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级台风期间,“蓝鲸1号”坚定主攻作业海域可燃冰钻探,全球最大的第七代双钻机超深水海上钻井平台“蓝鲸2号”、全球最大的第七代双钻机超深水海上钻井平台“蓝鲸2号”最大、最先进的深水养殖工作船“HAVFARM 1”交付了国内80%的半潜式钻井平台……一件件“大国重要装备”让中集来福士成为该领域的闪亮明星的海洋工程装备。 这些在国际海工行业大放异彩的“网红”,均诞生于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
2009年,中集集团以打造海洋工程产业链集群、提升我国海洋工程配套装备国产化水平为目标,成立了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专注于海洋工程装备,专业从事技术研发。 截至2020年12月、3月31日,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共获得专利授权228项,其中发明94项、实用新型120项、外观设计14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授权25项,描绘了中集来福士海洋产业的蓝图。 助力烟台高端装备制造业挺进“深蓝”。
重点企业在“头雁”引领下的创新发展,激发了“强雁”跟进、“雏雁”齐飞的企业创新局面。 烟台科技企业集团规模不断壮大。 2020年,烟台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89家,总数达到1120家。 注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282家,10家企业列入全省第一批科技企业挂牌培育库。 科技型企业实现数量和质量双提升。 。
产学研合作建设
创新资源不断集聚,协同创新格局加速形成。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实现我国自主创新的新思路。 当前,产学研合作已成为推动世界科技创新进步的重要模式,烟台也不落后,积极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之路。
绿叶制药集团抗体车间
2021年1月14日,绿叶制药集团宣布,其自主研发的创新制剂注射用利培酮微球(II)(瑞欣妥®)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上市许可。 作为中国首个自主研发、全球注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微球制剂,瑞欣妥®的获批不仅是绿叶制药全球化战略的关键一步,也是中国在全球创新微球技术领域的进步。 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这一成果是依托烟台大学与绿叶制药“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平台取得的。
“绿叶制药负责开发基础阶段,烟台大学药学院负责研究基础阶段。” 2000年8月烟台绿叶制药有限公司,烟台大学与山东绿叶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各出资50%成立了烟台大学药学院,实现了“以产为主、学研结合”。 绿叶制药集团雄厚的科研条件和实践经验与药学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先后突破了高端新型制剂的技术壁垒,打造了国际领先的长效新型制剂技术平台。 其中,其主持的2个新药(注射用利培酮缓释微球、盐酸安舒芬缓释片)已向美国FDA提交上市申请; 1个新药(注射用利培酮缓释微球)已在中国提交上市申请,并于2021年1月获批,对于突破技术垄断、保障中国患者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产学研合作的另一个例子是山东省微纳传感技术与智能应用创新创业共同体。 社区以烟台明石创新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为建设主体,联合省内外“政产学研金”等50家核心单位共同开展建设。 通过与国内知名大学和院士团队共建研究院、联合实验室等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在微纳传感技术、纳米材料、控制系统和控制系统等学科领域积累高端创新资源。算法被引入烟台。
产学研模式的创新保证了公司的持续创新能力,为烟台制造业的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记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间,烟台已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大等315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组织500多家企业开展了120多项与高等院校、机构开展合作交流活动,实施产学研合作。 合作项目超过1500个,持续加强产学研合作建设,共同打造一批产学研创新实体,推进协同创新,共同打造创新发展战略高地。
互联网平台创新
“云”赋能! 为实体经济插上高质量发展“翅膀”
接管消费互联网烟台绿叶制药有限公司,工业互联网即将到来,为制造业注入生机和活力——不仅为国家,也为烟台。 记者注意到,2021年3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正式将“互联网设计”行业纳入我国企业登记网上登记申报服务系统。 第一个注册企业是“橙云互联网设计有限公司”。 一家致力于打造工业产品协同研发平台的企业,成立于2015年。这朵“橙云”来自烟台。
橙云“无人智能文件系统”
谈起“互联网设计”,就不得不提到困扰很多传统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老难题”:创新能力弱、装备水平低、招人难、留人难。 互联网设计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应运而生,让企业主不再有任何后顾之忧,可以通过云端协同研发平台直接在云端实现项目管理流程。 对于研发服务企业来说,互联网设计帮助他们开拓了更广阔的市场,让他们的工程团队接到了更多的项目,他们的用人模式也发生了变化。
2020年底,橙云互联网设计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研发实践、整合和完善,隆重发布了旗下重要的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橙云工业产品协同研发平台。 该平台创造性地开发了CDS云协作和CRDE云研发两大系统。 可以说,橙云在这一领域撬动了潜在的千亿级真实行业市场。
“橙·云工业产品协同研发平台”通过打造“平台+协作+研发+场景”的工业生态全景,加速云互联与工业融合,以新的商业形态推动工业智能化和研发数字化。 让互联网技术赋能工业设计,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国家工业强国建设。”橙云互联网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赵英芳表示。
记者了解到,烟台融合发展取得突破,信息化赋能转型频现新亮点,信息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指数位居全省前列。 烟台市企业上云工作启动后,累计推动875家企业上云。 “云服务券”资金1534万元,两项指标均居全省第一; 推动“互联网+先进制造”加快发展,共有26个项目入选全省“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
“每天都是新的,每天都是新的,每天都是新的。” 解读烟台制造业的发展,我们可以感受到创新的基因融入了烟台的血液。 未来,烟台将持续布局创新链,集聚创新要素,推动成果转化,加快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着力构建创新引领的高质量发展模式,打造制造强国。建设海洋经济大市、适宜产业宜居旅游城市、现代化国际沿海城市提供不竭动力。
在这里,读懂烟台,读懂生活
烟台大众网
环境丨生活丨温度
新闻热线:0535-6016688
点亮“观看”
为烟台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