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吴硕贤的诗词情缘:从建筑技术到诗词艺术的跨界探索

admin

[对科学家的诗意之爱]。

作者:赵安民(中国图书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

学者简介

吴硕贤,福建诏安人,1947 年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他是建筑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于 1970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系,并分别于 1981 年和 1984 年获得清华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后来,他在浙江大学任教。1998年调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技术研究所所长,兼任副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著有《室内声学与环境声学》、《建筑声学设计原理》、《音乐与建筑》、《室内环境与设备》、《偶阴阴》、《恒音集》、《恒音续集》、《吴硕贤诗歌选集》、《吴硕贤书法选集》、《新成语与杂谈》等。

理纬文经织锦成——吴硕贤院士的诗意人生__理纬文经织锦成——吴硕贤院士的诗意人生

近年来,我经常在网上阅读吴硕贤院士的诗歌。他的诗,语言平易近人,贴切而生动,非常现实。在今年的春节期间,他写了十几首诗,呈现了城乡欢庆春节的图画,如《运算家·Fireworks Gala“:”烟花令人心旷神怡,万花盛开。在我的脑海中,河水到处都是星星和火焰。还有一些小型飞机,不必掌舵。形成一群璀璨的龙,飞过天空。一提到端午节,他就创造了“端午赛”,“老少煞女同,观飞船尾,乘浪”,热闹的场面就像眼前一样。观看刚刚结束的巴黎奥运会,他深受感动,写下了《快速准确、力量高、精神柔和、美》(《小讨论体育比赛》)、《我喜欢泳池接力、青蛙与蝴蝶交替攀爬、海豚鲸在海浪中跳跃》等诗歌(《水调歌头》、《·观看比赛”)。

吴硕贤院士是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也是建筑环境声学专家。几十年来,他从“偶尔吟诵”走向“不断吟诵”,他的诗歌描写现实不乏浪漫,反映了现实生活和科学精神。他的诗歌生活反映了科学与技术、人文、现代与传统的结合。

理纬文经织锦成——吴硕贤院士的诗意人生__理纬文经织锦成——吴硕贤院士的诗意人生

研究

1947年,吴硕贤出生在福建的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爷爷吴孟丹和叔叔吴孟义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对老学问有很深的底蕴。他的父亲吴秋山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书法家。吴秋山于 20 世纪 30 年代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1937 年 8 月,日军侵占上海,吴秋山回到福建,与于大福等人一起从事抗日宣传工作,救国救国。受家庭影响,吴硕贤从小就喜欢诗歌。他说:“从小就教我诗歌的节奏和节奏,所以小时候我把五七字的四行诗和节奏背得非常好。从初中开始,吴硕贤就开始独立写诗,“天如海,云是波浪,变化而升,气泡在转动”、“霰飞三百丈,突然落在人间大雨”,这些富有想象力的诗句都来自他年轻时。

吴硕贤儿时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然而,20世纪60年代,当他还在读初中的时候,中国科技人才匮乏,“当科学家”成了吴硕贤的新梦想。天赋高大、聪明的吴硕贤,在学习理工知识方面也得心应手。1965年,他以福建省高考理工科总成绩第一的成绩进入清华大学学习建筑学。“潜心学海寻珠玉,开辟一条在书山采桂枝之路。收拾行装,向北走,未来一片光明。这是吴硕贤北上清华读书前写的一首诗,蕴含着他后来一直坚持的博学多才的哲理。

大学毕业后,吴硕贤被分配到习安铁路局。在那里,他从一名普通工人做起,跟随师傅来到建筑工地,还自学了 20 多门结构课程,“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勘测透”。这些积累没有白费,1978年,吴硕贤考研合格,回到清华大学学习。

1984年,吴硕贤成为中国建筑声学界的第一位博士,导师是声学家吴良勇院士和声学科学家马大佑院士,他的副导师是建筑声学家张长岭教授。研究生期间,吴硕贤系统提出了城市交通噪声预测、仿真和噪声预防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并推导出了随机交通流噪声预测公式。博士毕业后,他先后在浙江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任教,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他率先阐明了声学虚界原理,并推导出了混响场交通噪声的简洁公式,解决了国际学术界多年未解决的问题,完成了将建筑辅助设计软件与声学软件链接起来分析室内声品质的第一项工作。他还为音乐厅的响度评价提出了新的指标和计算方法,并与团队一起测量了数十种民族乐器的声学数据,首次掌握了民族乐器声力的科学数据,为国家音乐厅的声学设计奠定了科学基础。2005 年,吴硕贤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理纬文经织锦成——吴硕贤院士的诗意人生__理纬文经织锦成——吴硕贤院士的诗意人生

