超凡影响力的事件有所增多。现代僧侣的情感世界,已不仅限于山林或寺院,还深藏于他们随身携带的钵袋内嵌的应用程序之中。

2013年,“炫富僧侣”事件源于一段在YouTube上广泛传播的视频。视频中,名为维拉波尔·苏克波尔的僧侣身着僧袍,头戴名牌太阳镜,手中紧握着一叠现金,坐在豪华私人飞机的真皮座椅上,其旁还摆放着一个路易威登品牌的手提包。

泰国特别调查部门经调查发现,苏克波尔利用非法途径聚敛财富,其账户中存有大约两亿泰铢,并拥有22辆奔驰豪车,在泰国故乡及美国两地各有一座豪华住宅,还特别制作了一尊巨大的玉佛仿制品。由于涉嫌欺诈、洗钱、强奸以及侵犯未成年人等罪行,他最终被判处监禁。

2023年4月,一起性丑闻事件再次吸引了警方的注意。此次事件中,备受瞩目的焦点是那位因卓越的讲法才能而享誉全国的帕塔玛基里寺(Wat Pa Thammakhiri)住持帕空(Phra Khom)。警方对位于曼谷附近的该寺庙进行了突击检查,现场查获了装满现金的行李箱、众多金条和金块,同时还发现了一张银行转账记录,记录显示该住持向其家人汇出了220万美元。帕空与另外6名僧侣一同被捕,最终被判处总计468年监禁。

根据澳大利亚ABC媒体的报道,泰国境内大约有四万三千座寺庙,它们每年通过公众的捐助所募集的资金总额预估达到了四十亿美元。此外,政府还额外拨付了大约一亿七千万美元的款项,用于寺庙的进一步发展。尽管如此,由于寺庙财务管理的不透明性,这些庞大的捐款去向几乎无法被追溯。

信仰与财富之间的界限模糊

两千载岁月流转,上座部佛教始终是泰国民众的精神支柱,时至今日,其影响力依旧渗透至国家法律之中。佛教信仰覆盖了超过九成的泰国民众,僧侣们依然享有崇高的敬意。依照传统,泰国男性在一生中至少要经历一次出家修行,时间或短至数周,或长至数十年。穿上那件深红色的僧衣之后,便需以自律与品德为准则,严格遵守佛教的根本戒条:禁止杀生、禁止偷窃、禁止性行为、禁止说谎、禁止吸毒、禁止酗酒,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还需遵循超过227条细致入微的戒规。

依照宗教教规,僧侣的生计主要依靠施舍者的资助、捐赠的食物以及每月大约170美元的少量补贴。然而,他们还会收取讲授佛法、进行祈福和主持仪式的费用——这种行为使得信仰与金钱的界限变得不再清晰。

某些佛教组织对僧侣接受金钱持有严格禁令,然而,还有一些组织徘徊在模糊的界限之间:原本应当捐助给寺院或宗教事业的资金,却有可能最终被僧侣个人所占有。备受瞩目的法身寺(Wat Dhammakaya)也因此成为了众矢之的。

该寺庙坐落于曼谷郊外,其造型宛如飞碟,与传统金色的尖塔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然而,它的外形并非是引发争议的唯一因素:法身寺屡次因为倡导信徒用金钱来积累功德而遭到广泛批评。寺内那座圆顶建筑据说采用了能够持续千年的设计标准,内部陈列着超过一百万尊佛像,其中有三十万尊对外开放,被誉为“人间仙境”。这些佛像均能供信众结缘,购买佛像者更可获赠护身符以示感谢。护身符种类繁多,价格各异,传闻佩戴后能带来不同等级的财富和好运。《僧伽法》还赋予了住持对寺庙财产的完全掌控权。

一位不愿公开身份的法身寺前僧侣向《曼谷邮报》透露,现任住持法胜法师(Phra Dhammachayo)与一位在知名银行工作的女信徒关系匪浅,该女信徒利用其工作之便协助法师伪造财务文件。这位曾负责寺庙财务的前僧侣在接受《曼谷邮报》采访时指出,法身寺的账目出现了混乱,而原本由信众捐赠的10亿泰铢的去向如今已变得不明朗。

法身寺与城市中的中产阶层、企业家以及部分政治人物关系密切,自泰国前总理他信执政以来,该寺在全国的规模扩张速度加快,同时募款数额也大幅提升。《环球时报》在报道中指出,传闻法身寺与政府高层他信及其支持者“红衫军”关系匪浅。新加坡《联合早报》进一步指出,法身寺事件或许与政治问题有所关联。不过,《悉尼先驱晨报》的报道指出,法身寺明确否认了其与政治的牵连,并强调该寺在泰国各政治派别中均拥有拥护者,同时规定信众在寺内不得讨论政治话题。在2016年,泰国军政府曾对法身寺实施了长达数周的包围,企图逮捕住持法胜法师,指控他涉嫌洗钱及挪用大量捐款。然而,寺庙管理层及众多虔诚的信徒发起抵抗,使得此次抓捕行动以失败告终,而法胜法师此后也神秘地消失了。

