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早上7点半至8点,市气象局局长王家芬走进烟台电台《民生热线》直播室,分析近期天气情况,并就市民关心的天气气候话题与听众进行交流。
市气象台台长栾东红、市灾害防御中心主任周风云、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姜俊玲参加直播节目。
点击下面收听音频版本
市气象局局长王家芬介绍,明天(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市气象部门将组织一系列活动,让气象专家与广大市民面对面交流,普及气象知识,做好气象科普工作。市气象局、市气象科普馆将向公众开放,市气象局准备了气象日专刊、科普展板、气象法规、防灾减灾、气象服务、气象常识等宣传资料,气象专家还将在专题讲座上详细讲解气象观测基础知识、气象科普知识、防灾减灾知识、人工增雨原理等,并演示天气预报、电视预报节目的制作过程。想参加的市民可拨打6893976报名。
3月20日(周三)烟台气象局网站,我市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全市共发射人工增雨火箭40枚,全市小雨烟台气象局网站,局部地区有中雨。 针对观众提问“利用碘化银人工增雨会污染农田、影响人体健康吗?”市灾害防御中心主任周风云解释。通常人工降雨(降雪)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在较厚的中低云系统内撒播催化剂(碘化银),从而达到降雨降雪的目的。目前国际上人工降雨主要采用含有碘化银(AgI)的炮弹、火箭、机载照明弹和火焰条等方式,作业效率较高。当碘化银火箭发射到云层中燃烧时,瞬间气化成分子状态,成核率很高。碘化银中的银离子虽然属于重金属,但碘化银的含量极少,且分散在很大的面积内,单位面积含量很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市民不必担心。 人工降雨(雪)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对于我市春季多发的特殊天气及防御,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姜俊玲介绍说,我市历来有“十年九旱”的说法,近六年我市出现了四次比较严重的春旱,2014年至2017年降水量连续三年下降,旱情持续发展,导致全市地表水量急剧减少,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缺水十分严重。我市北部沿海偏南大风较为常见,4月至5月西南大风天数明显增多,从事海上生产作业的人员要注意安全;春季雨水少,南风多,气温回升快,天气干燥,森林火险气象等级持续较高,森林防火形势十分严峻; 春季晚霜对我市果业影响很大,4月中下旬,我市果树进入开花期,如遇霜冻天气,果树将减产甚至绝产。提醒果农,当出现暖冬或早春回暖等明显异常现象,提前加速作物生长时,要特别警惕霜冻危害。果树开花季节,要密切关注气象预报,通过各种手段了解天气变化,做好预防措施。
听众王先生问,降水量的计量单位是毫米吗?气象学中降水量的单位和我们熟悉的毫米一样吗?
市气象局首席预报员姜俊玲回答:气象学上降水的单位是毫米,和我们习惯的计量单位“毫米”没什么区别。
听众齐先生问,夏季或秋季,海上经常飘来大片凉雾,这是雾还是霾?市民需佩戴口罩防护吗?
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姜俊玲回答:烟台靠近大海,由于太阳光线照射,海面上经常形成雾气,并随着风向变化向陆地流动,这种天气现象称为“平流雾”。因此,平流雾主要以薄雾为主,比较干净,不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市民无需佩戴口罩。
“民生热线”下周开通
3月25日(星期一)市商务局
3月26日(星期二)市公安局芝罘分局
3月27日(星期三)中国电信烟台分公司
3月28日(星期四)芝罘区法院
3月29日(星期五)市住房保障中心
直播时间:周一至周六早上7:30-8:00
广播频率:FM101
热线电话:6251234
《民生热线》专栏介绍
《民生热线》是烟台市委宣传部、市委市机关工委、烟台市纪委党风政风监察处、烟台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的政府监督直播热线节目,是烟台市委、市政府创办的政府与民众沟通的两大主渠道之一,被誉为“官”与“民”对话的“金桥”。
《民生热线》节目的宗旨是“让群众说话、分忧解难”。目前,共有142个单位轮流上线,节目通过热线电话倾听群众的意见建议,解答群众关心的就业、医疗、教育、住房、法律等问题,搭建了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沟通桥梁”,成为社会矛盾的“泄压阀”、党风政风的“监督哨”、构建“和谐社会”的“助推器”。节目被群众广泛誉为“助推器”。开播16年来,已播出8000多期,接到听众来电10多万次,响应率100%,解决率97%,观众满意率97%。 以上确保了“事事有回应,事事有结论”。
《民生热线》节目多次被评为山东省广播电视台“十佳节目”,三次被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评为“最具影响力、影响民生的十大广播节目”,《民生热线》、中央电视台《新闻广播》、《人民日报》、《中国广播电台》、新华社、中新社、人民网等国家级媒体均对该节目的成功运行作了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