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蛇山的南麓,在黄鹤楼的东边,有一座建筑,它是红砖红瓦的,掩映在葱茏的绿树之间,武汉人习惯把它称作“红楼”。
城市的绿色丛林包裹着红楼(全景),黄鹤楼在不远处,长江大桥也在不远处。
红楼经历了百年的动荡,它曾经是清朝时期的湖北谘议局,它还曾经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军政府,它又曾经是第一届中共湖北省委的办公地点。
如今,红楼是一座博物馆,它承载着革命先辈的英雄血脉,革命先辈有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它典藏着这座城市的一段集体记忆,也典藏着这个国家的一段集体记忆。
走进红楼
2000余年封建帝制在这里终结,共和纪元在这里开端。
红楼115岁了,它坐落在武昌区阅马场,这里曾是武昌城的中心,在明清时期,这里是校场,用于练兵演武、操练马术 。
红楼正面,前方立有孙中山雕像。
红楼的名字源自民间 。武汉文史学家刘谦定介绍 ,红楼建成之初 ,因其红色外观被民众称作“红楼” 。93岁的首义后裔邱耀先表示 ,新中国成立后 ,红楼的名字才被广泛运用 。
红楼大门外有一座雕像矗立着,那是孙中山先生的雕像。他穿着马褂,左手拿着手杖,右手握着礼帽,眼睛看着远方。这座雕像由雕塑家江小鹣在1931年设计建造,在2008年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孙中山雕像(近景)。
严格来说,红楼不是一栋单独的楼,而是由多个建筑构成的建筑群,它原本是清末时期清政府为“预备立宪”所设立的湖北谘议局的局址,该建筑群由用于办公的议场以及用于生活的议员公所共同组成,从高空向下看去,红楼呈现出一个规整的院落形态。
院落大门的左边有两间门房,其样子如同红色碉堡,院落大门的右边同样有两间这样的红色碉堡样门房,中间是黑色铁栅栏大门,它显得庄重森严,在两侧的门柱上,分别悬挂着“辛亥革命博物院”的牌子,还分别悬挂着“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的牌子。
游客在广场上拍照留影。
198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于红楼建成,馆名由国家名誉主席、孙中山先生夫人及战友宋庆龄女士题写。2011年,武汉市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新建辛亥革命博物馆。2022年,位于首义广场南北两侧的两馆,合并成为辛亥革命博物院(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武汉红楼鸟瞰图。
大门两侧挂着两面旗帜,这两面旗帜是“九角十八星旗”,它是武昌起义的革命旗帜,九角象征着华夏九州,十八星代表清末汉地18省,这面旗帜象征着18省人民的团结以及铁血的革命精神。
《武汉市志》记载,旗帜设计者赵师梅在武昌首义时担任秘密交通员,因其军功十分显著,被授予甲等功勋,之后,他投身于教育领域,成为我国知名的电机工程教育家。
院落的正中间,有一栋两层楼房,它是主楼,这栋楼红砖红瓦,显得庄重典雅,它就是原谘议局议场。楼体是砖木结构,楼顶的正中间矗立着方形望楼,从远处看,它呈现出“山”字形。门楣上写着“鄂军都督府”,其内部复原了鄂军都督府刚开始的格局。
红楼主楼正面顶部的造型,仍保留“鄂军都督府”几个大字。
刘谦定介绍,主楼望楼原本是圆形的,它的样子像清代的瓜皮帽。武昌起义以后,冯国璋指挥清军在汉口隔着江炮轰武昌,正好有一枚炮弹击中并损毁了望楼,现在的望楼是战后重新建造的。
主楼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红色小楼,它们略低一些。辛亥革命博物院研究部主任叶先培介绍,这两栋小楼最初是平房,二层是后期加建的。主楼背面有一座两层楼房,它红瓦灰墙,是原议员公所,也叫灰楼。
史迹陈列馆院内景。
1938年武汉保卫战的时候,灰楼遭受日军轰炸,损毁情况极为严重。2011年,在辛亥革命100周年这个时候,灰楼在原来楼体的基础之上,实现了全貌复原。如今,其内部陈列着《为天下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展览。
