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演出市场票房可观,但问题待解,渭南一元演出探索破局?

admin

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统计,2024年国内演出产业总收入为579.54亿元。演出行业持续升温,不过其中也存在若干弊端,例如商业演出门票价格昂贵,基层社区实惠性演出供给非常匮乏,形成“大城市兴盛、小城市低迷”的不均衡现象。怎样才能有效解决这一困境?

陕西省渭南市有13个专业表演团体,可以上演10个地方戏曲剧种。不过二十年前,渭南市虽然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却面临剧团长期没有演出、观众无法观看戏曲的窘境。就连由名角主演的秦腔演出也门可罗雀,当时在秦腔艺术工作者的心目中,那是秦腔艺术传承的最低谷时期。

要摆脱当前局面,2007年下半年,渭南依据“公共机构提供帮助、公司之间合作共赢、艺术团体给予支持、民众得到利益”的核心原则,于全国范围内首开单一票价演出的先河。渭南市秦腔艺术表演团体担当了变革的排头兵。

刚开始,剧团的表演者们心理上难以接受,觉得一元的入场费有损艺术性,却没料到,2007年“一元剧场”正式上演那日,每张仅售一元的戏码在半小时内便销售一空,造成场面异常火爆,一票求购无门的情形,同时让演员们先前逐渐低迷的士气迅速高涨起来。

依照渭南市彼时推行的相关措施,他们排演一次剧目,相关机构便会给予四千元至六千元的财政支持,即便享有此优待,他们仍旧难以收支相抵。为了维持剧团的运作,他们开始寻求与企业的合作,争取获得赞助。

商业演出十分必要,不过“一元剧场”才是他们吸引观众最牢固的根基。目前,渭南市秦腔剧团每年开展大约200场演出,其中120场属于“一元剧场”。

这种文化熏陶正在消除文化惠民的最终障碍,既缓解了民众观赏戏剧的困难与经济负担,又促进了演艺行业的繁荣,并吸引了大批年轻表演者加入。

渭南市秦腔剧团演员李魁表示,自从开始学戏以来,逐步感到秦腔越来越受欢迎,登台表演的次数也持续增加,这让他的自信心不断增强,决心更加努力,虽然不敢奢望取得多么显赫的成就,但至少要坚守自己对戏曲的热爱之情。

华州区剧团于2015年参与“一元剧场”的演出活动,每完成一场演出,可获得3000元资金支持。这一举措让渭南市华州区剧团团长屈小弟看到了剧团复兴的曙光。

他时常率领剧社成员外出巡回表演,这是维持剧社运作的关键经济来源,即便是在乡村地区表演,对于化妆、道具、乐队等环节也绝不马虎,村民自己搬运座椅,在临时搭建的戏台下方观赏专属于他们的表演。

村民心中,返乡看戏是一种难得的接触活人的乐趣,也是与亲友欢聚的契机,更是深植于心的思乡情怀,然而对屈小弟而言,三十号人的辛劳劳作,仅仅是为了换取微薄的劳动所得。

演出次数增多了,经济收入随之增加,秦腔对年轻一代的兴趣也愈发浓厚。自去年开始,团体里增添了诸多年轻成员,甚至出现了“00后”的身影。他一方面督促大家精进技艺、编排新剧目,另一方面又引导年轻人钻研皮影戏、碗碗腔等渭南地区的传统戏曲。

开州区是重庆市下辖的区域,这里并没有独有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不过当地在汉丰湖景区内建设了名为“壹圆剧场”的表演场所,为当地民众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参与、尽情欢乐的活动空间。这个剧场是专门为普通民众设立的公共平台,其核心理念是鼓励所有人参与表演,展现生活最真实的情感,参与其中的许多表演者都是来自社会各界的普通人。

“壹圆剧场”每场演出开销大约3万元,不过门票销售额目前仅1000余元,单从表面现象看像是亏损交易,但开州这边另有考量。

“壹圆剧场”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三十次演出,累计吸引线上和线下观众超过一百五十万人,演出地点所在的旅游度假区,游客数量出现了急剧的上升。观众欣赏了包含地方特色元素的表演,品尝了地道的“开州味道”,同时也创造了丰厚的商业机会。

重庆市开州区委宣传部副部长 周露表示,他们计划借助公益途径培育品牌,然后逐步移交给公司,使其进入市场流通。此举旨在实现从“政府扶持”到“自主运营”的市场化转型。“壹圆剧场”今后,必定是一个公益性质的品牌,借助这一品牌,可以促进潮流玩具、文化旅游、项目引进等相关领域的发展。

他们接下来打算把“观众数量”转变为持续的购买力,借助“品牌化运作+文化游憩结合+网络平台模式”三种方式达成商业目的,初期会制作文创商品、升级场所的数字化设施,中期将推出“乘船游览湖光·夜晚观赏戏剧”等特别项目,促使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相互促进。

从陕西渭南到重庆开州,多种形式的“一元剧场”在全国各地纷纷建立。它降低了看戏的经济门槛,消除了文化体验与普通观众之间的距离感,正发挥着促进消费、保护传统、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