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八十周年之时,中国社会科学院于今日公布十一项重要学术成果,其中《求是》杂志二零二五年第十四期刊登的《抗日战争胜利是民族精神以爱国为本的伟大凯旋》一文,以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行的多卷本抗日战争通史《中国抗日战争史》均被收录在内。
《中国抗日战争史》总共编写了八部,每一部的核心撰稿者都在相关学科领域具备相当程度的专门知识。该书的主要撰稿团队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学者为主,同时邀请了其他单位的杰出学者共同参与。这些参与编写的专家包括步平、荣维木、黄道炫、金以林、汪朝光、王建朗、王奇生、臧运祜、马振犊等人,整个著作由步平与王建朗担任总编辑。研究工作者广泛运用诸多现代文献,打破了传统抗战史侧重战役的讲述模式,意图完整展现战争期间华夏在政务、军事、财经、社会及邦交等层面的动态。此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华夏民族的不屈奋斗是“民族复兴的关键节点”。
根据《中国抗日战争史》的主编王建朗所讲,该书总共包含八个部分,分别是战争初期阶段,战争进行期间,战争时期的政治状况,战争时期的军事活动,战争期间的经济文化社会面貌,伪政权和沦陷区的情形,以及战后所遗留的相关事宜。
他提到,这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将抗日战争置于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整体环境中考察。书中明确指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协同作战的全民族抵抗,构成了实力相对较弱的中国最终赢得战争胜利的根本前提。抗日战争是民族复兴的关键节点,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内政外交格局,为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成功铺平了道路,同时使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抵御外来侵略之际,华夏大地内部发生深刻转变,催生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元素,涵盖两党势力的起伏、民主派别的壮大,以及民众、工业与文化教育西迁所引发的新气象、新活力等。这场战争给国家治理带来了长远影响。
王建朗强调,著作把抗日战争置于全球形势演变的大背景中去分析。在抗击法西斯的国际行动中,我国是遭遇侵犯最早的国家,同时也是对抗侵犯历程最久的国家。我国为世界抗击法西斯战争提供了卓越的支持,是极为重要的亚洲对抗中心。中国竭力肩负起大国使命,派出军队前往国外参战,着力支援邻近国家的抗日斗争,深度介入国际新格局的构建,为塑造相对公平的战后新格局提供了特殊作用。书中针对部分具体议题展开了创新性探讨,或是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缺,或是强化了既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涉及抗日战争时期国内政治格局的演变、国民党和共产党武装力量的全面剖析、中国赢得世界大国身份并深度融入全球新体系的进程、战争期间经济与社会进步的全新动力、被占领区域的历史考察以及战后日本对战争行为的反思等议题,均取得了相当可观且富有新意的学术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今日公布另外九项重要学术成果,包括张海鹏撰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宏观反思》,该文发表于《中共党史研究》2015年第8期,还有夏春涛执笔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文章刊载于《近代史研究》2025年第4期,此外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编纂的新版《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该平台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负责建设,以及《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军事资料集(全100册)》,该书由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编辑部编纂,金以林与罗敏担任主编,杜继东和吴敏超主编的《当代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1949-2021)》,闻黎明著述的《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1937-1946)》,王士花撰写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创立与发展研究》,以及徐特创作的《重新发现东京审判:寻求和平与正义的国际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