7月24日,一名安徽大学生观展时感到很意外,这里居然有李四光。李四光被称为“中国地质之父”,受到国人敬仰。他在武昌起义后从北京来到武汉,担任过鄂军都督府理财部参议,还担任过实业部部长,这些事迹却不被人熟知。
红楼整体采用西方议院的建筑风格。有记载表明,其设计师是曾在上海和武汉工作的日本建筑师福井房一。原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馆长梁华平先生在《近世文史微探》一书中记载,红楼的建筑图纸是照搬江苏谘议局的。江苏的图纸是派人参观日本议院后,参考多种建筑图案仿造设计而成的。
史迹陈列馆外立面,保有当年的造型。
刘谦定指出,日本从江户时代开始,借助荷兰来学习西方的学术、文化以及技术,进而形成了兰学,其建筑风格也由此开始西化。在湖北谘议局建设期间,也曾派遣人员前往日本进行参观,之后仿照西方议会大厦的风格展开建设。
红楼于1910年9月建成。然而,颇为讽刺且具有戏剧性的是,这座建筑耗费了10万余两白银,是为维护清政府腐朽政权而修建的。它仅仅使用了13个月,便被起义军攻占,还成为了推翻清王朝的战斗指挥部。
起义军在此处成立了“民国军政府鄂军政府”,还宣告废除清朝宣统年号,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大门因此被开启。
首义枪声
1911年10月10日,秋夜时分,天气微微有些凉,武昌城里,一声枪响突然响起,打破了夜空的寂静,这声枪响发出了推翻腐朽清王朝的信号 。
暑期,辛亥革命博物院举办了“小小讲解员”夏令营活动,7月26日中午,稚嫩的童声讲解吸引了不少游客。8岁的崔茗煊就读于硚口区水厂路小学,他在网上观看了武昌首义视频后,渴望更深入触摸英雄之城的这段历史,经过两周培训,他正式上岗,而熊秉坤率队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
一小女孩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馆群像前拍照留影。
7月下旬,记者在武汉白沙洲的一个小区里见到了熊秉坤的孙子熊永铸,他75岁,身形瘦削,精神抖擞。在他的印象里,祖父为人正直,性格刚毅,行事大气,为人低调,很少向家人说起当年的壮举。
熊永铸说,广义上的“第一枪”,是武昌首义全体革命党人打响的,这是时势造英雄,祖父只是其中一个关键角色 。
游客参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馆。
1911年,熊秉坤26岁,他是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的一名正目,正目相当于班长,他还有另一个身份,是共进会在该营的总代表。
起义的过程充满波折与意外。历史学家冯天瑜先生在《辛亥首义史》一书中写道,武昌新军暴动事发突然,全国性革命领袖以及地方革命团体首脑都不在现场,事变是由下层人物当场随即发动的,带有很大程度的“突发”性质。
游客在陈列馆了解当年的革命历史。
起义之前,湖北革命存在文学社和共进会这两大团体。1911年5月,黄花岗起义失败的消息传至武汉,文学社社长蒋翊武与共进会领导人孙武、刘公开始谋划联合起义。
在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武汉三镇被一种风雨即将来临的紧张氛围所笼罩,清政府保持着高度警惕,革命党人则在暗中进行活动。
革命党人做了长时间的准备,他们计划于当年10月6日,在湖北和湖南同时发动起义,然而9月底时,湖南传来消息称“准备不足”,于是起义时间被推迟到了10月16日。
10月9日,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的一处民房赶制炸弹,炸弹不慎发生爆炸,孙武脸部和手部被烧伤,他紧急前往就医。爆炸引来了俄租界巡捕,此处是革命党人的联络点,革命党旗帜、名册等物品被巡捕搜走,起义计划因此泄露。
红楼正南方,有一条彭刘杨路,它将首义广场分割成南北两区,这条路的名字源自首义前夜英勇就义的三位烈士,他们是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 。
刘复基身为起义的军事筹备员,有着“小诸葛”的名号,他促使文学社与共进会联合起来,还是起义计划的主要制订者。彭楚藩是起义军事筹备员,负责信息搜集传递工作。杨洪胜是起义军事筹备员,负责弹药运输等工作。
宝善里发生爆炸后,当时事态十分紧急,蒋翊武与刘复基、彭楚藩等人在武昌小朝街85号的起义总指挥部进行商定,打算在当晚12时紧急发动起义,然而这个计划很快就流产了。
