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8月10日电 题:京津冀非遗技艺“大秀”巧手颐和园迎七夕
中新社记者 徐静
戴上传统京剧头盔、辨识不同人物的脸谱、创作宫廷花道……10日,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在颐和园农织画与水操学校,“匠心汇聚非遗技艺”主题文化活动拉开帷幕,京津冀20项非遗技艺亮相。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活动上,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俗专家向游客展示了宫廷插花、京绣、拓片等技艺。
面塑展台上,身着卡通服饰的十二生肖动物造型别具一格。负责人表示,这次他们带来的是适合学校、社区教学的作品。如今的面塑更加实用,结合花卉元素,将面塑手法运用到胸针、发簪等饰品上,让饰品独具特色。
此次活动是颐和园与北京市海淀区文化馆在非遗技艺展示方面的一次探索性合作,借助颐和园“智慧巧手陪七夕”品牌活动,首次将京津冀非遗技艺群引入园区,除北京15项非遗技艺外,河北草雕、风筝、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剪纸等也与游客在颐和园见面。
来自天津的李兰芝剪纸第三代传承人曹彩霞介绍,此次她带来了几十幅剪纸作品,主题涵盖节庆、花鸟、脸谱等,有观赏用的饰品,也有实用的书签。“作品里既有民间文化,也有传统工艺,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作品,让游客了解剪纸、喜欢剪纸。”
8月10日,“匠心守护 非遗技艺汇”主题文化活动在颐和园农织画水操学校开幕。图为工作人员进行科普讲解。(图片由颐和园提供)
古代妇女在七夕之夜有“穿针引线祈求灵巧”的节日习俗。活动现场,颐和园科普讲师王丹通过展示“织二分”,为游客普及七夕节知识。市民高女士表示,自己和孩子在讲解过程中了解到了丝绸和缎子的区别。“这种民间体验和讲解方式很新颖,能感受到节日的丰富内涵。”
入秋刚过,颐和园皂简塘湖荷花盛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插花体验区,颐和园花艺师指导游客将荷花、玫瑰等花卉放入花泥中,创作出别具一格的插花作品。“宫廷插花是皇帝心目中‘移天缩地’的工艺,将自然山水浓缩在小小的容器里。”花艺师说。
8月10日,“匠心守护 非遗技艺汇演”主题文化活动在颐和园农织画水操学校开幕。图为游客体验宫廷插花。(颐和园供图)
完成第一个插花作品后,小学三年级学生夏天谈起自己的创作想法:“我把莲花、莲蓬往外放,不同的花朵放在不同的高度,这样看起来更有层次感。自己动手做让人很有成就感,这个七夕节很有意思。”
活动还为游客设置了许愿树打卡站、汉服体验区。十七孔桥、佛香阁、铜牛、桂花树……颐和园与七夕元素在拍照打卡牌上呈现,相得益彰。据了解,七夕节当天,北京市属公园、中国园林博物馆等举办了七夕游园会、七夕音乐会等多项活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