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岁林品彤成金马奖最年轻影后,小晓揭示问题儿童成长困境

admin

*本文为搜狐文化原创内容

作者/WJ

2023年金马奖,12岁的林娉彤凭借电影《萧萧》的演出,成为金马奖史上最年轻的女主角。《萧萧》聚焦同名主人公的成长困境,揭示青少年所面对的残酷而复杂的环境。

东亚病夫_小梅花黄晓佳家庭状况_

编辑

01“问题儿童”的成长困境

晓晓是一名被诊断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女孩。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其特征是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跃和冲动。

老师在讲台上讲课,肖潇却在座位上玩游戏,游戏声响彻整个教室,无论是同学还是老师,都似乎习以为常。

就连听课的时候,晓晓也不停地摇晃着椅子,当后面的同学用笔戳她的背时,她尖叫起来,把同学的文具扫到地上。

_东亚病夫_小梅花黄晓佳家庭状况

晓晓经常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冲动易怒,导致学习成绩不佳、课堂秩序混乱,成为同学歧视和欺凌的对象。

爸爸常年在外工作,很少回来看望母女。妈妈独自抚养小晓,为自己惹的麻烦而疲惫不堪。似乎只有保罗老师能对小晓有耐心。然而,有一天放学后,小晓意外发现妈妈和保罗是情侣,她被迫学会面对这个复杂而混乱的世界。

_东亚病夫_小梅花黄晓佳家庭状况

生活是一个巨大的牢笼,妈妈、保罗、同学、学校等势力纠缠其中,将晓晓困住。人们或恶意、或友善、或冷漠,爱情与厌倦交织,亲近被虚伪遮掩,但无论是谁,似乎都没有人能够真正走进晓晓的内心,更没有谁能将晓晓从围城中拯救出来。

晓晓的母亲卫芳是晓晓最亲近的人,但病魔的侵袭和层出不穷的烦恼早已让卫芳疲惫不堪,而她也因牺牲个人梦想、长期脱离社会生活而积累了怨恨。卫芳无疑是爱晓晓的,但她的爱却伴随着东亚母亲般的控制、厌恶和冷漠。母女之间的冲突与对抗也是整部影片的主题。

过度活跃的晓晓无疑是“班级”里的“异类”。同学们欺负晓晓,故意用笔扎她,在体育课上欺负她,为了得到老师的贴纸,用各种方式激怒晓晓。晓晓渴望融入集体,和同学们一起分享零食,但换来的却是排斥和厌恶。

新来的同学小珊是班里唯一一个跟晓晓关系亲近的人,小珊主动接近晓晓,教她洗拖把,陪她逛街聊天。但在影片的后半段,小珊突然用笔刺向晓晓的手臂——原来,小珊帮助晓晓只是因为班主任保罗的请求,而保罗被学校开除后,小珊失去了靠山,立刻转身加入孤立晓晓的“多数派”。

东亚病夫_小梅花黄晓佳家庭状况_

学校本该是社会最平等、最纯洁的神圣之地,却成了趋利避害、分化阶级的社会缩影。学校里的鸟笼囚禁了猫头鹰Kitty,也囚禁了晓晓。从幼儿园开始,晓晓就被各个学校欺负,学校一方面包庇晓晓,但另一方面却对晓晓长期受欺负的行为视而不见,给晓晓开出红票。家长会上,家长们当着晓晓的面指责她的种种行为,晓晓只能保持着因过度紧张而僵硬的姿势,盯着说话的人。

传统温暖明亮的校园被描绘成阴暗潮湿的牢笼,人们打着“爱的教育”的旗号做着伤人的事情。其实,不管是谁,都没有人真正在乎过潇潇的感受。正如卫方所说,“她说爱你,但你以为她不知道你每天回家身上有多少伤痕吗?”

