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凌晨,坐在电脑前百无聊赖地刷着X。
看看有没有GPT-5的消息。
最终,到了一点钟,GPT-5并未捕捉到信息,却成功浏览了OpenAI发布的一篇博文。
浏览了那条推文,我误以为GPT又玩出了新花样,可能是推出了新的休息提醒功能,或者是模仿了王者荣耀的防沉迷机制。
底下评论有非常搞笑的,也有很多嘲讽。
我就带着看乐子的心,点进去看了下。
坦白而言,我随意浏览了几眼,然而几行英文文字却让我立刻挺直了身板,仿佛被某种力量击中了一般。
尽管那个弹窗显得有些模糊不清,但在连续四小时的作业过程中,从凌晨一点到五点,我确实未曾遭遇过它。这或许是因为其触发条件设置得较为严格,亦或是它尚未正式投入使用。
但是整体的产品设计哲学,我是非常喜欢的。
博客中提到,他们的宗旨并非是吸引你的关注,而是旨在协助你更高效地运用注意力。
他们评判成功的尺度,并非用户在平台上的停留时长,亦非点击次数的多少,关键在于你是否有效解决了起初遇到的问题,并在满足中愉快地离场。
它甚至指出,通常而言,用户在产品上投入的时间越短,往往意味着该产品效果显著。
这种说法,这种观念,对于曾在中文网络空间有所涉猎的众人而言,实在是再熟悉不过了。
对他熟悉到几乎可以瞬间在心中描绘出另一个人影,那是一个身穿T恤的男子,站在众人瞩目的讲台上,用不够标准的普通话,一遍又一遍地表达着相同的观点——他就是张小龙。
这种体验令人称奇,仿佛置身于两条汹涌澎湃的时代之河的交融之地,你猛然察觉,源自不同起点的两艘巨轮,竟然在吹奏出频率一致的汽笛声。
一个是象征着硅谷尖端技术、足以改写全球格局的人工智能,另一个则是横跨东方大陆、紧密联系十几亿用户的、如同呼吸一般的社交平台。
它们在产品哲学的最高处,殊途同归了。
要想理解这种不约而同,我们得把时钟拨回到十几年前。
回到微信刚刚诞生的那个混沌年代。
那时的中国互联网,是流量的蛮荒时代,是跑马圈地的战场。
空气里弥漫着火药味,巨头之间刺刀见红。
在微信问世的前夕,业界刚刚见证了那场震撼人心的3Q之战,亿万用户被迫在QQ与360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
与此同时,新浪微博正处于其巅峰时期,通过不断更新的热搜榜单和源源不断的信息流,打造了一个庞大的时间汇聚之地。
与此同时,众多团购网站正陷入一场激烈的百团争夺战,它们通过激进的补贴政策和地面推广活动,竞相抢占每一份网络流量。
所有产品的设计理念,均聚焦于如何牢牢吸引住用户,竭尽所能地消耗他们的每一分注意力。用户使用时长,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般高悬在每位产品经理的头顶,成为他们绩效考核的唯一信条。
在那一年,我置身于高中的教室之中,首次安装了微信这款应用,并通过它向同班同学发送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条语音信息。
随后,在2016年这一时期,张小龙基于这样的环境,提出了那个后来被广泛推崇,而当时却显得与众不同的四个字——“用完即走”。
他强调,一款优质的产品,需确保用户能以最便捷的手段达成目标,随后能够投身于他们应有的活动之中。
他说,我们不应该去想怎么黏住用户,而应该去想用户需要什么。
我犹记得,自己初涉UI设计领域时,首次听闻此言,内心所受的震撼。
尽管交互设计的核心理念是围绕用户展开,然而在那个只看重时间的时代,我们却常常在追求业务数据与提升用户体验之间感到矛盾与纠结。
产品经理们正探讨如何延长用户停留时间,如何提高点击率,而这些压力最终都转化为对每个像素设计的要求。
而这个人却在说,让用户走,越快越好。
这背后是一种极度的自信,和一种近乎于禅宗的克制。
这种自我约束体现在微信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它的启动画面始终是那个位于蓝色星球阴影中的孤独身影,而非五秒的推销广告。朋友圈的入口被巧妙地隐藏,仿佛在暗示用户减少频繁浏览。
它对向你发送任何系统通知极为谨慎,唯恐造成干扰。甚至在其后续推出的小程序中,其设计宗旨亦是去中心化的,使用完毕即离开,不留下痕迹,不造成打扰。
微信用十几年的时间证明了,张小龙赌对了。
珍视用户宝贵的时间,这样最终能够赢得用户不可替代的信赖。当一款工具让你几乎察觉不到它的存在,那么它便已经成为了你身体的一部分。
这就像老子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最好的服务,是润物细无声的。