孟寺(Wat Muang)位于曼谷北部,其住持近期向警方报案,称其住所被盗,损失包括约1000万泰铢的现金以及约3.79公斤重的黄金。当记者对其持有如此巨款提出疑问时,他嘴角挂着一丝冷笑,这样回答:“每次受邀主持仪式,我都能获得1万泰铢的报酬,五次就是5万泰铢。你能否支付得起这样的费用?我只与富有之人交往,对于那些生活在贫民窟的人,我并不关心。”

针对这一问题,《曼谷邮报》的前社论编辑萨尼苏达·埃卡柴在评论文章中犀利地指出,有人忧虑,若揭露少数品行不端的僧侣,可能会对佛教本身造成伤害,进而动摇民众的信仰。然而,这种担忧是错误的。这些僧侣不过是寄生于宗教的寄生虫,而非宗教的捍卫者。他们理应被淘汰出宗教界。

根深蒂固的僧侣官僚体系

在近期发生的瓦奇拉帕莫克事件中,已有九名涉事僧侣决定还俗。尽管在90年代,宗教界未能成功说服国际大师帕扬特拉放弃僧侣身份,但一旦丑闻公之于众,宗教界所能做出的最大努力便是立即要求涉事僧侣还俗,以尽可能挽回集体形象。

泰国国家佛教办公室的主管英塔蓬·詹达姆不仅对他们表示了“敢于担当”的赞扬,而且强烈要求僧人们将涉事女子告上法庭。他明确指出,这些僧侣实际上是受害者,若不采取法律手段,未来恐怕还会有僧侣遭受类似的厄运。

尽管此次丑闻再次暴露了一些高僧的虚伪与欺诈,然而在寺庙的高墙之内,生活依旧如常。就像过往的每一次丑闻一样,佛教界几乎没有进行深入的反思或实质性的改革,这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体系几乎未曾有任何变化。问题并非只是个别僧侣的恶行。丑闻之所以屡次发生,其根本原因在于体制内部存在着系统性忽视、封闭和沉默,这为腐败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泰国官僚体系犹如一座等级分明的专制堡垒,其中高僧宛如高级官员,而低级僧侣则如同他们的下属。宗教学者素拉颇·塔维萨在接受BBC泰语频道采访时指出,众多僧侣即便目睹了不当行为,也往往不敢直言,因为对上级的质疑很可能会招致被逐出寺庙的后果。

一些僧侣可能已经与佛陀最初的教诲有所偏离。正如萨尼苏达·埃卡柴所言,佛陀出身于皇室,却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财富与权力,致力于寻求心灵的自由,并规定僧侣应远离金钱,因为他明白金钱容易诱发贪婪。然而,如今在泰国,许多僧侣出身于贫困的乡村,他们期望通过出家修行来获得教育;然而,寺院的教育往往只注重经文的背诵,似乎并未真正重视精神修养的培育。更严重的是,僧侣们的晋升与惩处大权被少数几位长老所把持,任何异议都难以在他们的统治之下找到立足之地。

众多年轻的僧人学业有成后选择了回归世俗生活,然而那些留任的僧侣若是不正当地使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腐败现象便会逐渐根深蒂固。这种腐败源于僧侣阶层内部的专制统治以及僧侣戒律的松懈,构成了一个结构性问题。“这乃是一种深植于僧侣阶层专制统治和僧侣戒律薄弱的结构性腐败,是体制偏离佛道所结出的苦涩果实。”萨尼苏达如此总结道。

危机爆发不久,7月14日,泰国国家发展管理研究所(NIDA)迅速启动了一项名为“佛教危机!”的民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大多数泰国人对佛教的精神内涵仍持有认同,然而他们对僧侣群体以及佛教体制的信任已经出现显著波动,社会各界对此纷纷发出问责和法律改革的强烈呼声。

具体分析,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佛教信仰并未受到影响,然而,有超过七成的人认为僧侣过于沉溺于尘世的享乐,这导致了毒品、酗酒、赌博以及性丑闻的频繁发生;有近六成的受访者坦白表示,他们对僧侣的信任感已经有所下降。除此之外,高达八成的受访者强烈主张对于违反寺院戒律的僧侣应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还有六成的人支持对那些假称拥有超自然能力的僧侣进行严厉的惩罚。

若仅抱持“断尾求生”的念头,或许将促使众多人重新审视寺庙及其制度在信仰传承中的价值。以2021年春蓬府僧侣涉毒事件为例,该寺庙内包括住持在内的四名僧侣均被警方逮捕。一时间,寺庙内僧侣尽数离席。周边村落的众多家庭世代将先人遗骨安放于寺内舍利塔中,然而在目睹僧侣因吸毒被捕后,部分人选择了与寺庙彻底断绝关系。

萨尼苏达·埃卡柴指出,若泰国意图重塑僧侣与寺庙的形象,则必须正视道德败坏的根源。需对《僧伽法》进行修订,确保其透明度与问责机制:自住持至捐赠者,层层递进。若不然,丑闻将频发,直至暴露出冰山一角,导致整个体系陷入崩溃。

泰国佛法开示_佛教泰斗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