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网8月31日消息 邹春霞报道 医疗改革进程中,强调优先保障基本医疗,着力强化基层医疗服务,着力构建长效机制,这一核心原则突出了基层医疗系统建设的核心地位。当前,烟台市乡村医生的实际情况怎样?怎样才能使基层医务人员在医疗改革中获得应有的尊重和成就感?针对这些问题,记者展开了相关调研。
现状:60多岁老村医还在“战斗”
经过多年努力终于进入大学医学领域,一旦学成后选择回到乡村从事医疗工作,并非所有毕业生都乐意接受,这种情况已成为乡村医疗人员不足的关键因素,一位市卫生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早前的讲话中提及了这一现象。
新增的医疗力量严重匮乏,导致乡村医生队伍老龄化现象日益加剧。2014年,市卫计委人员对全市乡村医生进行了全面普查,发现当前该群体面临的主要困境执业助理医师培训 烟台,就是年龄结构老化问题非常明显。
调查数据显示,烟台市年龄不足三十岁的乡村医生比例仅为百分之三点二三,而六十岁以上的乡村医生则高达百分之三十五点四七。对于农民来说,若在乡里生病,想要寻得一位称职的医生,往往十分困难。
乡村医生队伍趋于年长化,导致其知识结构也呈现陈旧化趋势。根据相关数据,具备大学专科或以上学历的村医比例仅为7.6%,而拥有中专学历的占72.33%,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则达到20.07%。在执业人员构成中,仅298名是执业(助理)医师,其占比为4.95%。年龄因素对乡村医生的专业技能造成制约,多数人无法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这直接阻碍了合作医疗和基础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推进。
另一方面,推行基础药品供应体系后,乡村医师的经济收益大多降低。多数人每月所得不足一千元,大约三分之一的人每月收入介于一千至两千元,收入最高者达七千元,收入最少者仅七百元。
薪资待遇偏低,年轻群体不认可乡村医生这一职业。因此,目前乡村医生出现人才断层,缺乏后续补充。很多乡村医生没有参与养老保险的缴纳,他们退休或离职后面临生活困难,要稳定乡村医生队伍,任务十分艰巨。
培训:乡村医生每年进行技能提升
当前医疗改革不断深入,基层医疗服务设施得到显著提升,医疗仪器和设备都非常精良,物资方面不存在短板,主要问题在于人员不足,尤其是缺乏具备精湛医术的专家型人才,这一看法在多家乡镇卫生机构的负责人接受采访时得到了普遍印证。
长远而言,强化乡村医生的进修学习,提升其诊疗能力十分关键。
我们组织乡村医生进行在职学习。努力争取省级财政援助,实施为期两年的乡村医生在职学习计划,每年安排不少于120小时的集中学习时间,重点教授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方法、中医适宜技术以及规范用药等知识,以提升他们的基础服务能力。
下一步,烟台市将推进基层医务人员培养计划执业助理医师培训 烟台,包括开展乡村医生专项技能学习,侧重于2012版基本药品使用手册和处方簿、医疗改革相关政策以及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知识,确保培训全面覆盖,合格标准达到95%以上。
保障:给离岗老村医发补贴
据记者获悉,2012年烟台市村卫生室推行了基本药物制度,药品实行成本价售卖。关于药品利润的调整,烟台市通过三条途径提供支持:针对药品收入下降的部分,为每位乡村医生每年发放六千元;对于乡村医生完成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依据考核结果,按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百分之四十进行补偿;村卫生室可收取每人六元的一般诊疗费,其中新农合基金将返还五元,以此合理提升乡村医生的经济收益。
采访期间,养老保障是村医们讨论最多的议题。记者获知,烟台市正积极寻求乡村医生养老保障的解决方案,目前莱阳、海阳、栖霞、长岛四个县市区已为乡村医生缴纳养老保险,其中莱阳和长岛为乡村医生办理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海阳市为乡村医生缴纳了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栖霞市为乡村医生办理了中国人寿团体年金保险。
接下来,烟台市将妥善处理老年乡村医生的生活补贴事宜。据记者了解,烟台市将制定《烟台市关于处理老年乡村医生生活补贴事宜的执行计划》,依据工作时长,每满一年每月发放二十元人民币,给予六十岁以上已退休乡村医生生活补贴,以此有效消除他们的后顾心神。
规范:新乡村医生必须执证
据记者了解,针对当前存在的一些情况,烟台市近些年持续实施多项举措,着力增强乡村医务人员的能力,以应对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提高的挑战。
首先加强了对乡村医生执业的规范。烟台市依据国务院《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的规定,自2004年起对乡村医生实施了执业注册的制度。根据规定,目前工作的乡村医生必须持有《乡村医生执业证书》,而新加入岗位的乡村医生则必须拥有执业助理医生或以上的资格,确保持证上岗并且执业行为符合规范。
另一方面,烟台市致力于改善乡镇医疗机构的物质条件,并加强了对乡村医疗服务的统一监管,所有村级医疗点均落实了乡村合并管理的模式,实现全面覆盖。
当前,烟台市全面展开乡村医生签约服务项目。依据《烟台市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相关内容,全市农村地区开始实施乡村医生签约服务机制,重点为六十岁以上老年群体、零至六岁婴幼儿、孕产妇、残障人士以及患有慢性疾病者建立服务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