_小梅花黄晓佳家庭状况_东亚病夫

小梅花黄晓佳家庭状况_东亚病夫_

班主任保罗是影片中对肖晓最友善的人。与伟方的暴躁相反,保罗对待肖晓总是那么温柔。在学校,保罗设置贴纸奖励,帮助肖晓融入集体;在肖晓被推倒时,伟方为肖晓的多动症向对方家长道歉,保罗却说“多动症有什么好不好意思的”,与对方家长激烈争吵;在母女之间,他扮演着调解人的角色。在伟方和肖晓发生矛盾时,保罗让肖晓站在伟方面前,待伟方离开后,他才转变语气安慰肖晓。

保罗看似完美,但他并不是“圣父”,温和的外表下也隐藏着欲望。

作为漂泊异乡的孤单陌生人,保罗追求安稳舒适的生活,于是他选择依靠潍坊,把这个家当成自己的庇护所。保罗的出租屋又旧又小,与潍坊高档舒适的小区形成鲜明对比,保罗看到潍坊家里的酒柜时那渴望却又克制的表情,无不体现出两人之间的阶级差距,也暗示着保罗对母女俩的奉承是出于隐藏的欲望。

_东亚病夫_小梅花黄晓佳家庭状况

晓晓发现了保罗和伟芳之间的关系,随后在伟芳的要求下,保罗住进了晓晓的家里。两个大人的行为显然超出了一个小学生的认知范围,但却没有给晓晓一个妥善的解释,让晓晓独自面对这个复杂而陌生的世界——父母彻底破裂的婚姻,老师和母亲之间不正当的关系。当晓晓在家里碰到光着膀子的保罗时,她吓得尖叫起来,只能通过敲打玩具发泄情绪,默默消化所有的迷茫和不安。

因此,保罗虽然给了肖晓很多帮助,但却始终无法把肖晓从困境中拉出来。保罗特意在班里设立了帮助肖晓的贴纸奖励,但最后却适得其反,导致同学们为了得到奖励更加欺负肖晓,这或许悲哀地意味着保罗对肖晓的所有帮助都白费了。

影片情节松散,更多的是“描写”与“展示”,影片将一个多动症少年与母亲的日常生活缓缓地描述给观众,没有刻意的大起大落、悲欢离合,人物的欢喜或烦躁都显得琐碎而平凡。

东亚病夫_小梅花黄晓佳家庭状况_

影片对生活细节的把握十分精准细腻,将青少年面临的困境自然而然地展现了出来。虽然男主角萧萧性格多动、暴躁,也确实给身边的人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使得他无法成为传统意义上的“讨喜”角色,无法获得观众的喜爱或同情,但随着故事的展开,作为局外人的我们也能强烈地感受到萧萧的困境。

半岛的炎热潮湿的夏天,令人压抑的冷色,拥挤的教室,低压的空气,即将来临的暴雨,阴沉、咸涩、黏稠的生活包裹着每个人,令人压抑的海面下暗流涌动,最终归于沉寂。

02 “疯狂”妈妈

虽然主角晓晓的设定是一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者,但影片的关注点并不在疾病上,更多的是母女之间的情感联系。

婚姻摇摇欲坠,丈夫常年在外工作,她一个人照顾孩子,生活围着晓晓转:每天洗衣服、做饭,解决晓晓带来的烦恼……伟芳放弃了原本的钢琴老师的工作,长期与社会脱节,也让她感到孤独和不安。彻底失去个人事业和生活,像个寡妇一样抚养孩子,伟芳展现出一个典型的家庭主妇形象。

小梅花黄晓佳家庭状况__东亚病夫

但与传统母亲形象相反,魏芳并不“完美”。

患病的是晓晓,也是卫方。影片并未详细交代背景,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们已分不清卫方的“患病”是起因,还是结果。

当晓晓被停学后要求玩三天三夜时,卫芳疯了似的拉着她,不让她睡觉:“你以为你是谁?全世界的人怎么都这么想跟你玩?”晓晓发现了她和保罗的关系,保罗让她躲到阳台上。卫芳无所谓地说:“你躲什么?有什么好躲的?”

