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发展,我们来聊聊】。
作者:顾亚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安徽省委党校研究基地研究员,中共安徽省委党校教授。中国
共产党第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决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碳减排、污染减排、绿色扩张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贯彻绿水青山是金山青山荆芥理念的体制机制。我国共有集体林地25.68亿亩,占林地总面积的60%,分布在2600多个县,涉及1亿多农户。集体林是提高碳汇水平的重要载体,是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40年来,中国围绕稳定和完善集体林权属制度,不断推进改革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提出
森林改革“四个问题”,开启改革探索进程
1981年,国家颁布了以“稳定山地权和林权、划定自保留山地、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林业“三定”政策,农民拥有集体林地承包和管理权。
2002年,鉴于福建是林业大省,广大林农以“金山银山”为生,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同志牢牢把握“如何分山”、“如何砍树”这两个林改“的”四个问题“, “钱从哪里来”、“一户怎么办”,在全国率先规划实施森林集体改革。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属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明确产权、盘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等主要任务,在全国范围内启动集体林改制度。
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离办法的意见》,为经营权流转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了制度依据, 逐步形成了农业用地权属、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立”的局面。各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赋予林地集体经营权多重权力,促进了集体林权的流转,发展了林业适度经营。
森林树木的种植、培育和成熟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很难将其所有权与林地经营权分开,在林地经营权的划分和流通交易方面存在不便,森林权利具有很强的外部性, 排他性与限制性、重振林地经营权、引导适度规模化经营、提升集体林综合效益的改革预期,尚未完全实现。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三明市考察时指出,探索三明市集体林权属制度改革具有很有意义的意义,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尊重群众的主动性,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属制度创新, 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努力实现新的突破。这为深化森林集体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依据。
202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集体林权属制度改革方案》,增强林业集体发展活力,促进山地林区共同繁荣,推进山地林权改革向纵深推进。
实现规模经济,振兴林地集体治理
我国林业发展已逐步由粗放型经营向精细化经营、林地效益型转变。由于林地规模小、破碎化等特点,原有的家庭承包经营极大地制约了林业的规模化生产和高质量发展。盘活林地经营权,有利于推动林地适度集中管理,实现规模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在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管理制度、维护集体林地长效承包关系的基础上,要坚持大稳小调整,明确村组边界,淡化农户之间的山地边界,促进全村、全群高效流转, 减少个别林权纠纷对整体经营的影响。
安徽省宁国市充分尊重基层组织和林农群众的主动性,坚持承包权细化、经营权灵活调整,开展“小山变大山”改革。在山核桃主产区,采用计件托管、互动托管、零星赎回、等价交换、差价交换等形式,实现以村民群体为单元的山地农场全群置换,以连连的“大山”置换分散的“小丘陵”,达到减少地块、整合连片区域的目的。同时,要积极激发集体林地经营权,推动山核桃林地集约整合、规模化经营,提高管理效率,实现产业底层变革,为产业振兴注入新活力,保护林农切身利益。
细化政策法规,推进森林分类经营
1995年,我国正式提出森林分类经营改革,根据森林主要用途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经营管理制度,对公益林给予生态补偿,允许商品林实行市场化经营和支持。
笔者认为,在实践中,在推进森林分类分类依法管理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法律法规和政策,以便跟进。例如,要合理优化集体林在公益林中的比例,落实《森林法》关于自然保护区外的公益林只能采伐用于抚育、更新和改造低质量低效森林的规定,提高公益林间伐计划在年度采伐计划中的比重。同时,积极开展森林采伐“放权、放权、提供服务”改革,取消人工商品林主要采伐的树龄限制,明确人工公益林的换证条件,落实采伐审批通知和承诺办法,授权乡镇颁发采伐许可证的权限; 以便利群众办理采伐许可证。
此外,建议按照现代林业管理的要求,优化森林采伐技术规程。对此,福建省三明市持续推进森林分类可持续经营,沙县区开展毛竹林规模化循环分类管理,在重点区域实施精准的森林质量提升行动和森林阶段改善行动,对高山和远山退化的毛竹林和低效的毛竹林进行振兴、恢复、改造和改良, 将其发展成为优质高效的用材竹林;同时,针对适宜发展竹林林下经济的地区,规划建设一批林下生态种植养殖基地和竹笋示范基地,大大提高了林地综合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培育壮大林产品,实现“福美”的有机统一。
提高集体林的经济价值,是振兴集体林地、促进山地林区共同繁荣的关键,需要统筹协调森林的生态功能和经济利益。
一方面,高质量发展林业生产,增加林业生态产品市场供给。为此,要激发林业经营主体市场活力,培育壮大林业产业,推动林业产业“向一带两带推进三带”融合发展;同时,加强森林立体化治理,根据山林地域国情,利用公益林等林下资源、林间空地、林边林地,创新林业业态,发展“林业+”,以及休闲文旅、健康养生、体验式科普、林下种植养殖产业, 等,不断拓展林业产业链,实现生态溢价。另一方面,要
促进林业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提升林业发展固有的造血能力。为此,在明确森林资源资产产权的基础上,开展森林资源生态功能值核算,突破传统财政转移支付对森林保护进行生态补偿的单一模式,拓宽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市场化的有效模式和实施路径, 积极运用《生态保护补偿条例》的规定,建立健全碳汇权市场交易机制,引导社会基金建立市场化生态保护补偿基金。2023年,浙江省丽水市印发《森林固碳潒情行动计划(2022-2025年)》,积极拓宽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渠道,夯实森林固碳能力,提高森林固碳增量,通过森林碳储量认证赋权,推动森林固碳价值转化, 激活市场渠道,创新金融机制,为实现生态美景与人民财富有机统一提供政策支持。
光明日报(2024-08-10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