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圈热潮渐退:二手转卖激增,企业面临库存积压业绩跌

admin

骑行圈的冷却,比想象中来得更快。

身着骑行装备、头戴安全头盔、驾驭着高性能山地车的人群,曾经成为了都市的一道独特风景。然而,自去年起,这股风潮似乎逐渐减弱,曾经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骑行队伍如今已变得稀少起来。

中国自行车协会的统计资料表明,在2024年的上半年,得益于“骑行热潮”的带动,中高端运动自行车的销售量明显增长,其中国内品牌的中高端产品同比增长率超过了20%。然而,从同年8月份开始,市场需求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

最显著的变化体现在二手交易平台上转手商品的数目显著上升,众多卖家坦言,他们属于“冲动消费”“闲置物品”“未曾骑行”,当初满怀激情购置装备,却仅骑行两次便将它们闲置角落,最终不得不以低价出售。

热度减退之后,众多追求盈利效应的企业,如今正遭遇库存堆积、业绩显著下滑的困境。以知名零部件品牌禧玛诺为例,其最新发布的财务报告表明,合并净利润较去年同期下降了60%。利润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市场自行车热潮的消退,这直接导致了公司零部件销售额同比减少了40%。

近期,骑行运动迅速流行,许多人将其视为潮流趋势,纷纷效仿。然而,随着理性思考的回归,这股热潮逐渐消退,人们的关注点转向了其他领域,这似乎是不可避免的。随着骑行热情的减弱,该行业也必然要从对高额利润的过度追求中走出来,转而进入去泡沫化的阶段。

一、退潮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骑行运动并未广为人知。然而,自2022年起,它逐渐进入了公众的视线。

当时,公众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户外活动也因此迎来了集体激增。骑行活动恰好融合了运动、户外和社交等多重特点,再加上我国近年来非机动车道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从客观上为骑行提供了更加宜人的环境。因此,原本属于小众的骑行运动,自然而然地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

中国自行车协会的数据揭示,在2022年,整个自行车行业的收入增长幅度仅为3%,然而利润却实现了超过20%的增幅,这一显著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骑行爱好者的消费热情——当年中高档自行车的国内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了30%。

骑行旺季期间,某些热门车型变得极为抢手。据某自行车专卖店透露,店内那些备受追捧的“网红款”常常出现缺货或断码的情况,消费者若想购得,需提前三个月,甚至长达十二个月进行预订。

经过两年多的时光,骑行运动、飞盘游戏以及露营活动,最终都未能幸免于“失败”的结局。

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过去两年热门的话题多为“骑行路线打卡”、“骑行 OOTD 分享”等,然而近两年,关于“退坑”的讨论却日渐增多。在这些讨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原因是:“骑行这项活动更适合那些时间充裕且愿意投入金钱的人。”

爱好骑行的人_骑行者俱乐部_

小红书关于“骑行退坑”的帖子增多

街头往日那成群结队的骑行队伍如今已变得稀少。在众多骑行俱乐部的微信群里,即便活动信息连续发布多次,也难以召集到足够的参与者,最终只能放弃,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群里两年前竟是呼声一片,甚至还要限制报名人数。

热度逐渐减弱,这一现象在供应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曾几何时,那些价格高昂、需排队等候甚至需额外付费才能购得的高端自行车,现在正陆续步入促销打折的行列。价格降幅从数百元到数千元不等,某些品牌的特定车型甚至出现了半价销售的情况。

崔克品牌的部分顶级车型降价幅度达到了30%以上;自行车行业的领军企业捷安特PCR Ltd2+型号从6998元降至5598元,降幅高达1400元,而其入门级产品SCR型号更是直降800元,售价降至3198元;迪卡侬旗下的多款公路自行车也推出了6至9折的优惠活动。

骑行者俱乐部__爱好骑行的人

迪卡侬旗下许多公路车打折出售

在二手交易市场上,价格下降的趋势尤为显著。在闲鱼平台上,众多知名品牌的公路自行车成为降价销售的主力,例如,闪电SL8的价格从3.8万元降至不到1.5万元;喜德盛AD350的售价仅为1800元,不足原价的一半;更有甚者,有人以5000元的价格出售原本价值数万元的车型。尽管如此,这些车辆仍然难以找到买家。

二、原因

户外运动如骑行、露营、飞盘等之所以迅速走红并跨越界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特殊时期,人们长期居家导致对户外活动的渴望集中爆发。同时,这些活动的参与门槛不高,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大众乐于参与的首选项目。

小众项目若能突破界限,其在社交平台上的传播效果常常呈现几何级数增长。起初,骑行的目的是为了锻炼身体、保持健康,以及享受社交和娱乐,然而,随着热度的攀升,促使众多人投身其中的已不再是兴趣或对健康的关注,而是对潮流趋势的追求。

那两年骑行风潮最盛时,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纷纷被骑行相关内容充斥。路线攻略频繁更新,装备展示琳琅满目,朋友圈中“骑行代表着自由”的文案随处可见。若不参与骑行或购置一辆自行车,似乎就会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这种主要依靠跟风的参与方式,其根基原本就不够稳固;当他们的注意力被其他新奇事物吸引分散,热度便会迅速减弱;随之而来的,便是退出的潮流自然而然地出现。

