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中西德性为何有利于人类第三次启蒙?

admin

上海8月4日电(中新社)题:比较中西“德性”为何有利于人类第三次启蒙?

作者:邵龙宝 上海散打学院儒学研究所所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

_东西问丨邵龙宝:为何说比较中西“德性”有利人类第三次启蒙?_东西问丨邵龙宝:为何说比较中西“德性”有利人类第三次启蒙?

人类文明从原始文明、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发展到信息文明、金融文明、人工智能文明,历史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人性的不断改造。随着科技的进步,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控制自身贪婪恶念的能力却没有相应提高。因此,人类需要第三次启蒙,第三次启蒙的主题就是“当代人如何才能成为能够控制自身贪婪恶念的人”。在中西文明互鉴中比较中西美德,有利于人类的第三次启蒙,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友好相处、各国人民幸福安康。

与智:中西方评价好人的标准不同

西方人认为,只有理性的心灵才能控制和管理感性的心灵,才能成为好人。中国人也认为,只有良心才能安抚人心。同时,他们还认为,要成为一个好人,或者说一个君子,必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_东西问丨邵龙宝:为何说比较中西“德性”有利人类第三次启蒙?_东西问丨邵龙宝:为何说比较中西“德性”有利人类第三次启蒙?

古希腊的四大美德是智慧、勇气、节制、正,其中最高美德是智慧。古希腊的四大美德中,仁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核心美德,即仁、义、礼、智、信。

中国传统道德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儒家道德以“仁”为中心,仁是最高范畴和终极价值。“仁”的内涵非常丰富:一是身心合一,即要先达到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即“仁者爱己”,然后爱人;二是“仁者爱人”;三是“忠恕之道”,即“欲立己,先立人;欲成己,先成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中,“忠恕之道”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做人的金科玉律,用《圣经》中的一句话来解释,这也是做人的金科玉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的第四层含义是,践行仁爱,在家要从孝道、尊老开始。认为“仁爱”要从孝道、尊老开始;第五层含义是“宽容于民,能济大众”,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六层含义是,“仁”是君子人格中最重要的品质;第七层含义是,“仁”运用到国际关系中,就是与邻为善,与人为善,和睦相处,实现万邦和睦。

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看来,决定人心灵善恶的根本原因是理性和智慧。最高的善是“心灵合乎德性的实际活动”,即幸福生活本身,是心灵能够击中真理的能力。中西方德性的最高境界是“中庸”:亚里士多德认为,行为的最高境界就是在适当的场合,用适当的手段、用适当的言语、方式和方法,达到适当的目的和后果,这就是中庸之德,这与中国儒家“兼用中”的“持中”理念十分相似,注重待人处事、治村治国要善于“权宜”变化。中庸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在动态中进行权宜变化,掌握事物发展演变的规律,使自己的行为击中真理。

中西美德的不同之处在于,西方重视理性、智慧,注重伦理道德的理论建构,而中国则注重仁义良知、直觉。中西都重视美德与智慧的融合。“上智中庸”即为最高智慧,充分印证了中西美德殊途同归。

正义与公正:中西方观念的相似之处

东西问丨邵龙宝:为何说比较中西“德性”有利人类第三次启蒙?__东西问丨邵龙宝:为何说比较中西“德性”有利人类第三次启蒙?

儒家“义”的内涵,是指公平、适度。义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根本,情、德、义层层递进。向上看,不愧于天,向下看,不愧于人。这是中国人作为中国人的信仰。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曾说:“水土有气而无生,草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有义,故为天下之贵。”仁、礼、忠、信、孝等等,都被视为“义”的内涵。“义”作为价值标准,在儒家伦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国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说:“生,吾所欲也;义,吾所欲也。吾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这是人生的最高目标和境界。“义”的境界主要体现在主体的道德责任和担当上。

儒家的“义”观与西方的正义观相近,儒家的公平正义观源于原始氏族社会的朴素民俗,生成于宗法等级结构的小农自然经济社会,其价值标准指向维护“礼”的传统社会规则,与现代西方契约论意义上的公平正义观有着质的区别。

从古希腊德性理论、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正义思想、近代功利主义和义务论正义思想,到近代平权思想的不同发展时期,西方正义思想的正义问题不断从宏观的伦理正义拓展到政治正义、经济正义、法律正义等微观领域,是人类理性从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

