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校放宽保研标准引关注!打破挂科即无缘保研传统观念

admin

_光明日报:挂过科也能保研,不意味着保研更容易_光明日报:挂过科也能保研,不意味着保研更容易

最近一些学校调整了保研的条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他们公布的2026年推免研究生计划首次提出,如果必修课中有一门没及格,但通过补考或者重修达到了要求,那么这样的学生也是可以申请保研的。

光明日报:挂过科也能保研,不意味着保研更容易__光明日报:挂过科也能保研,不意味着保研更容易

另外西安交通大学2025年保研办法明确,核心科目补考或重修后获得合格分数的科目数量不能超过一科,依然具备保研资格条件;上海交通大学也准许存在一门考试分数不达标的情形,不过需要该科目必须在头三个学年内重修合格。

这些学校的做法,改变了长久以来“不及格就失去保研资格”的旧看法。许多想保研的学生,一听到“不及格”就感到非常紧张。因为,在不少学校,哪怕大一的一门课没及格,等到四年之后——时间长度跟一届奥运会相当,还是无法保研。

光明日报:挂过科也能保研,不意味着保研更容易__光明日报:挂过科也能保研,不意味着保研更容易

光明日报:挂过科也能保研,不意味着保研更容易_光明日报:挂过科也能保研,不意味着保研更容易_

这些高校并未实现彻底的“不及格亦可保研”,例如会规定“仅限一门”,并要求“必须重修”,但这样的适度放宽十分必要。毕竟“失去保研资格”相当于一项权利的取消,实际上对个人未来发展有显著影响。因此给予一定的纠错余地,让学子有机会弥补,这无疑是一种充满人情味的做法。

此举意在减轻教师负担。由于挂科与保研挂钩,部分教师因此不敢出难题,担心学生挂科,也担心学生“找麻烦”。并非危言耸听,2024年某高校的分数修改事件,就曾引发巨大争议,该学生要求改分的原因是“影响升学”。这起事件中家长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修改分数才是需要重点批评的地方,但类似情况也会让很多教师感到心理压力——学生成绩不理想可能影响其保研资格,学生可能会出现难以预料的情绪波动,因此有些老师可能会选择降低标准给高分,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光明日报:挂过科也能保研,不意味着保研更容易__光明日报:挂过科也能保研,不意味着保研更容易

光明日报:挂过科也能保研,不意味着保研更容易_光明日报:挂过科也能保研,不意味着保研更容易_

当然,需要认识到,考试不及格与保送研究生的联系,其根本目的在于激励学生认真钻研,毕竟高校阶段不再有升学考试的重压,很多人对四年的校园时光抱有轻松自在的期待。

增加不及格的惩罚力度,促使学生对待每门学科都更加小心和专注,这种适度的压力确实很有必要。然而,这种压力施加到何种程度,是采取彻底淘汰的方式,还是给予改正的机会,这就产生了更值得商榷的问题。

光明日报:挂过科也能保研,不意味着保研更容易_光明日报:挂过科也能保研,不意味着保研更容易_

也要认识到,不把考试不及格和继续深造资格挂钩,不代表深造的门槛降低了。例如,部分高校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设定了分数门槛,还有些高校要求参与各类竞赛,部分高校还要评估综合素质,而一些高校规定补考最高得分是六十分,这表明其他科目的分数必须更高才能提升平均成绩,这些情况都说明继续深造并不轻松,学生依然需要付出巨大努力。

这种做法确实更值得提倡,不会随便取消资格,给予一定的回旋余地,这等同于在起始阶段“降低门槛”;不过同时增加不少衡量标准,提升成绩门槛,这等同于在最终阶段“严格把关”,也能更好地分辨出持续奋斗、会犯错误也能尽力补救、研究经历更加丰富的人。

光明日报:挂过科也能保研,不意味着保研更容易_光明日报:挂过科也能保研,不意味着保研更容易_

培养健全个体或许并非教育宗旨,而是要让学生拥有试错、修正和补救的机会,这比追求完美更重要。我们期待看到的是,这种既灵活又严谨的机制,能够塑造出更富适应力的研究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