深夜时分,清朝巡警展开全程抓捕行动,目标是革命党人,小朝街85号也在此次抓捕范围内。就在当晚,40多名革命党人被逮捕,而蒋翊武因为穿着打扮如同老学究得以逃脱。到了10日凌晨,彭刘杨三人被清政府执行处决 。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时的武昌城微模型。
10月10日,武昌城实行全城戒严,巡警在各处搜捕革命党人。紧张氛围在湖北新军的军营内弥漫开来,革命党的基层领导做出决定,于当天举行起义。
熊永铸介绍,祖父曾讲过,那时,新军里的革命党人大多觉得,坐以待毙肯定会死,奋起抗争或许还有一丝生机 。
10日傍晚时分,在工程第八营里面,有一名军官察觉到有士兵带着枪和弹药,于是他上前去进行质问并抢夺枪支。从这个时候开始,冲突就爆发了,突然之间枪声响起,整个营都受到了震动。
熊秉坤看到这种情况,立刻吹哨集合队伍,带领士兵朝着千米外的楚望台军械库奔去。武昌起义正式开始,新军各标营的革命党人纷纷做出响应,经过一夜激烈战斗,革命军占领了武昌城。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战斗场景雕塑。
起义当晚,湖北革命党三位主要领导人中,孙武受伤后住院,蒋翊武向外逃跑,刘公被困在汉口。激烈战斗时,起义军推选吴兆麟担任临时总指挥,吴兆麟军事才能出众,还曾参加过革命团体日知会。当时他的职务是工程第八营队官,这相当于连长 。
10月11日,革命党人在湖北谘议局建立军政府,当时缺乏有足够威望和资历的领导人,于是“拉来”时任湖北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的黎元洪,让他出任都督。
一群游客通过陈列馆回顾革命历史。
红楼因此也被称作“鄂军都督府”,它为华夏5000年文明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开端,拉开了一个新的序幕。
枪响之前
百年后的今日,武昌起义那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已然融入了武汉的城市血脉当中。至于“首义”为何诞生于武汉,这似乎是历史做出的选择,若要探寻根源,还得追溯到更为久远的年代。
游客们走过充满历史的廊道。
1895年至1911年期间,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进行领导,在广东发动起义,在云南发动起义,在安徽发动起义,在湖南发动起义,先后发动了10多次,他们慷慨悲歌,然而这些起义均遭到镇压 。
“首义在武汉,是天时地利人和。”熊永铸说。
冯天瑜觉得,辛亥首义绝不是一颗从云端掉落的幸运果实,短时段内首义的发生是由中长时段的社会变革导致的。
盘龙城距今3500年,它是武汉的城市之根。1800年前,汉阳建立了却月城。1800年前,武昌建立了夏口城。在之后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武汉一直是军事重镇。
古云梦泽渐渐消退,江汉平原得以成型。明朝中期时,武汉三镇的格局形成,其九省通衢的地位突显出来,随后逐渐发展成为区域行政中心以及商贸中心。
湖北谘议局史迹陈列馆还原了当年的办公场所。
19世纪60年代,汉口开始对外通商,武汉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这里有着千年城市文明的沉淀积累,中西方文化在此交汇融合,近代城市得以快速形成。
说到武昌首义,张之洞是绕不开的。他为挽救清政府的危局费尽心思,在武汉修筑铁路,建立工厂,训练新军,开办学堂,奠定了武汉近代工商业、金融、文教、交通的基础,然而最终却成了革命的铺垫。
他培养了大批新式知识分子,这些人“开眼看世界”,他还培养了新军,他们手持由他创办的汉阳兵工厂生产的“汉阳造”,打响了推翻清政府的第一枪。
张继煦曾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今武汉大学)校长,他论述称,张之洞主持的湖北新政是武昌起义成功的根源 ,“能成大功,虽为公所不及料,而事机凑泊,种豆得瓜。”
1912年,孙中山访问武汉,他感慨张之洞是“不言革命的大革命家”,张之洞主持湖北新政,为辛亥首义奠定人才基础,还提供了物质条件。
湖北新军由张之洞创建,招募的是“身体强健,识字、略通文理之人”,仿照德日军制进行组建,还开办了军事学堂。
