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实体店现状:全球零售大洗牌,梧州实体店何去何从?

admin

还记得2015年8月16日【大话梧州】那篇点击量超十万的文章《梧州到处都是“抢手店”,老板们在哪?》(请点击:)

文章当时在两广地区引起很大反响,被十多万网友转发……说明梧州某些地区的实体店确实生意难做,在网络电商冲击、房租高企的现状下,可谓是普遍的苦不堪言。

位置是固定的,但店铺在变化。关闭店铺可能意味着一场悲剧性的退出,也可能是自救的举动,也可能是焦点的转移,也可能是调解的调整。

无论是吸取教训,还是退让策略,时代确实变了,全球零售业正在发生一场洗牌。2016年,实体店现状如何?我们先放眼全球,再思考五洲……

百货商店

1. 百盛:首批外资门店陷入关店潮

被誉为“外资第一店”的马来西亚百货百盛集团,近日陷入关店潮,继北京东四环店关闭后,其天津唯一一家门店也于3月31日关闭。

公开数据显示,自2012年以来,百盛已关闭至少8家门店。大规模关店的背后,百盛的业绩也并不尽如人意,连续三年业绩和利润下滑,让这家曾经辉煌的百货被迫选择转型……

例如,2012年9月,百盛上线了自己的网上商城;2015年,百盛集团宣布通过其全资子公司Parkson Retail Berhad与马来西亚餐饮品牌AUM签订合资合同,成立合资公司,在中国发展餐饮业务。

自我分析:百盛对网络购物渠道一直都有布局,但可惜目前公司对品牌资源的掌控有限,尚未大规模布局该领域。

外部评价:除了外部环境原因外,百盛集团未能及时适应市场和环境的变化,商业模式缺乏创新或许是其屡屡关店的根本原因。

2.玛莎百货:8月前将关闭中国5家门店

英国最大的连锁零售商玛莎百货(M&S)销售额在连续约4年下滑后首次实现增长。玛莎百货透露,在截至3月28日的13周内,其日用品销售额同比增长0.7%,结束了连续14个季度的下滑。

但必须指出的是,由于中国市场在其国际业务中所占份额并不大,玛莎百货在财报发布前不久确认,将在8月份前关闭中国地区15家门店中的5家。

自我分析:“我们对上海周边二线城市的二级门店进行了详细的评估,发现我们的品牌知名度在这些地区并不高。因此,我们决定关闭这些地区的五家二级门店,以加强我们的优势,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未来在中国的业务发展上。”

外界评论:“玛莎百货最初是引进英国模式,店内销售的都是自有品牌。但在中国,真正了解玛莎百货的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而店内的衣服更适合中国40岁以上的人群,所以品牌定位和衣服有差距。”

3. 梅西百货:关闭门店数量增加,达36家

继2015年关闭14家门店后,梅西百货已决定在2016年春季关闭36家门店,涉及加州、纽约州、得克萨斯州等州,这些门店关闭后,梅西百货门店总数约为730家。

自我分析:随着人工、地租的上涨,大卖场生存困难,所以我们决定转型做社区超市。但我们的传统业务不是社区超市,商品种类肯定比大卖场少,运营方式也和大卖场不一样。去年主要是探索阶段,效益还不明显。

4. 尚泰百货:成都店关闭意味着泰国百货品牌在中国的消亡

2010年,尚泰百货在杭州万象城开设第一家店。一年后,又跟随万象城进军沈阳。去年6月12日和12月31日烟台万象城店铺转让,尚泰百货分别关闭了这两家店。

下个月即将关闭的成都店是尚泰百货在中国市场的第三家店,开业不到三年就关闭了。据了解,成都万象城尚泰百货共有5层,面积20900平方米。收回该区域后,成都万象城将以复合业态的形式将该区域改造成时尚空间。

自我分析:尚泰百货与万象城签订了三年免佣金合作协议,如果继续留下来就转为租赁经营模式,经过成本核算,不划算,所以退出了。目前决定暂停在中国的业务,但会继续关注中国市场,在合适的时机以商场或收购的方式重新进入市场。

外界评价:对于在中国市场发展本就坎坷的外资百货来说,当前的行业压力和市场环境更是磨难。在去年内外资百货关店情况对比分析中,外资百货关店率为57.89%,高出内资百货15.78个百分点。