经纱和纬纱

“边疆田野拓初,力威文经织锦。”这是吴硕贤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于 1984 年写的一首七韵诗中的一首诗。

“'李伟温经锦',就像我们织锦一样,我们必须用纬线和经线才能织成功。以理知为纬,以文科知识为经线,文理交织,学科交叉,有利于学术研究取得突破。在吴硕贤看来,科学与艺术从来没有分开过,艺术不仅是他毕生的爱好,也为他的科研增添了灵感,为他的风景园林研究提供了不少灵感。

在景观建筑中,曾经有过从视觉角度来看的“景观”概念;20 世纪 60 年代,一位加拿大学者提出了“声景”的概念,即听觉景观;在 20 世纪 80 年代,另一位加拿大学者发明了“气味景观”的概念。吴硕贤在传统诗歌中发现了许多与音景、香景有关的诗句。“The Book of Songs 使用了大量的拟声词来模拟自然界中鸟类和昆虫的歌声。例如,'关关居鸽,在河岛上','关关'是一个拟声词,'居鸽'是鱼鹰,'关关'是模拟鱼鹰的叫声,例如,'Yo Yo Deer Song, Eat Wild Apple','Yo Yo'也是一个拟声词,模拟鹿鸣的声音。这些描述自然世界声音的现象在《雅经》中比比皆是。同时,吴硕贤还在《诗经》中找到了大量描写“情境”的诗歌,“《诗经》中有题为'东方日'和'东方不明'的诗。在《Boxi》这首诗中,有一句“Gao Gao rise of the sun”。《月出》诗:“月出是明亮的,最优秀的人在闪耀。题为《小星星》的诗说:“小星星在东方。你好,小星星,Vi 参加了昴星团。除了《诗经》之外,中国古典文学中还有大量欣赏风景的诗歌,如《日落无限美好,但正近黄昏》和《荒漠寂寞,日落在长江上》。这些诗句激发了我想出“光”的概念。”

吴硕贤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风景概念的学者。他说:“作为视觉景观的一个非常特殊的方面,光景本身就是由光源和光影变化引起的景观。好的风景往往充满了音景、芬芳的场景和轻盈的场景。他以杭州西湖和苏州园林为例来说明他的理论,“在西湖十景中,有《柳岸黄鹂》《南平晚钟》等声音场面,也有《曲原风荷》等香景,还有《三潭印月》和《平湖秋月》等。再比如苏州园内的“听楼”和“听楼”,都是音景,而听楼的名字来源于唐代李商音的诗句“秋荫不散,霜冻飞晚,干荷听雨声”, 同时,苏州园林中也有许多芬芳的景象和景象。基于此,我提出了多景观融合的理论,除了我们常说的视觉景观外,我们还应该融合声景、芬芳场景、光景,以扩大整个景观的维度和视野。这就是人文艺术学科给我的学术研究带来的启发。”

《道德经》中的“大声象无形”也被吴硕贤吸收到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理论中。“你说的'希望'是什么意思?希望的声音是那种听不见的声音,也就是音乐中的停顿和休止。“大象不可见”作用于视觉。这就像当我们画画或写字时,我们不能把它留空。我们在做城市规划时,一定要注意留白,不能让建筑占据所有的空白空间,要为我们的生活空间、旅游休闲留出绿色生态的空间。“过去,大多数建筑师只关注建筑物的外观设计,很少考虑空白。吴硕贤提出“大嗓门,看不见象”的概念作为城乡规划的概念,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苏轼的《蝴蝶爱花·Spring Scene“: ”花朵凋谢,红绿色的杏子很小。当燕子飞翔时,绿色的海水环绕着。树枝上的柳树吹得很少。世界的尽头没有草。在墙内摆动,在墙外摆动。墙外行人,墙内美人欢笑。笑声渐渐消失在寂静中。多情但无情地恼火。吴硕贤将这首诗解读为一篇关于景观元素的文章,认为它不仅提到了动物、植物、水、建筑和素描等景观元素,还延伸到人们在景观中的活动。因此,他写了一篇文章,强调在景观建筑设计中,应该将人和人类活动视为景观元素。这一概念使景观设计更加人性化,对于拓宽景观建筑的视野至关重要。