革命党人早就盯上了新军。熊永铸介绍,在首义发生前7年多,革命党定下“抬营主义”,要让最好的同志投入军中当兵,带动新军参与革命 。
1906年,延续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结束,大批有文化的青年人为了谋求出路,加入了新军,这些人更容易接受革命思想。
湖北新军由陆军第八镇与第二十一混成协构成,其总人数将近1.6万人,在起义的时候,加入革命党以及有志于革命的人数已经有4000人。熊秉坤所在的是工程第八营,该营400多人当中有284人加入了革命党。
一游客被起义战士的衣服所吸引。
纵览历史,在王朝末年的时候,总是会接连不断地出现天灾,并且政权腐败,这又大幅度地降低了抗灾的能力。
1909年至1911年期间,两湖地区每年都遭遇水患,粮食产量减少,百姓生活艰难,难以维持生计。1910年时,长沙的粮价翻了一倍,还曾爆发过大规模的抢米事件。1911年,武汉三镇的水势很大,四周都成了一片汪洋泽国。
同期,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灾情,通货膨胀随之而来,经济变得萧条,军队被裁饷,学堂被迫关闭,银行也倒闭了,民众生活艰难,民不聊生,然而清政府却没有能力进行赈灾,就像处于局外一样,民众对清王朝的不满达到了极点 。
武昌起义军发布的布告全国的檄文中写了这样的内容,全国有超过千万的饥民,因饥饿寒冷而死的人,在路上随处可见……再看清政府,从来没听说过有一点救济的举措。
时间再次回转到1905年,清政府在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之后,开展了立宪运动,派遣人员出国考察,想要通过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度,拯救危局,“以奠定国家万年稳固的根基” 。
1907年,清政府提出要在中央设立资政院,还要在各省筹建谘议局,次年下发了具体章程,要求各省成立谘议局,进行议员选举,根据财力,效仿各国议院新筑或改造议事厅,最终,全国各省除新疆外都成立了谘议局。
红楼前身湖北谘议局时期留下的部分文物。
湖北谘议局在1909年10月成立,一共选出了83名议员,还选址阅马场修建局址“红楼”。到1911年10月10日,这两年间,以士绅阶层为主体的议员认真行使自身权责,然而清政府实际上将谘议局当作装点门面的工具,议员们的决议大多流于空谈。
武昌起义爆发后,有一些议员很快就转变立场投向革命。议长汤化龙在红楼借助湖北谘议局的名义向全国发出通电,号召各省谘议局对反清革命给予支持。
推翻封建帝制的火种,从红楼起舞,烧向全国。
生生不息
红楼是地标性建筑,它见证了武汉的历史变迁,还承载着武汉的城市文化精神。
红楼正面全景。(远景)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经讲过,红楼是湖北武汉的一项重要优势,是一件珍贵宝贝。
百年间,红楼的功能多次发生变换。叶先培介绍,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克武昌,“总政治部”和“国民党湖北省党部”进驻红楼。1927年3月,湖北省农民协会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在红楼召开。1949年5月,武汉解放,湖北省委搬入红楼办公,此后30多年里,红楼一直是湖北省有关部门和组织的办公机关。
1953年,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成立后来到武汉进行视察,这是他首次来武汉视察 ,他在红楼听取了湖北省委的汇报 。
1958年,湖北省委提出了构想,要在红楼建立“湖北省革命纪念馆”,这是当时一些首义老人的心声。
1961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18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楼凭借“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这一名称,成为33处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中的一处 。
