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玉新作展:如此漫长,如此浓郁,呈现 90 岁后的创作思考与艺术追求

admin

光明日报记者 田妮

黄永玉新作正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展览的主题是“如此久远,如此丰富”,出自黄永玉1979年12月写的《阳光下的风景——沈从文和我》。文章中,在这八个字之后,还有六个字“如此丰富”。这句话仿佛在说黄永玉自己,他的人生跨越百年,丰富多彩。

之所以叫“新作”,是因为黄永玉逝世前正筹划举办百年诞辰展,为了给观众呈现不一样的画风,他特意创作了一批作品。“我的这些画,同行从未见过,我做这件事很认真。”这批黄永玉晚年创作的近160幅新作,是首次展出,展现了他90岁后的创作思维和艺术追求。

_北京黄永玉艺术工作室_京太新作漫画吧

山深何处钟声(国画)黄永玉资料图片

黄永玉一生涉猎艺术领域广泛,在中国画、版画、油画、雕塑、陶瓷、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领域都留下了精彩的作品。展出的这些中国画作品最早的一幅创作于2015年,最晚的一幅创作于2023年他逝世前不久。这些作品虽然创作时间跨度不大,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涵盖了古装人物、现代城市、花卉、十二生肖等各种题材。

“黄昏过后,你在我怀里轻轻歌唱,你知道我有多少话想对你说吗?”一进展厅就能看到的作品《小夜曲》描绘的是一对年轻男女相互依偎,手握藤蔓,摊开乐谱的场景。黄永玉女儿黄黑妮说,这是父亲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创作的。“去医院的前一天他还在画,因为不满意,就反复画了三遍。”黄黑妮说,这首老歌是父亲和母亲相见时唱的歌,他还记得歌词是法国大文豪雨果的一首诗。“我父亲生病的时候会放这首歌,他一边听一边画,把那年和母亲一起唱歌的感觉画了出来。”

京太新作漫画吧__北京黄永玉艺术工作室

已年逾九十的黄永玉,对身边的一切,依然保持着好奇与新鲜感。他细心观察、敏锐捕捉生活中的新鲜事物,无论是公寓里新栽种的荷花灯、小区院子里的玉簪花、远方飞来湖边的大雁、朋友送来的龙虾,都成为他画中的主角。

展厅中,一组以“摔跤”为主题的作品,笔法简单,但摔跤手的动作却捕捉得十分精准,穿刺、扎腿、卧刀、反颈夹、单臂抱摔……摔跤动作随着线条的粗细、浓淡的变化而生动展现……黄永玉认为,“摔跤手讲究性格规则,在不断的锻炼中,在骨骼与肌肉的碰撞中,没有走捷径的可能,因此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自己的行业规则,以及光天化日下的开朗性格与风格。”

黄永玉是线条大师,他1961年创作的版画《春潮》堪称经典。画面中,向鲨鱼投掷的鱼叉背后,是密集而迅捷的细线,连绵不断,呈现出强烈的艺术张力。这些线条是黄永玉用木刻刀在木板上刻画出来的,其稳健扎实的功力可见一斑。黄永玉喜欢以线描的形式作画,97岁时创作的《随想李时珍先生》不仅精心刻画了他想象中的李时珍形象,还用墨线勾勒出主角周围的数十种植物、昆虫、药材等,整个画面布满细密的线条,繁而不乱,黑白韵味间充满视觉冲击力。

京太新作漫画吧_北京黄永玉艺术工作室_

“我花了半生的时间,一笔一划地铲,一笔一画地画,后来又写一个字一个字地写。”欣赏黄永玉的作品,不仅要看内容的包罗万象和笔法的奔放,还要仔细读画中的题字。他在画中常常用小楷书写,字迹工整严谨,丝毫看不出任何衰老的痕迹。到了这个年纪,还能如此灵活、稳健地运笔,令人惊叹。

“这里的茶还可以,只是杯子几年前破了,歪着嘴喝。”“我98岁了,值得请你到万和堂喝一杯。”……少则十余字,多则几百字。还有诸如《宋元君想画什么?》等作品,画中题词多达数千字,犹如一篇精彩的短文。这些文字处处透露着黄永玉独特的幽默。他曾说:“我一生中文学排在第一位,雕塑、木刻、绘画次之。”他把自己的思绪和构思留在画面中,与画面内容一一对应。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评价:“依然处处充满视觉惊喜和脑洞,金句满满,展现着黄永玉的幽默,带着乡土气息,激荡着湖南人的豪情和灵性。” 细看这些作品,我们不仅能了解到作品背后的故事,更能看到一位百岁老人对青春的回忆、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感悟,这份淡定、睿智、风趣、幽默,汇聚成如此丰富多彩的黄永玉。

“美很容易消失,艺术的使命就是留住美。”因此,黄永玉用如此丰富的题材,如此沉稳的笔法,如此有趣味的题跋,给我们留下了生活之美,也呈现出他独特的美与智慧。

京太新作漫画吧_北京黄永玉艺术工作室_

北京黄永玉艺术工作室_京太新作漫画吧_

手足画(中国画) 黄永玉资料图

北京黄永玉艺术工作室_京太新作漫画吧_

玉簪(国画) 黄永玉资料图

_京太新作漫画吧_北京黄永玉艺术工作室

随想李时珍(中国画) 黄永玉资料图

光明日报(2024年7月7日第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