从关店分布来看,一线及沿海城市高于内陆城市,这也是百货业普遍优先选择的扩张路径。由于北上广深等商业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后来者选择向二线城市突围。但从目前来看,效果并不理想。

5、万达百货:关闭10家门店并减少部分楼层

涉及关闭的万达百货门店分布在宁波、青岛、沈阳、芜湖等城市,涉及缩减百货楼层的万达百货门店分布在无锡、厦门、青岛、烟台、常州等地区,目前部分门店已开始调整。

外界评价:新城区、中小城市招商压力,迫使万达不得不建立自己的旗舰店品牌作为旗舰店来保证招商,甚至填补空白。这些旗舰店除了万达百货,还有万达院线、万达酒店、万达宝贝王、大歌星KTV等。当它们定位于支撑招商时,盈利能力是次要的,地产开发销售业务对商业运营的交叉补贴也是顺理成章的。

交叉补贴式的利润输送也是万达集团各业务板块、各业态内斗的焦点之一,在上市过程中屡屡遭诟病。

超级市场

1、乐购:山东6家商场全部关闭,传开始退出中国市场

目前,山东省6家Tesco门店已确定关闭,包括潍坊潍州店、东营东二路店、青岛人民路店、济南东二环店、青岛即墨店,以及将并入华润万家的济南经四路万达店。

去年5月,华润万家与乐购(中国)有限公司合并,合并后,华润万家持股80%,乐购持股20%。乐购将把目前在内地运营的135家门店和19家商场注入合资公司,全部变更为“华润万家”。

自我分析:Tesco在华规模较大,存在一定投资过度的情况,合并后华润将关闭不到10%的Tesco门店。

2.沃尔玛:将关闭中国30%门店

沃尔玛在华毛利润在截至2015年10月31日的季度出现下滑。沃尔玛称,这是受到中国零售业通货紧缩压力的影响。沃尔玛表示,将在2016年下半年关闭约30%的中国现有门店。沃尔玛目前在中国拥有400家门店。

外界评价:外资超市对中国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慢于本土超市,租金优势不复存在,我们认为这是其衰落的主要原因。大部分外资超市在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政府给予其非常优惠的租金政策,拿地十分容易。但近来租约到期,租金成本不断上涨,其经营成本也逐渐上升,成本压力巨大。

第一阶段,政策利好,大举扩张,过于注重扩张速度和数量,忽视了门店选址的精准性,埋下了很多隐患,比如家乐福就是选址不谨慎的例子,沃尔玛就是收购不谨慎的例子。

3、人人乐:2015年关闭18家门店,未来将转型社区超市

人人乐发布公告称:“由于可比门店销售加速下滑,为进一步减轻亏损门店给公司带来的经营压力,公司经审慎评估后,在三季报披露后额外关闭了7家亏损门店,增加门店关闭损失约8440万元。”加上前三个季度,全年共关闭门店18家。

自我分析:随着人工、地租的上涨,大卖场生存困难,所以我们决定转型做社区超市。但我们的传统业务不是社区超市,商品种类肯定比大卖场少,运营方式也和大卖场不一样。去年主要是探索阶段,效益还不明显。

餐饮

1. 麦当劳:今年将在中国关闭80家门店

今年初,麦当劳因全球业绩不佳更换了全球CEO,今年一季度净利润暴跌32.6%。近日,麦当劳宣布今年将在全球关闭700家门店,包括美国和中国220家业绩不佳的门店,其中中国约80家。

外界评价:另一家外资快餐巨头肯德基的经营状况同样平平,去年关闭了上海一家门店,济南泉城路一家门店也关门了。不过,其姊妹品牌必胜客盈利能力良好烟台万象城店铺转让,可以支撑肯德基勉强维持运营。

2. 和你喝咖啡:快速发展背后的欠债、欠薪、关店困境

近期,咖啡有你陷入资金短缺、欠薪、高管离职、股东内斗等负面新闻,品牌形象受损严重。自2012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咖啡有你如今已在全国开设近600家门店,并计划今年再开400家门店。这样的开店速度,可以与在中国发展16年的星巴克相媲美。

