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层面颁布了《关于全面推动“人工智能+”行动的指导方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回顾“互联网+”到“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我国已经经历了整整十年的探索阶段。
去年三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人工智能+”计划,表明该计划从产业尝试阶段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去年十二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实施“人工智能+”计划,旨在发展未来产业。
国家最近公布了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方针,明确了六个关键方向,分别是科技推进、产业升级、服务改善、生活提升、管理优化以及国际交流。
从互联网发展到人工智能,实现了怎样的跨越?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应如何应对这一变化?解放日报记者采访了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漆远。
【“人工智能+”带来生产力质变】
促进人工智能同社会各层面各行业深度结合,眼下正是时机。我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前景抱有高度期待。人工智能如同水电煤气,具有普遍的社会需求。近年来人工智能进步很快、技术成熟程度很高,所以现在推动“人工智能+”是极为有利的时机。
十多年前,国家层面发布文件,旨在推动“互联网+”行动,目的在于扶持新兴产业发展,诸如创业创新、协同制造以及现代农业等。经过十年的发展,“互联网+”为“人工智能+”打下了牢固根基,现阶段,我国已经建立起全球规模最大的5G网络,并且形成了全球范围内最为丰富的应用场景体系。
从线上融合线下到智能驱动发展是什么跨越?据漆远分析,无论是数字金融还是网络购物,其实都是资讯的发送和接收,“互联网+”的核心是沟通,促成的是生产环节的渐进式改变。人工智能当作一种创造手段,其“人工智能+”的精髓是强化,促使众多领域发生根本性创新,实现的是生产效能的飞跃式提升。网络技术促进了数据化进程,机器学习探索了信息中的深层意义,并且创造了新的效益。
【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科技领域目前位列“人工智能+”六大范畴的最前位,将“人工智能”与科技领域相结合,是一项极具远见的规划,而且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一直致力于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漆远这样表示。
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是专门从事科学智能研究的机构,它成立于两年前,以推动科研方法创新和帮助各行各业发展为目标,决心建设成为全球领先的科研与创新中心。
科学智能迈入新阶段后,研究人员借助名为“人工智能望远镜”的先进工具,该工具拥有智能化的科学分析能力、灵活的动态规划机制以及实验反馈的闭环系统,能够显著提升科研效率。今年7月,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携手复旦大学与无限光年合作构建的“星河启智科学智能开放平台”,在人工智能大会上正式亮相。这个平台堪比关键公共设施,旨在向世界科研人员输送优质科研资料,分享通用分析工具,并给予高效计算和智能助手支持,以此加速科学探索进程。
人工智能的发展,从GPT到DeepSeek,正在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面临如何应对的挑战。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行动意见将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思维融入科学智能之中,促使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向人机合作模式发展。
今年三月,复旦大学国家发展与智能治理综合实验室作为主要力量,协同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和德勤中国,合作撰写并推出了《未来已来——人文社会科学智能发展蓝皮书(2025)》,该书正是针对这一核心议题的深度阐释。
今年7月,复旦、上科大与上创联合研发的全球首个人工智能模型,专门针对早期中华文明,在世智会亮相。该模型囊括考古、历史地理、汉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学科,汇集甲骨金文、方志舆图等珍贵文献,构建了极为庞大的早期中华文明知识库。
【人工智能本身也要发展和创新】
为顺利开展“人工智能+”行动,需强化基础支撑能力。
人工智能需要不断进步和开拓新局面。所谓“人工智能+”计划,不只是关乎应用场景的结合,人工智能同其他科技手段的联合同样关键,诸如区块链、加密等。要增强模型的核心实力,必须跨越学科的分野和障碍,革新考核机制,各领域的研究者应更积极主动地交流合作,一同攻克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难题。
漆远还觉得,需要构建一个完善的体系,以便于信息互通。例如,是否可以运用分布式账本技术,从而提升信息的利用效益。
他提议推动各不相同的发展方向。目前许多人都在同一条竞争线上,竞争异常激烈,除了合力解决关键问题,还可以根据市场需要开拓新的竞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