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太行,高耸入云,每一条山谷都铭刻着勇士的印迹。1937年,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向华北敌后进发,在太行山脉创建了抗日区域。平型关的胜利打破了“日军战无不胜”的迷思,在众多山脉与沟壑之中,百姓与军队团结一致,共同面对危难。
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讲解员董文滨表示:家中的最后一碗米,被当作军粮消耗掉了;家里最后的一块布,被改制成军装使用;家中最宝贵的亲人,被送往了前线的战场;家中最后一件厚实的棉袄,被盖在了受伤战士的担架上。这些行为充分体现了太行山区军民为抗日战争付出的巨大牺牲。
武乡县人口当时仅有14万,却是八路军总部核心驻地,当地有超过9万人加入各类抗日组织,14600人加入人民军队,超过2万人为此献出宝贵生命,战士们浴血奋战于前方,百姓们则全力支援于后方,筹措粮食,缝制衣物,甚至将最后一口粮食也作为军粮,正是这种同生共死的深厚情谊,才构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线。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讲解员姚彩飞介绍,词作者桂涛声跟随游击队辗转于陵川期间,亲眼见到众多热血青年踊跃加入军队奔赴战场,目睹了八路军战士们在恶劣环境中英勇作战,这些实际体验触动了他创作思绪,促使他创作出“千山万壑、铜壁铁墙”这样的歌词内容。
后来,音乐家冼星海为《在太行山上》谱写乐谱,他将太行地区的军民共同抵抗敌人的决心、百折不挠的毅力,都倾注到了每一个乐音之中。
1937年,八路军开始横渡黄河,前往山西参与抗日战争,当时部队总人数不超过三万。然而,仅仅过了三年,到了1940年,军队规模已经显著扩大,能够在华北地区调动105个团,总兵力达到二十万,并在随后的战斗中给日本侵略军造成了重大损失。
《在太行山上》记录了抗日战争的激情与战火,象征着太行地区民众坚韧不拔的意志,而《游击队歌》则描绘了武装人员在困顿状况下的无畏战斗和积极向上的革命心态。
我们个个都是精准射手,每一发枪弹都击毙一个对手。我们都是快速行军队伍,就算前方有高山阻隔,又有河流环绕!
贺绿汀先生来到山西临汾的八路军机构,目睹了游击战士们在资源短缺的环境下达成非凡成就。
贺绿汀的女儿贺元元表示,八路军向他们展示了大量涉及游击战法的文献资料,并且带领他们参观了新组建的炮兵团,要知道他们之前并没有炮兵团,那些火炮都是从日军手中夺取的,后来才组建了属于自身的炮兵团。
八路军当时行军打仗的环境十分恶劣,枪支弹药非常匮乏。战士们对装备物资看得很重,同时努力提升瞄准射击的技术。
河南大学河南戏剧学院副院长陈宗花表示,战士们在实际战斗中总结出“三不打”的战术方法,若没有准确瞄准就不开火,若敌人撤离就不追击,若目标模糊就不射击。贺绿汀在艺术创作中,将这一战术原则巧妙地转化为歌词,歌词内容为“我们都是神枪手,每发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缺少食物,缺少衣物,那敌人主动送来,缺少武器,缺少弹药,敌人替我们制造。
在乡亲们的土床上,贺绿汀通宵伏案构思,把战士们的机智和开朗融入乐曲。
我们在此地繁衍生息,脚下每一寸土地都归我们所有,若有任何人企图侵占,我们定会全力抵抗到底。
战后,日本防卫厅在其著作《华北治安战》中,将同八路军进行的游击战称为“深陷泥沼般的战斗”,导致“整体战况完全转为被动状态”。
八十年的时光如诗如画,今天再次聆听这历经血与火考验的乐章,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过往的回声,更是实现国家伟大复兴的指引钥匙。
(总台央视记者 艾达 张赛 韩逾昊 金天龙 杨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