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遇袭事件引发全美震惊,社交媒体热议是否为胜选把戏

admin

此次总统选举中日益加剧的分歧随着对特朗普的攻击而暴露无遗,让每个美国人都无法避免。

当地时间7月13日下午,特朗普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场竞选集会上发表演讲时,现场突然传出枪声,特朗普受伤。

正在竞选美国总统的前总统特朗普刚刚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场集会上遭枪击,整个美国仍处于震惊之中。

总统候选人遭袭击后靠同情票赢得选举的情况在多地都有发生。袭击事件一发生,美国社交媒体上就有人立刻提到类似的历史事件,称这是特朗普为赢得大选而耍的花招。但无论从美国当下的政治环境,还是这次选举的对立双方来看,这次事件都与其他事件不同,更像是美国的上世纪 60 年代。但如果 60 年代真的回来,不仅会重现人们对社会变革的渴望和推动变革的激情,美国人还必须做好充分准备——这一枪可能只是一个开始。

华裔夫妇遇枪_遇虎袭女子道歉_

电视里还在重播几个小时前令人震惊的一幕:特朗普站在台上,发表着慷慨激昂的演讲。他身后的支持者们戴着印有“让美国再次伟大”字样的棒球帽,举着“拜登,你被解雇了”的标语。随后一声枪响犹如鞭炮般响起,他蹲在讲台后面,周围一片尖叫声。安保人员确认危险过去后,将特朗普从讲台后面扶了起来。他的右耳周围和脸上都是血迹。当他被搀扶下讲台时,他依然向观众举起拳头,做出抵抗到底的姿态。大家举起手臂,高呼“美国”。

这次事件确实可疑,在一个狙击手本应无处不在的地方,嫌疑人居然能从远处的屋顶瞄准主角开枪,这实在令人难以置信。更不可思议的是,据美媒报道,事发前,附近一名居民看到嫌疑人爬上集会地点附近的一所房屋屋顶,并通知了安保人员,但现场的安保人员似乎并未采取任何措施。

_遇虎袭女子道歉_华裔夫妇遇枪

此次重大安保漏洞的成因和后果尚待调查,但这不太可能是特朗普团队刻意安排的。如果这出戏在选举日前上演,或许能赚到一些同情票,但距离美国大选还有近四个月的时间,其间可能会发生无数故事,转移选民注意力和双方力量对比。谁会愚蠢到这么早就冒着生命危险上演一出到那时可能已经被人们遗忘的戏?而且,在最近的电视辩论之后,民主党还在争论是否要换掉拜登,特朗普已经明显处于优势地位,何必呢?

但毕竟,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历史再多变,其实也不过是变相的重复。如果一定要为这次枪击事件找出一个历史平行点,那大概就是1963年的肯尼迪遇刺事件。虽然肯尼迪在就任总统后遇刺,是致命打击,但其分量却无法与这次事件相比。但今天的美国,与1960年代的自己,有太多可怕的相似之处。

_遇虎袭女子道歉_华裔夫妇遇枪

在很多年轻人的浪漫想象中,美国的1960年代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繁华年代,理想主义风起云涌,民权运动势不可挡,腐朽的旧时代被自由平等的新时代所取代。但如果抛开时代感带来的朦胧光环来看那段历史,那种激情与变革更多的是源自人民的极度分裂和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美国历史学家莫里斯·伊瑟曼和迈克尔·卡津在合著的《分裂的美国:1960年代的内战》一书中甚至将1960年代的局势称为第二次内战。

虽然1861年至1865年的美国内战废除了奴隶制,但南北对抗并未就此结束。1961年美国举行内战百年纪念活动时,这种分歧明显显露出来。为了弥合双方分歧,联邦政府内战百年纪念委员会在官方文件中甚至不敢提及“黑奴”一词,而是称内战是两群热爱自由的白人之间的战争。纪念仪式举行时,打响内战第一枪的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市的许多公共场所仍然实行种族隔离政策。参加庆典仪式的北方各州黑人代表无法进入举行仪式的酒店,南方各州代表拒绝将场地移至非种族隔离的酒店。双方僵持不下,最后组委会不得不在两个不同地点举行两场纪念仪式,以平衡各方怨气。 1963年1月,阿拉巴马州州长乔治华莱士在就职演说中高呼:“现在种族隔离,明天种族隔离,永远种族隔离”。

华裔夫妇遇枪_遇虎袭女子道歉_

同年11月,积极推动种族平等的进步派总统肯尼迪遇刺身亡。肯尼迪遇刺时任职未满三年,而他1960年与尼克松的总统竞选也堪称激烈。两人来到演播室,举行了美国历史上首次电视辩论。在意气风发的肯尼迪面前,尼克松显得苍老而疲惫,美国观众看在眼里。不少人认为,这场辩论直接决定了大选的胜负。那一年,尼克松50岁,肯尼迪46岁,两人的年龄差距与特朗普与拜登的年龄差距差不多。

但当时和现在的相似之处却让人不寒而栗,因为肯尼迪遇刺事件似乎掀起了一股暴力浪潮,给这个试图走向光明未来的时代蒙上了一层无法摆脱的阴影。1965年,黑人民权领袖马尔科姆·艾克斯遇刺身亡,1968年,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和肯尼迪总统的弟弟、纽约州参议员罗伯特·肯尼迪相继遇刺身亡。1970年,《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詹姆斯·雷斯顿在回顾20世纪60年代时写道:“这是内战以来最长、最分裂的十年。”

遇虎袭女子道歉__华裔夫妇遇枪

这似乎就是现在美国人对过去十年的评价。这种愈发激烈的分裂在这次总统大选中随着对特朗普的攻击而暴露无遗,每一个美国人都已经无法回避。但那些被攻击惊呆了、捶胸顿足问自己国家为何走到这一步的美国人,或许已经没有精力去思考或许更加可怕的未来——暴力必然滋生新的暴力,下一次竞选集会又将如何?选举结果公布后又将如何?

但如果说 1960 年代是今天发展的线索,那这无疑是个好消息。历史的枪声再次响起,但它也可能再次开启一个新时代的曙光。毕竟,美国不是因为分裂和暴力而分崩离析的,而是重整旗鼓,一路走到今天。

(作者是纽约媒体记者,艾丽西亚·帕特森研究员,普利策中心新闻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