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繁忙的港口、来来往往的船只是观察经济脉搏的晴雨表。国际航运承载着我国95%以上的进出口货物。随着海上货物贸易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港口建设也在加速推进。
今年上半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85.6亿吨,同比增长4.6%,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6亿标箱,同比增长8.5%。航运增长的同时,港口建设并未停下脚步。上半年,我国新增大型自动化码头7座,已建和在建自动化码头数量位居世界第一。集装箱班轮航线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航运连通性位居世界第一。同时,我国外贸结构不断优化,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近60%,汽车、船舶、集成电路等出口额同比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青岛港:密集陆港航线畅通国际物流通道
今年以来,我国多个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大幅增长,在北方重要枢纽港青岛港,这里的航线越来越密集,海铁无缝对接将港口与内陆连接起来,激活了黄河流域的发展潜力。
今年上半年,青岛港新增国际集装箱航线12条,其中一半以上为“一带一路”航线,这些航线货物运输量大幅增长,大量中国制造的工程机械、橡胶轮胎、家电等商品通过这些航线运往“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
随着国际货运航线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全球货物抵达。无缝衔接的海铁联运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时间和物流成本,让大量到港货物能够快速、便捷、连续地转运到内陆地区。在距离青岛港码头约200米的海铁联运中心,刚到港的集装箱无需报关,就能直接装上火车,快速发运。该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在内陆地区布局了数十个内陆港口。上半年,青岛港新增6条海铁联运铁路线,青岛—郑州—莆田班列开通后,单程运输时间由之前的72小时缩短到30小时。
随着航线不断增加,港口经营效益不断提升。今年上半年,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9%。除青岛港外,今年上半年,全球年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口宁波港新开通3条国际航线,港口航线数量保持在300条的高位。上海港是全球最繁忙的集装箱港口之一,目前集装箱航线网络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700多个港口,每月进出港班轮航班超过3200个,航线越来越密集,国际物流运输也更加畅通。
航运繁忙带动新船需求 中国船舶业拿下全球七成以上新船订单
海上运输是全球货物贸易的生命线,2023年中国外贸额占全球比重达30.1%,外贸大国地位凸显。海上运输繁忙,航运市场对新船需求稳步增长。
数据显示,全球每10艘新造船订单中,超过70%都落入中国手中。跟随记者,看看远洋运输中的“中国船”。
这里是上海长兴岛。记者在一艘即将交付的集装箱船上。它长336米、宽51米、深26.8米,甲板面积约3个足球场,可装载13000多个标准集装箱。这是今年该船区交付的第六艘集装箱船。沿着这条海岸线望去,长兴岛上有不少集装箱船和大型液化天然气船在密集建造中。
世界贸易组织近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货物贸易量在2023年全年持平后,于2024年第一季度转为增长。随着全球贸易趋势好转,船舶需求不断增加。我国制造的船舶受到全球市场的青睐。在全球18种主要船型中,中国有14种船型新订单量位居全球第一,其中集装箱船新订单量占全球市场份额的97.5%。此外,业内人士表示,全球汽车海运贸易需求增长,但短期内汽车运输船队供给仍较为紧张。
受海运贸易需求增长等多重因素影响,今年上半年,我国船舶完工量250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4%;新接订单542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3.9%;手持订单1715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8.6%。船舶行业三大指标同步增长,继续领跑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