除了参与者本身的特性可能引发放弃之外,骑行活动还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劝退”原因,那就是其高昂的经济成本。

若想初学,首先需购置一辆售价介于1000至3000元之间的山地车或公路车型。若想提升骑行感受,则需升级至3000至5000元的中档车型。若追求更加流畅的变速和更佳的舒适度,则需投资万元以上的专业级车型。

整车购置只是第一步,但相关装备的投入同样至关重要。为确保行车安全,头盔是必备之物,且符合安全标准的头盔价格多在1000至3000元不等。除此之外,还需考虑锁鞋、骑行服、骑行眼镜、码表等配件,这些加起来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这种显著的价差现象,使得骑行界的“等级制度”愈发普遍。骑着一两千元的喜德盛,遇到骑着两万元的崔克的人,往往不好意思主动搭话,而顶级的装备和全套的装备配置,在圈内被视为“身份象征”,这让许多原本只想尝试运动的人感到压力倍增,运动本身在追求装备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_骑行者俱乐部_爱好骑行的人

然而,仅有财富是远远不够的;骑行这项活动同样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若想在骑行圈中有所建树,清晨和夜晚的骑行几乎成了生活的常态;周末要么是进行长途骑行训练,要么是参与各种赛事活动。此外,平日里还需规划体能锻炼,以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防止在集体骑行中落后。

对众多人而言,这往往意味着他们必须将原本就有限的休闲时光,几乎悉数奉献给这项运动。事实上,近两年来,参与骑行活动的主要是那些工作压力颇大的上班族,他们的工作强度本身就很高,许多人甚至难以保证正常的休息,因此,稳定地抽出大量时间来骑行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项运动虽然给人一种“会骑车即可加入”的错觉,但实际上对财富和时间的需求极为严苛。不少初入此道的新手,在经历了大量的投入与消耗之后,最终多数人选择了放弃。

三、产业

在这场转瞬即逝的骑行热中,受冲击到最大的还是相关产业。

热潮初起,市场气氛普遍洋溢着乐观情绪,业界普遍持有“持续向好”的预期,于是资本、品牌以及新进入的参与者纷纷涌入,争相扩大产能,增加投资,相关产品类别迅速膨胀,每个人都相信自己能够分得一杯羹。

当前市场趋于理性,先前扩张生产和增设店铺所引发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市场供应量已大幅超出需求量,厂商与经销商的库存负担持续加重。

CycleCorner的报道揭示,到了2024年第二季度,美利达的库存积压比例高达45%,捷安特的比例为40%,而日本禧玛诺则是20%。与此同时,二手市场中的大量低价甩卖,进一步缩小了这些品牌的销售空间,即便是曾经供不应求的网红品牌,也只得加入到打折促销的队伍中。

骑行类产品并非普遍的日常用品,它们难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降低成本,因此只能朝着高端化、精品化的方向努力,以提升盈利能力。但是,随着市场需求减缓,单纯依靠高价位来维持神话变得愈发困难,这导致相关企业的利润迅速下滑。

捷安特在2024年的财务报告中透露,由于大幅度的折扣和库存压力的双重作用,其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大幅减少,降幅接近三分之二。与此同时,荷兰的Accell集团(旗下拥有Raleigh、Lapierre、Ghost等多个品牌)在2024年出现了3.25亿英镑的亏损,折合人民币约28.6亿元。即便是曾经备受中产阶层喜爱的“自行车中的劳斯莱斯”小布品牌,在2024财年也遭遇了超过99%的利润下滑。

自然,这并不代表整个行业已经完全陷入低谷,核心爱好者群体的购买力依然保持稳定。根据炼丹炉的数据分析,在去年的第一季度,淘宝平台上的自行车、骑行装备以及相关配件的销售额实现了超过100%的同比增长,那些忠诚度极高的用户依然在持续进行消费。

爱好骑行的人__骑行者俱乐部

因此,国内相关产业不应过分忧虑基础,更应着力寻找发展的突破口。

那几年,骑行运动异常火爆,但行业的大部分利润却落入了海外品牌的口袋。诸如闪电、梅花、皮娜等知名整车品牌,在国内市场上的售价常常超过五万元,毛利率相当可观,赚得相当丰厚。相比之下,国内厂商大多以OEM和ODM为主,缺乏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品牌,导致他们的利润空间受到了显著的挤压。

以我国知名品牌凤凰、飞鸽为例,即便时至今日,它们的热销车型仍旧主要集中在百元价位。根据财务报告,上海凤凰历年来的销售净利润率从未突破10%,即便是2023年市场热度最高的时候,其净利润率也仅略高于3%;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禧玛诺的利润率长期维持在15%到20%的区间。

爱好骑行的人__骑行者俱乐部

热度的减退并非全然不利,它反而为我国产业提供了一个冷静深入思考的契机。

针对退潮后留存的核心骑行爱好者群体,我们致力于深化服务,在中高端产品领域持续加大投入,加速国产化进程,特别是在整车制造和零部件供应方面,不仅提升产品品质和设计水平,还着力提高品牌附加值,中国自行车行业在经历调整期后,仍有潜力实现更加稳健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