熊永铸介绍,熊秉坤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曾针对建设纪念馆一事提出提案。1961年,熊秉坤前往北京参加辛亥革命50周年纪念大会,期间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在一场座谈会上,熊秉坤、溥仪以及鹿钟麟坐到了一起,鹿钟麟曾在1924年率部将末代皇帝溥仪驱逐出宫。三人还搂在一起合影留念,这张照片如今在红楼展出 。
据中新社当年报道,他们交谈甚欢,仿若多年未曾谋面的老友。熊秉坤对溥仪讲,今天你已转变成为新人,我们都满心欢喜,期望你能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更多力量,我也会努力争取多做事。溥仪回应道,我虽说已经55岁了,可恰似一个刚刚诞生的婴儿,仍需成长发育。
1979年,宋庆龄为红楼写下两方匾名,一方是“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另一方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1981年10月8日,红楼正式向公众全面开放。
红楼正面全景。(近景)
李女士在九龙井小区经营商店,与红楼毗邻而居长达30多年。她回忆道,20世纪90年代,数目众多的游客前往红楼,其中有不少是海外华人,他们触碰历史、缅怀先辈。在武汉,租借一套革命军军服前往红楼拍照成为了一种风尚。
熊永铸讲,红楼开馆之前,它作为一个靠口耳相传而广为人知的地名符号存在,然而多数人对其并无具体的历史认知。红楼开馆之后,它渐渐被民众所了解,进而成为武汉重要的历史文化地标。在2000年前后,不管是全国各地的华人,还是世界各地的华人,来到武汉时都会去打卡红楼,它也由此成为连接海峡两岸以及全世界华夏儿女的纽带。
7月16日,洪蔡忆随家人到武汉度假,洪蔡忆是一名初中生,来自浙江省湖州市,在历史课上学习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特意跟妈妈提出,要到辛亥革命博物院打卡武昌起义纪念馆。
如今,辛亥革命博物院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是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是全国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是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是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是中国华侨文化交流基地,是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是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馆藏文物3.5万件/套 。近年来,该院每年接待游客达百万人次。红楼曾经三次登上国家名片邮票。
史迹陈列馆院内(局部)。
在小红书上,有一位来自武汉的网友进行了分享,对于武汉人来讲,红楼不单单只是一个景点,也不只是一段历史 。“它是父母讲述给我们的内容,之后我们又会讲给孩子听 ,它代表着武汉人骨子里的英雄气概 ,这种英雄气概就如同长江一样,在血液里生生不息地流淌 。”
夏日的傍晚时分,暑气渐渐微微消退。从庄严又幽静的红楼走出来,首义广场上有自由穿梭的微风,小儿正在蹒跚地学习走路,学生们嬉笑打闹相互追逐,青年踩着滑板快速飞掠而过,夫妻手挽着手悠闲地漫步,老人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人间充满生活气息的景象,在暮色之中悠然地升腾起来。
天色渐暗,行至红楼东侧的首义公园,登上蛇山。
俯瞰,隐入葱茏绿荫之中的百年红楼,受精心呵护,相貌依旧;
环顾四周,在这百年的时间里,大城市迅速兴起,两江四岸一带,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车辆行人往来不绝,众多船只竞相行驶 。
百年后的今天,远眺这座超大城市,它拥有1400万人口,如同长江穿城而过、奔涌向前,正昼夜不息、奋进向前。
(长江日报记者孙笑天 摄影:记者胡冬冬)
【丁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