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二中高新区校区:百年名校东迁,开启教育新篇章

admin

烟台创业大厦

新学期伊始,烟台二中高新区校区迎来首批约900名高一新生。百年名校烟台二中东迁、与国家高新区正式合作,是学校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优化全市教育资源布局的一步。未来两年,烟台二中高中部全部迁入高新区校区,高新区校区将成为烟台二中的主校区,拥有图书馆、体育馆、科技馆、艺术馆、智能化教学等一流的教学设施,办学条件和人性化的住宿环境丝毫不逊于国内大学,给家长和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对高新区管委会在教育方面的巨大投入表示钦佩。

“小财政”管“大民生”,进一步彰显了高新区对民生的重视和民生优先的理念。在财政极其紧张的情况下,高新区投资5亿元对烟台二中高新区校区进行改造建设,建成教育设施一流、校园形象现代化、智能化、人文化、水平领先的新校区。高新区工委主要负责人说,“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大力实施民生工程,从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保等民生问题入手,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让全区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统计显示,近年来,高新区共落实68项公共服务,民生投入累计达15.3亿元,用于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的一般预算支出平均占全区一般预算支出的53.18%,新增财政资源80%以上投入民生项目。2014年,民生投入预计达1.9亿元,比上年增长50%,民生投入支出水平位居全市前列。

“校车计划”陪伴学生安全上学

大力投资建设城市优质教育基地

高新区管委会始终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不断加大投入,稳步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努力打造覆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高标准、全阶段教育链条,推动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

坚持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建设,建成了一批设施一流、功能齐全的标准化学校,投资5亿元的烟台二中新校区正式竣工并开始新学期招生,一所环境优美、现代时尚的现代化学校正式服务全市、全区人民,全市百年名校入驻,结束了高新区无普通高中的历史;投资3亿元的区实验中学一期工程投入使用,二期工程正在组织验收;投资4000万元的实验小学及幼儿园主体工程已竣工,今年底将投入使用; 引进建设北京师范大学附属烟台国际学校、北大国际幼儿园、香港伟才幼儿园等,实现了区内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助力各阶段教育国际化,为集群式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推进硬件建设的同时,高新区全面实施教育惠民工程,不断提高群众福祉,投入近700万元开办免费校车、实行免费午餐,在全市率先为学生提供夏装、运动服、冬装“三件套”;按照“保底线、保基本”的原则,在辖区内各学段实行贫困学生资助管理,持续发放困难补助30余万元,资助贫困学生儿童328名,吸收社会资助资金7万余元,资助贫困学生106名,全区无一例儿童因贫困辍学;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区教育网络中心,在中小学建立校园网,建设教育城域网; 共投入200余万元,为学校配备计算机460台、班间电脑及LED一体机75台,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进入先进县市行列。

想曝光什么?请登录阳光互联()、拨打新闻热线0535-6922988,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

医疗卫生

社会保障为提高人民幸福指数提供安全网

前不久,刘家堡村村民邱玉雪因慢性支气管炎病情加重,住进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治疗室,“社区医院条件好、服务态度好、医疗水平高,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县级医院的诊疗服务”,这是辖区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致评价。

为解决片区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高新区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着力完善健康服务体系,努力打造15分钟健康服务圈,让居民就近享受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8月,总面积2600平方米、投资约300万元的高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入使用。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区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87.2%,电子化管理率达100%;每年对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进行健康体检,实行“先治疗、后付费”诊疗服务模式。 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医学中心,一所集疾病预防控制等功能于一体的二级综合医院,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社会保障与健康产业并行发展,以先进标准为目标,不断提升保障质量。在保障模式上,实现保险保障与就业保障联动;在投保方式上,提供新农保、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企业职工社会保险三项保险;在补贴方式上,打破只对参加农业保险的给予财政补贴的旧思路,对参加社会保险的给予同等水平的财政补贴,2011年,高新区被确定为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截至目前,高新区共安排财政资金9800多万元,将区内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居民纳入社会保险补贴范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0万元。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中央、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9000元、5400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2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20元,参合率稳定在100%,保持全市先进水平。