据统计,济南、厦门、重庆、贵阳、杭州等多个城市都出现了Coffee With You门店关闭潮。在品牌无暇顾及加盟商经营状况的不利条件下,部分加盟商选择自行进货、自行开发产品以“自救”。近日,有消息称Kopi Luwak正计划收购Coffee With You,但双方之间仍有矛盾需要解决。

外界评价:咖啡店门店扩张不宜过快,品牌的良好运营需要更多地注重管理。

3、金汉斯:沈阳5家门店悄然关闭,北京仅剩西直门、亚运村2家门店

汉斯源于国内首创的“汉斯现酿啤酒”,该品牌成立于2001年,2002年前后进入沈阳。作为最知名的连锁烧烤餐厅品牌之一,金汉斯鼎盛时期在全国拥有80多家分店,其中仅沈阳就有6家店,但现在其中5家已悄然关闭。

据了解,金汉斯在全国原本分为华南、东北、北京三个大区,每个大区由一位区域总经理负责管理,但管理跟不上门店的快速增长,可以说当初的标准化部分流于形式,部分执行牵强附会,这与金汉斯的定位和优势完全相悖。

外界评价:金汉门店的集体关闭只能说是个别案例,和其自身的服务质量、价格、环境等都有很大关系。

服装和鞋子

1. 佐丹奴:2014年关闭190家门店,净利润下跌38%

休闲服装品牌佐丹奴3日发布2014年业绩报告称,公司销售额为55.45亿港元,较2013年的58.48亿港元下跌9%,净利润大幅下跌38%至4.08亿港元;截至去年底,门店数量为2452家,较去年的2642家减少190家。

对此,公告披露:“今年我们进行了门店改造,以提升品牌,淘汰不盈利的门店。由于门店组合重组,我们在中国大陆关闭的门店比新开的门店多200家。”其中,重组后的门店中明确关闭了60家门店。

自我分析:中国内地服装市场整体增长预估为11%。中国线上销售增长,加上大型基建项目带动新高端商场的激增,导致价格竞争异常激烈的竞争环境。2014年初农历新年期间销售疲软,但随后三个季度有所回升,带动可比店面销售额小幅增长。

2、波司登:“寒冬”危机——超3000家贴牌门店关闭

作为国内最大的羽绒服生产企业,波司登正忙着收缩传统渠道,去年3月31日至9月30日,其马不停蹄地关闭了3436家羽绒服零售网点,而2013年,其已关闭羽绒服销售网点1357家。

贴牌业务每年为波司登带来数亿营收,相比这些看得见的硬钱,另一层面的损失却十分隐蔽——波司登贴牌加工的GAP、BOSS羽绒服,在国内争夺原本属于波司登的市场份额。

外界评价:波司登陷入了“中国制造”普遍存在的困境——以高成本、微利为代价,为国际品牌提供了争夺市场的武器,而自有品牌却被这些合作方逼入绝境。

3. 百丽:门店规模下降,一季度门店减少167家

百丽国际最新公布的本财年第一季度(3月至5月)零售运营数据显示,这家中国最大的鞋类制造及零售商在内地净减少167家零售网点,鞋类业务销售额同比下跌7.8%。

此前,门店规模一直是百丽国际的优势,数据显示,在2011年开店最“疯狂”的日子里,百丽国际平均每天开2至3家新店。

外界评价:在市场饱和、成本上升、电商持续冲击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制约下,女鞋品牌单纯追求规模、拼产能、降低成本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不再可行。

从这个数据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吗?看上面的榜单,很多人又会开始指责电商,指责淘宝,指责某某,还有很多对电商持悲观态度的人。你一定在朋友圈看过类似的文章。

我个人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适合电商,实体店的春天还在。比如建材店、柴米油盐酱醋茶店等等,还不能全部电商化。比如衣柜商家,具体安装还是需要实体店来完成;

对于汽车销售来说,即使可以在网上看到具体的数据和图片,但交易仍然需要在实体店里看得见、摸得着……等等。

无论是吸取教训,还是以退为进,关店的客观数字比开店的宏伟计划更值得关注。互联网时代,中国很多行业都面临大洗牌。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实体店的未来在哪里?

门外汉等你来发表真知灼见——微信13647749293,写信给他有红包可以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