东亚病夫_小梅花黄晓佳家庭状况_

母亲不再是辛勤劳作、对丈夫一心一意的妈妈,她可以对孩子暴躁、劳累、粗暴,也可以寻求内心欲望的满足,影片在塑造卫芳形象时没有回避她的缺陷,让这个女性形象更加深刻、立体。

_东亚病夫_小梅花黄晓佳家庭状况

03 东亚母女的交织与共存

电影对各种细节的选取,精准刻画了东亚地区扭曲纠结的母女关系。

那种无微不至却又控制过度的爱——全心全意为孩子们准备饭菜、果汁、在办公室偷偷给老师送礼物、规定孩子们每天喝多少水……

同时他又像大人一样冷漠霸道,对孩子缺乏同理心和尊重,直接当着晓晓的面说“你爸爸不像你爷爷那样爱他的女儿”、“你爸爸回来不是来看你跑步的,他是回来抢房子的”,告诉保罗晓晓心理测试的隐私,带晓晓去参加家长会,让她听家长的指责。

_东亚病夫_小梅花黄晓佳家庭状况

影片没有刻意美化人物,也没有塑造方便观众好感或指责的对象,而是展现真实的“人”,将晓晓和卫方之间的可怜可恨暴露在观众面前。正因如此,人物和关系才足够真实。无论是卫方对晓晓的控制欲和歇斯底里的爱,还是晓晓对卫方的挣扎和反抗,都能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

父亲总是缺席,但他的影响却无处不在。他当然是畸形家庭的罪魁祸首之一。他长年在国外,把孩子完全交给妻子照顾。表面上他和晓晓关系更好,但实际上他完全忘记了答应给晓晓的望远镜礼物。最后他把保罗以自己的名义买的望远镜送给了晓晓。他回国的目的是为了和伟方争夺房子。他大声批评伟方对晓晓的教育,却在晓晓深夜主动弹钢琴时表现出厌恶。

_东亚病夫_小梅花黄晓佳家庭状况

保罗作为第三人,从影片一开始就逐渐融入到这个家庭,看似新男角色的到来让家庭氛围逐渐好转,但晓晓爸爸一回国,母女俩就选择了晓晓爸爸。

当保罗第二次管教晓晓时,晓晓向他吐水并辱骂他,而伟芳只是在旁边弹奏钢琴,平静而又疯狂,并淡淡地说“老师,先去休息吧”,由此可见伟芳对保罗的态度也是冷漠而鄙夷的,保罗只不过是她在孤独时吸引爱情的工具而已。

_小梅花黄晓佳家庭状况_东亚病夫

_东亚病夫_小梅花黄晓佳家庭状况

电影结尾,小小在台风夜逃跑,只有保罗知道她会来到Kitty的鸟笼。保罗救下小小,无意中说出望远镜是他买的。小小把保罗锁在笼子里,说“别看她,没人要她,她不会选你的。”保罗又惊又气,问小小有没有向学校投诉。

晓晓一直渴望父亲回归家庭,于是向学校说起了保罗和母亲的事情。她固执地坚持说望远镜是父亲给她买的,不愿相信父亲对她的关心还不如一个外人。虽然保罗做了很多努力去融入母女俩,但终究无法取代缺席的父亲。保罗的外来者身份是一个隐喻,正如他在当地格格不入,无法融入这个家庭,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

小梅花黄晓佳家庭状况_东亚病夫_

影片结尾,母女二人身份互换,丈夫没等伟芳就走了,伟芳崩溃,打小小玩具发泄怒火,小小在客厅弹钢琴,伟芳倒在床上哭了起来,小小抚摸着伟芳的头发,伟芳把小小抱在怀里。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影片开头,保罗观看的电视节目中出现了两具骷髅相拥的画面。那是一位母亲抱着孩子,姿势和卫芳和晓晓一模一样。这似乎映射出现实——对卫芳和晓晓来说,唯有彼此的陪伴才是永恒的。

东亚病夫__小梅花黄晓佳家庭状况

小梅花黄晓佳家庭状况__东亚病夫

保罗被关在笼子里,父亲无怨无悔地离开,伟芳和晓晓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最终,母女二人的世界里只剩下了彼此。母女二人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在斗争中妥协,在纠结中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