在促进就业方面,出台了《烟台高新区被征地居民社会保障暂行办法》《烟台高新区促进被征地居民就业暂行办法》,在对失地农民给予财政补偿的同时烟台幸福大厦a座,政府还通过技能培训等方式促进就业。同时,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已建成创业大厦、大学生创业园、国际生物科技园等各类孵化器、加速器,总面积50万平方米,在建100万平方米,入驻小微企业900余家,构建了多层次的创业平台。 为进一步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由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设立初始规模1.5亿元的烟台蓝色产业投资基金和2100万元的天使基金,重点扶持种子期初创企业;利用科技信用风险补偿基金,引导银行合作设立科技分支机构,搭建小微企业担保基金业务平台,提高杠杆率10倍,为高新区小微企业提供5000万元融资支持;建设金融超市、小微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为小微科技企业提供包括专利申请、法律服务、融资贷款、技术转移等一揽子一站式解决方案,助力促进企业快速成长。

“我们在制定医疗、社保、创业就业等涉及民生的政策时,力争落实全市最优惠的政策,最大限度配置资源,让他们以生活在高新区为荣、共享新区发展成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高新区工委主要负责人说。

新型科技城市崛起便利人们生活出行

如果有人告诉你,五年前,高新区还是一片农村,只有一条柏油路滨海路,路口没有红绿灯,你肯定不会相信。而如今,高新区道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风景秀丽,人烟稀少,仿佛生活在城市花园里。从荒凉凌乱的海边渔村,到风景秀丽的滨海生态科技新城,这是人们对高新区变化的共同感受。

超常规、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入,不仅增强了园区项目的承载能力,也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近年来,高新区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35亿元,主次干道增至24条,道路通车里程由29公里增加到80公里,主次干道数量和里程5年翻了两番。完成各类市政管线总体布局,铺设各类管线309公里,燃气、热力、自来水管网覆盖率分别达到80%、85%、95%。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绿化美化,新增绿地面积310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超过41%,被评为全国首批四个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之一。

为深入推进旧村改造,高新区将全区21个村合并为12个社区,规划总建设面积918万平方米,实现村庄城镇化、村民市民化。目前,已有9个社区开工建设,建设面积达1000亩。全区公租房总面积已达240万平方米,其中两个社区约1300户居民顺利搬进新居。同时,全区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启动科技CBD人才公寓2.7万平方米公租房建设。

高新区在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近年来,共投入近千万元改造提升了21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文化场所,基层文化活动硬件支撑水平明显提升。定期组织开展“锣鼓齐庆元宵”、大型综合文化晚会、农村广场舞大赛、电影下乡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此外,高新区还免费为群众文化骨干进行培训,邀请市群艺馆和大专院校专业教师,开设广场舞、健美操、太极拳等课程,培训骨干1000余人。 大力扶持民间艺术团体发展,成立了高新区书法家协会,带动“多兰多艺术团”等一批民间艺术团体蓬勃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社会管理创新拉近民心相通

只有了解群众需求,才能有针对性,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高新区坚持把群众的期待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积极构建与群众联系沟通渠道,面对面沟通、心与心沟通,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烟台幸福大厦a座,以实绩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在2014年上半年全市群众满意度调查中,高新区位居各县市区第一名。

高新区创新建立社情民意联络员制度,从农村、企业、院所、高校等各级选聘了一批有代表性的社情民意联络员,为接受群众监督、广泛听取基层意见建议创造条件。设立4条舆情热线,派专人长期与区内群众沟通,要求有关部门限期处理群众提出的问题,及时电话回访。区组织全区干部深入全区21个村9100余户、大中专院校1670户、670家企业,与群众面对面交谈,了解群众真实情况,与他们心交朋友,及时了解群众需求,倾听群众呼声,帮群众排忧解难,真正打通了群众心路历程。 高新区建成并投入使用群众信访服务大厅和区级群众工作办公室,整合全区资源力量,进一步规范畅通信访渠道,提高群众反映问题办理效率和质量。投资3500万元,先后建成科技园派出所、马山派出所、专项消防站,居民警力消防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投资800多万元,积极建设“天网”工程,在全区主要街道、重点单位、村委会等沿线安装电子监控设施,初步实现电子监控全覆盖。

随着高新区开启“三次创业”、打造国内一流国际化蓝色经济创新型特色园区新征程,高新区将始终把民生幸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经济为中心、发展为重点,聚焦民生,在推动跨越发展中多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打造平安和谐幸福新城区。(记者孙淼通讯员张宇鹏、于蕾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