回顾今日OpenAI所发布的这份声明,你会发现,其逻辑推理与先前所述并无二致。
GPT究竟为何物?迄今为止,除了那些与我相伴或用于娱乐的AI,我对其他AI的看法几乎都是将其视为一种工具——一种能够高效解决问题的超级工具。
我必须撰写一份商业计划书,同时我还要深入理解一篇内容繁复的科学论文,并且还要精心筹备一场挑战性强的对话。
我带着问题而来,它给我答案和方案。
那么,随之后,我携带着答案离去,着手实施计划,与人展开交流,继续过我真实的生活。
若我必须投入大量时间来适应它的个性,甚至陷入与它无休止对话的沉迷,那么这样的AI便违背了工具的初衷,沦为了一个电子玩偶,亦或是吞噬时间的黑洞。
OpenAI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且还提到了GPT Agent这一功能,它能够在你无需打开应用的情况下,为你完成会议预订、邮件摘要以及派对策划等工作。
虽然目前这个Agent设计得略烂,但是理念是自洽的。
这类产品,如Agent,几乎将“用完即走”的理念推向了极致,演变成了即便不用也要离开。
我一直坚信,这种理念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将产品价值的评价,从单纯的商业交易领域,升华到了对生命意义的考量。
商业交换的逻辑是,我提供服务,你付出金钱或者注意力。
你的注意力,就是我的收入。
生命的价值在于,每个人的时光都是其生命中最珍贵且无法重复的财富。
若一个产品仅是耗费你的精力,那么不管其外观设计多么华丽,其本质仍旧是一种剥削。
这样的产品能助你节约宝贵时光、增强工作效率,使你拥有更多时间去追求创新、感受生活、享受爱情,实际上它是在为你拓展生命的宽度。
例如,一位顶尖的剑士在交锋的刹那,他所需的乃是一把能够心剑合一的利刃,既需锋利无比,又要保持平衡,更要握感舒适。
他绝不愿意在这把剑上投入过多时间,无论是日常的擦拭、细致的保养,还是试图取悦它。
工具的最高境界,就是成为一个透明的媒介,让你忘记它的存在。
自然,我明白,一旦我这样表达,定会有人认为我是在发表过于激昂的言论。
微信自身的直接反驳显而易见,视频号的推出,难道不是一场巨大的时间炼金术吗?它似乎完全背离了即用即弃的宗旨。
我认为,这实际上反映了十几岁群体在微信使用上的深层差异,一种关于数字世界构建方式的根本性分歧。
这个世界有两种存在形态,一种是桥,一种是巢。
桥梁的功能,在于搭建和通行。其存在价值,旨在助你以最高效的方式穿越障碍,抵达对岸。你跨过它,是为了前往你的目标地,而非滞留在桥上。微信的聊天功能、支付系统、小程序,本质上均扮演着桥梁的角色。
GPT,也是一座通往答案的桥。
巢穴的职责在于吸引并留住访客。它以温馨、宜人、源源不断的诱惑,使你陷入其中,忘却了目的地。算法所推送的信息流,便是此类巢穴的典型代表。
微信的困境在于,它渴望成为一座稳固的桥梁,却又不自觉地于桥畔搭建起一座绚丽的巢穴。
这种矛盾,我觉得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缩影。
我们每一位创作者,实际上都在各自的领域中,扮演着搭建桥梁或构筑巢穴的角色。
这旨在为我的粉丝和读者们搭建一座桥梁,使他们能够洞察世界、解决难题,抑或为他们构建一个让他们陶醉其中、忘却时光的巢穴?
筑巢的诱惑是巨大的。
因为它顺应了人性中对安逸和即时满足的渴望。
而建桥,则是一件更辛苦,也更需要信念感的事。
它要求你坚信,人类的基本欲望并非无休止的娱乐,而是追求有价值的进步。
它需要你相信,短暂的停留,最终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OpenAI的今日抉择,令我深受触动,原因在于它站在人类智能的尖端,并且以一种坚定不移的立场,选择了搭建桥梁。
最顶尖的智慧,其肩负的职责并非是构建更加完善的囚笼,而是赋予人类克服所有障碍的能力。
这也是我真正触动的东西,这也是,科技终极的人文关怀。
它所指向的并非既定轨迹上的某个未来,而是一片蕴含着无尽机遇的广袤荒原。
最终,在产品设计和内容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在探讨一个共同的问题:我们期望引领用户和读者走向何方?
是带向一个更安逸的巢,还是带向一座能通往更广阔世界的桥?
我认为,在科技与艺术这两大领域中,最杰出的成就往往倾向于后者。
因为,它们的目的。不是让人停留,而是让人出发。
我希望,我的内容,最终,也能做到这一点。
与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