“我认为,即使你学习的是科学和工程,如果你受过更多的文化教育,你也更有可能想出新的学科。”吴硕贤总结道:“文化的力量不容小觑。当我们进行学习时,我们必须善于联想,并善于将这个和那个应用于我们研究的领域;要擅长左和右,“左”就是数学,“右”就是文化。”

启迪

关于艺术和科学,吴硕贤既有实践,也有自己的理论。

“文科”原意是学识渊博、精通事务,但吴硕贤却给了它新的解释:如果把“文学”解释成一个论文题目,把“理科”当作科学的解答,那么“文理科”就可以理解为“文科又理科”。吴硕贤认为,文科教育的缺失是文理交流缺失的原因之一。过分强调分类,不重视各学科的融合交集,将导致“各学科如山似交错”,文理如楚江汉界,彼此壁垒严密。

理纬文经织锦成——吴硕贤院士的诗意人生__理纬文经织锦成——吴硕贤院士的诗意人生

吴硕贤(右)和他的助手以及学生在消声室做实验。

“古今海内外的许多学者和科学家都是文科兼备的典范。”吴硕贤举了一个例子,东汉张衡不仅是一位发明了地球动力仪和浑天仪的伟大科学家,还是一位能写《二经福》和《四悲诗》的伟大作家;莱昂纳多·达 ·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画家,也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天文学、物理学、解剖学和建筑学等各个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要学好文科,你不仅需要直觉,还需要逻辑分析等抽象思维技能。除了理性思考,做理工研究还需要想象力和直觉带来的灵感和顿悟。

“从《诗经》、《楚辞》、《汉蔫》到唐诗、《宋辞》、《元曲》,我们中华民族的诗歌传统得以延续,这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吴硕贤希望,包括诗歌在内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在年轻一代中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吴硕贤经常去高等院校、中小学给青年学生做报告,讲解他的文理双科理念。除了担任清华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诗歌社的顾问外,吴硕贤最近还增加了一个新的身份——中国诗社大学生诗歌工作委员会顾问,积极向高校推广诗歌文化。

在吴硕贤看来,“博学”和“艺专”并不矛盾,学问既要“专”又“学”。“'我不知道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处这座山里',如果人只局限于狭隘的知识领域,对事物有准确的认识往往并不容易,要有创意也不容易。博学可以达到信息的平衡,让人们对事物有更全面、更准确的理解。有时,当你从一个新的角度思考它时,你可能会想出新的想法和认识。吴硕贤认为,博学的优势还在于“他山的石头可以用来攻玉”,并且“很多问题,虽然是从某个领域提出的,但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可能在其他领域,即解决问题的关键可以借鉴其他领域的知识”。”

吴硕贤主张,在博学的基础上,应该专攻一门学科,静下心来,专心研究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领域,理解并透彻理解这个领域的知识,形成一个特长和专精,最终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他曾写过一首诗《启蒙》:“孩子的心很感兴趣,他们善于帮助超自然的力量。多年来唱歌和吟诵,临摹作品。汹涌的海浪源头宽广,实木气势磅礴。酿制久久,醇厚芬芳,山参味道浓郁。所谓“熟能生巧”,无论是做知识还是做事,要想做深做透,就得努力工作,没有捷径,“就像唱京剧一样,基本技能就是唱、读、做、弹,要反复练习。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夫,只有在某个领域,傻乎乎的努力,练高技能,才有可能成为这个行业的佼佼者。这是吴硕贤几十年的学习经验。

不断的呻吟

退休前,他忙于科研教学,吴硕贤的诗歌创作基本处于“偶尔吟诵”的状态,作品数量还很少。退休后,他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他的诗歌创作也变成了一种“不断吟诵”的状态。2016 年的教师节那天,他成立了一个由自己督导下的研究生组成的微信群,并承诺弟子们每天在群里发表一首诗。吴硕贤言出必行,有时一天写几首诗,至今已写了3200多首诗。吴硕贤曾用一首诗来回顾他每天的诗歌创作经历:“每天诗都变成一只鸡,它总是在早上准时哭泣。你已经习惯了醒来读书,而此时此刻,世界的尽头是一头犀牛。(“每日诗歌”)。

吴硕贤的诗歌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生活感悟、学术经历以及对社会事件和现象的描述。其中,诗歌数量众多,包括动植物、自然现象和风景,以及许多科普诗歌,包括人居学(包括建筑学、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学)等科技学科。

