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两弹一星功绩勋章”获得者周光召院士,于2024年8月1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周光召院士逝世后,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绩勋章”的“两弹一星”英雄中,还健在的仅剩两人。
公开资料显示,“两弹一星英雄”是指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国宝级科学家。
两弹一星是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简称。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几十年科技实力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两弹一星”常常被用来指代近代以来中国独立自主、团结协作、奋勇创业在科技和军事领域取得的成就。20世纪60、70年代,中国在导弹、人造卫星、遥感和控制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也为日后中国航天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99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表彰当年为“两弹一星”研制做出突出贡献的23名科技专家,向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子良、陈芳云、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维禄、程开嘉、彭焕武授予“两弹一星功绩奖章”,向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基、钱三强、郭永怀追授“两弹一星功绩奖章”(以上排序按姓氏笔画排序)。
周光召逝世后,“两弹一星”功臣仅剩王希季和孙家栋两位还在世的英雄。
王希季,1921年出生,卫星与空间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总工程师、七机部第八研究所总工程师。成功研制我国多种实用探空火箭,主持完成我国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和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的方案论证和设计,并担任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总设计师。
孙家栋1929年出生,运载火箭及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曾就职于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七机械部、航空航天部。主持研制并试验了我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液体中程弹道地地导弹和液体中程弹道地地导弹;是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的首席技术负责人,2009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