儒家正义观的一个缺陷,就是以伦理道德取代法治,难以遏制人性中恶的一面;而以契约论为基础的西方正义观,则容易丧失正义的伦理道德基础,沦为一种技术性的正义规则。

东西问丨邵龙宝:为何说比较中西“德性”有利人类第三次启蒙?_东西问丨邵龙宝:为何说比较中西“德性”有利人类第三次启蒙?_

资料图:江苏南京夫子庙大成殿。 徐福庚 摄

东西问丨邵龙宝:为何说比较中西“德性”有利人类第三次启蒙?_东西问丨邵龙宝:为何说比较中西“德性”有利人类第三次启蒙?_

中西正义观的区别在于,西方强调依法而中国强调礼仪。正义原则是制度建设的基础,是一切制度建设的原则。不同于西方制度建设的契约精神,中国强调内心良知是正义制度的基础。

儒家认为,正义的原则基于仁爱精神,正义制度的源泉是人的良知。在国际交往中,儒家的仁爱、正义、公平理念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基因。

良知是正义制度最可靠、最根本的来源,但这是一个长期的终极目标,因为常识告诉我们,人心并不遵从良知,甚至有邪恶的一面,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需要外在的契约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

另一方面,西方的正义观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近代以来,西方所谓的正义观表现出国内正义和国际正义的双重标准,民主、自由、平等在理念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反差,在实质上往往名存实亡,并以西方中心主义、话语霸权主义、自我中心主义等形式出现……中国以仁爱、良知为基础的正义理论在国际交往中日益展现出强大的道德影响力。

人类自我完善:人与世界和谐相处

中西方的美德都是以人的自我完善为目的,都把造就平凡的、真实的、幸福的、有责任感的、有创造力的、能与自然、人类世界和谐相处的人作为自我完善的目标。

东西问丨邵龙宝:为何说比较中西“德性”有利人类第三次启蒙?__东西问丨邵龙宝:为何说比较中西“德性”有利人类第三次启蒙?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在伦敦与日本著名政治家池田大作就人类历史的命运和前景进行了长达十多天的长谈,汤因比反复强调东亚特别是中国有潜力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统一的主轴。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人为本,讲仁义,崇尚和中庸,崇尚仁德,提倡民以群分、万物以友、世界一家,深知共生共长共存共荣的道理,在国际关系中强调“和合同在”、“国泰民安”,是个人身心和谐、构建和谐世界的文化密码。

儒家“义”的境界体现了中国人的道德责任感和责任感,西方正义思想是人类逐渐由无意识走向自觉的过程,也是人类不断自我解放的过程。

东西问丨邵龙宝:为何说比较中西“德性”有利人类第三次启蒙?_东西问丨邵龙宝:为何说比较中西“德性”有利人类第三次启蒙?_

2024年7月10日,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山东曲阜开幕。700多位中外嘉宾围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主议题展开对话交流。图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主席杰弗里·萨克斯(右二)与媒体记者自拍。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可见,中西道德思想的融合与创新有利于推动人类的第三次启蒙。中国道德文化注重认识真理、证实真理、实践真理,使人性与天道相合,即天人合一,天地人互动生动直观。西方理性与智慧强调逻辑推理,善于构建庞大的伦理道德形式逻辑体系。

一个强调德行,一个强调智慧;一个讲人性善,一个讲人性恶。这让智能时代的当代人真正明白:为了他人、社会、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的平安,我们必须善于控制和驾驭自己的贪欲和恶念。这将有利于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促进人类与世界的共存与繁荣。

当前中国改革的核心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景,是建立在仁爱他人、天下一家、“灵魂真实活动合乎德性”的理念和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创新发展之上。我们致力于创造多元文化和文明,走向“美美与共、美美与共、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的美好未来。(完)

受访者简介:

东西问丨邵龙宝:为何说比较中西“德性”有利人类第三次启蒙?__东西问丨邵龙宝:为何说比较中西“德性”有利人类第三次启蒙?

邵龙宝,上海三达学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所所长(原同济大学二级教授、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比较文化与德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兼顾问联络委员会委员,原上海市伦理学会副会长,北京东方道德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上海市名师。

主持完成国家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上海市德育重大项目等10余项,获全国图书(教育)二等奖1项、省市教学科研一、二、三等奖10余项。《中西智慧与人格建构》(70万字)入选教育部文库,2021年3月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