吴硕贤的诗歌体裁也很多样化。除了四行诗和诗歌,他的作品还包含大量的歌词和作曲。五年前,吴硕贤对小玲产生了兴趣。小序具有共同和声的特点,常一个韵到尾,并注意区分声音,注意声音在韵中的作用,人们背诵小序,更加铿锵生动。为了在广大年轻人中进一步普及元曲,吴硕贤努力创作了多部作品,以引起读者对这一文学传统的兴趣和关注。他还倡导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通俗的风格写诗,目的是使它们为广大读者所理解、接受和欣赏。

鉴于吴硕贤院士几十年来对传承中国诗歌文化的执着追求和丰硕成果,2024年4月23日,在中国诗学会主办的首届“科技诗歌推广”大会上,周文章会长授予吴硕贤“中国科技诗人”荣誉证书。颁奖词如下: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硕贤,是我国建筑与声学领域第一位由自己培养的博士。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下,他熟悉诗歌和书籍,尤其是书法。叶圣涛在他的《偶阴集》序言中指出:“我十岁就写诗了,比我早了两三年。20 多年来,我一直在研究自己的专业 20 多年,我仍然深深地佩服。”

吴院士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科学事业,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以闲暇之力为文本,诗歌更多的是追梦,他用格言和事物来学习事物,他的才能独树一帜;他的作品内容匠心独运,风格独特,新在命题,新在方法,材料涵盖了中国科学技术的最高水平,用未来的哲学思考记录当代科学技术的历史,给当代和后代的科学启示, 并点亮未来几代科学家的灵感。他的诗歌和格言闪耀着科学思维的理性之光,这是诗意思维与科学思维完美融合的产物,散发着“科技与人文效果”的强大磁力。

学习单词

闲暇之余,吴硕贤不仅写诗,还学习书法。

_理纬文经织锦成——吴硕贤院士的诗意人生_理纬文经织锦成——吴硕贤院士的诗意人生

吴硕贤手写的四行诗《科技诗》。

小时候,吴硕贤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临摹严振清、刘功全等著名画家的楷书,为书法奠定了基础。后来,由于学习工作繁忙,他的书法练习一度中断。获得博士学位后,吴硕贤重新拿起毛笔,利用业余时间研究王羲之、米芾、董其昌等人的书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先后出版了《吴硕贤书法选》、《吴硕贤书选》等著作。

吴硕贤对书法之美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将书法比作线条的舞蹈,欣赏书法就是欣赏这种由线条组成的优雅舞蹈。他认为,书法中汉字的结构、部首的组合、笔画的粗细和长度、布局的松弛与密度、力度的刚柔、力度的不连续性、毫端起伏的位置、相邻笔画的开口角度、 而线条的曲率都必须在适当的范围内,甚至具有最优值,才能给人充分享受美感。这就像欣赏舞蹈艺术。才华横溢的舞者与普通舞者的区别在于,他或她的四肢形成的角度和弧线、动作和姿势必须在他或她的手势之间恰到好处,才能给人一种饱满的美感。所以,他认为,要想成为一名书法家,首先要有高远的眼光和鉴赏力,真正懂得领略书法之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修正自己写作中的不足,通过不断的反馈、比较、调整来追求完美。

吴硕贤认为,普通人有分辨美丑的能力,也能欣赏书法等视觉艺术。这种原始而真实的审美能力是最珍贵的,应该通过审美理论和审美教育来强调和保护。当然,这种本能的、原始的审美能力,可以通过教育不断提高。审美理论和审美批评应该引导人们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不断拓宽视野,在保护这种真正的审美能力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境界。然而,在现实中,也存在着一些误导性的美学理论和评论,或过分强调艺术家的地位、身份、权威或市场价格,或违背自己的意愿强迫人们接受或“欣赏”自己不喜欢的事物,抹去了真实本质,让人感到困惑。吴硕贤希望,大众欣赏书法作品,最可贵的就是靠自己的眼睛,靠自己的内心去独立判断。在此基础上,人们可以通过理论学习和优秀评论的引导,逐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欣赏水平。吴硕贤对书法艺术有着准确的理解,通过不懈的努力,他的书法水平越来越高雅。

2022年10月,中国诗社科技与文创工作委员会成立,聘请吴硕贤为顾问

科技诗歌嫁接,奇花奇特的树木注定

会很多。

歌唱现代经典,

长使降到杨俊峰面前。

诗歌书法,吴硕贤院士用传统而雅致的形式,表达了他对科技与诗歌互补的赞美。其实,这也是他自己的人生追求。

此版本中的所有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光明日报 (2024-08-24 第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