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药可用到国产创新药蝶变,江泽飞见证三阴性乳腺癌治疗突破

admin

_乳腺癌神医_乳腺抗癌达人故事

中新网8月6日电(记者 张妮)化疗、化疗、再化疗……20多年前,刚回国不久的江泽飞面对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除了化疗,几乎没有别的办法。很多时候,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患者的生命进入倒计时。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他已经成为中华临床肿瘤学会副会长,在与这一病魔的斗争中不再束手无策。

从模仿到引领,这位临床一线专家亲眼见证了国产创新药的蜕变。

打破“无药可治”困境

几年前,一部医学纪录片《人间世界》就记录了这样一位患者,一位年轻的大学女教师不幸罹患三阴性乳腺癌,为了治疗病魔,她四处求医,甚至自费去美国寻求治疗方案……然而,有限的医疗资源最终没能挽救这个年轻的生命。

作为国内乳腺癌治疗领域的领军专家,江泽飞接触过不少类似的患者,相比过去的无助,如今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面对疾病都更加轻松。

江泽飞回忆说,大约20年前,中国乳腺癌患者几乎没有抗HER2药物,10年前也只有一两种药物可供选择。如今,每个分期的治疗药物选择都很多,可供选择的药物数量已达10余种。

“一些医生甚至将之描述为‘没有药物可选择’,而现在是‘很难选择’。”

江泽飞告诉《中国健康报》,过去一个药物从医生在国际会议上听说,到国内患者真正使用上,可能需要八到十年的时间,而现在,这个时间已经缩短到一到两年。

除了进口药外,国产创新药也正在成为患者治疗的“主力”。

近年来,包括吡咯替尼在内的多个治疗药物已在国内获批相关适应症,​​就连人们所惧怕的三阴性乳腺癌,也在免疫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

今年6月,特普利珠单抗注射液联合紫杉醇注射液(白蛋白结合型)用于PD-L1阳性(CPS≥1)的复发或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疗效评价已得到充分验证,其作为TNBC一线治疗新适应症的上市申请已获国家药监局批准,这也打破了三阴性免疫系统无药可用的困境。

“目前,国产药物在我们乳腺癌治疗临床中占比大约70%。”江泽飞说。

乳腺癌神医__乳腺抗癌达人故事

江泽飞在工作中(受访者供图)

负担得起的药就是好药

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国内患者用药可及性得到极大提高。

江泽飞举了一个例子,治疗乳腺癌的靶向药物帕妥珠单抗,在美国,很多患者无法从医保报销,一年的治疗费用高达10万美元。而在中国,这种药物的费用已经降到每年6万人民币,并且可以通过医保报销。

这种价格差异造成了一个独特的现象,2010年前后,美国这种药物的使用率大概是60%,十多年过去了,美国患者的使用率还是60%以上,但中国患者的使用率还是60%以上,使用率从过去的5%-10%上升到现在的70%,而且合理用药也大大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江苏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尹永梅也有同感。她对中新社记者说,以特普利珠单抗作为获批适应症,用于三阴性乳腺癌为例,患者每年的治疗费用约在3-4万元,而这款药物的售价为100万元,而国外同类药物的售价为100万元。

“不管一个药物有多好,有多有效,如果价格让人买不起,都会是临床应用和实施,包括指南的制定需要考虑的因素。好在国内药企这几年在药物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很好。”​​尹永梅说。

在江泽飞看来,如今的市场竞争是促使企业降价的因素之一,一方面,国产仿制药的出现,导致不少进口原研药降价;另一方面,国内企业自主研发创新药后,也掌握了自主定价权。

“以前,欠发达地区、经济不富裕的患者看病很少,能买得起药的就更少了。现在,很多偏远地区的患者,只要能预约,就能以合理的价格看病,有了触手可及的治疗选择。”江泽飞说。

_乳腺癌神医_乳腺抗癌达人故事

乳腺抗癌达人故事__乳腺癌神医

资料图: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全景

从模仿到引领

数据显示,2023年国产创新药获批数量再创新高,累计获批国产1类新药34个;2024年前5个月,已有20个创新药获批。

江泽飞表示,近年来国内创新药的突破性进展,已经从简单的模仿、抄袭,到基于某一靶点的结构进行改变,开始只是结构上的改进,让药物毒性更小、疗效更好,现在已经开始出现一些新药。

“一个趋势是,新一代药物越新,比如抗体药物偶联物、HER2靶向药物、免疫药物,我们的创新药物就越多。”

患者的治愈率也发生变化。

“十几年来,我国乳腺癌患者总体治愈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左右,由原来的70%多提高到80%以上。”

江泽飞表示,数据的提升与我国早期诊断的普及、治疗方法的增多、疾病管理更加合理等关键因素分不开,当然这一数据距离发达国家90%以上的治愈率还有10个百分点左右的提升空间。

对于三阴性乳腺癌,他表示,免疫治疗的探索才刚刚开始,目前还缺少更多的产品,现有的产品也没有纳入医保。

“我们希望通过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发现更多靶点和新药,也希望通过行业政策的调整,一些好的产品能尽快获批,以更低的价格惠及患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