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记者的报道是发在报纸和报纸APP上,而不是发在自己的微博上,如果有处罚,也是对单位处罚,而不是对记者跨部门的微博处罚。
笔者向有关人士询问,得到的答复是,该记者根本没有微博账号。
这很正常,在单位工作的记者编辑其实就像孙立平教授昨天的文章一样,“谨言慎行”,很少自己发声,如果你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不当言论,单位会立刻通知你删除。
这就是我几年前辞职的原因。
记者辛苦工作,撰写报道,最终在媒体上发表,责任和荣耀其实属于这个组织。
这就是现在媒体的现状,韬光养晦,不带个人色彩,对记者来说,这是“彻底的自我投降”,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十几年前,记者可以凭借出色的报道赢得声望,后来很多记者转行做公关,收入颇丰,也算是“社会回报”。而现在,个人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组织中,更多的是作为螺丝钉和工具而存在。
混油报道引发了社会对英雄的赞扬,记者韩福海也成了名人,很多人也对“调查记者”这个职业又产生了好奇。
追求英雄的背后,是这个行业极度缺乏英雄。媒体普遍在退却,有分量的报道越来越少,好记者越来越少,公众甚至没有资格要求好记者——你们平时是怎么看待媒体和记者的?
所以这种赞美的背后其实是有点悔意的,大家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这篇报道本身直到发表几天后才产生影响。这不是什么攻击国企的阴谋论,而是传播本身的规律就是这样:它不是一个爆炸性的新闻,但仔细想想,它和每个人都有关。
我相信,这种影响是记者和媒体都没有想到的。新闻刚开始传播的时候,新京报还说记者没事,正在写报道。但很快,他们就开始沉默,因为情况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控制范围。
记者本人从未开过微博账号,也不像以往的记者那样注重“个人品牌”。媒体也有复杂的心态:作为媒体,当然希望报道能产生影响,但又怕真的产生影响。
推崇英雄与“不解决问题,而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的担忧,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人们渴望英雄,但社会上很少有英雄,因为真正的英雄……因此,很多人担心媒体和记者会受到惩罚。
这就是“该记者微博被注销”的谣言的由来,我不知道这个谣言是谁最先捏造的,那些故意捏造和传播谣言的人应该受到反对。
但有这么多人转发这篇文章,愿意相信这种“虚构的惩罚”,其实反映出了一种普遍的失望和担忧:这份报告影响很大,但事情似乎难有解决的希望——没有好结果,就有可能有一个坏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