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岛:从山东第一个小康县到打造国际零碳岛的华丽转身

admin

长岛地处山东半岛与黄海、渤海交汇处,20世纪80年代,长岛培育出蓝色海洋沃土,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小康县。

如今,作为海洋生态文明综合实验区的长岛又树立了更大的目标:打造国际化零碳岛,为全国乃至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

从山东烟台蓬莱彭场客运港乘船上岛,外地机动车是不能上岛的,不过这对于游客来说不是什么大问题,岛上随处可见共享电动车。

长岛地处东北亚经济圈中心区,由151个岛屿组成,其中有人居住岛屿10个,总面积3351.69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61.1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290.5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25.57公里,人口4.1万。

山东烟台长岛县_山东省烟台长岛县_烟台长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龙爪山位于长岛大黑山岛北端,山势高峻,谷地险峻,呈现出独特的海岛风光。澎湃新闻记者刁凡超摄

2018年6月19日,山东省委、省政府批复设立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实验区。此前,长岛是山东唯一的海岛县,发展扇贝养殖是海岛居民主要收入来源。

20世纪80年代,长岛利用肥沃的水资源,培育出蔚蓝的海洋沃土,扇贝养殖连续10多年获得大丰收,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小康县。然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渤海生态恶化、养殖密度过大,扇贝开始大面积死亡,经济发展进入低谷。

“现在回想起来,海洋利润好的那段时间,正是我们享受海洋生态红利的时候。”长岛圣丰海鲜公司老板说。

2017年12月20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推进长岛海洋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确定了长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旅游度假区”、建设“蓝色生态岛、休闲宜居岛”的目标,把严格保护、快速修复长岛海洋生态作为重中之重。

山东烟台长岛县_烟台长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_山东省烟台长岛县

长岛渔民正在作业。澎湃新闻记者刁凡超摄

“为保障候鸟迁徙,我们把岛上80座风电设施全部拆除;还实现了岛上垃圾分类、污水无害化处理、清洁能源供暖全覆盖。”烟台市副市长张志新说,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善,长岛海域斑海豹数量由原来的近200只增加到400多只。

国家公园候选地

斑海豹是长岛的明星物种,也是该海域的旗舰物种。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赵林林长期从事海洋保护区管理研究,他也特别关注山东长岛附近海域斑海豹种群的研究。生态环境的好转给斑海豹种群的恢复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但更大的危机让他担忧:“我们此前对斑海豹进行过研究评估,由于斑海豹需要在海冰上产卵,冬季海冰范围对斑海豹种群保护十分关键。气候变暖会使冰面积越来越小,未来可能影响斑海豹的产卵繁殖。可以说山东烟台长岛县,持续的气候变暖对斑海豹种群的影响是毁灭性的。”

海岛处于陆海交错的敏感区,海洋与陆地生态空间综合,生态系统特征独特。全球气候系统正在发生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以海平面上升、水温升高、海水酸化、极端天气等为主要驱动因素的气候变化对海岛生态环境系统产生严重影响。

作为迁徙物种,斑海豹需要大范围迁徙,每年3月,斑海豹开始在长岛聚集,5月便陆续离开。

该类海洋保护区,保护程度较高或得到充分保护,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气候适应力。2022年12月,国务院批复的《国家公园空间布局规划》在全国遴选出49个候选国家公园区,其中正式设立的国家公园5个,陆地44个,陆海统筹2个,海上3个。长岛国家公园作为海上型国家公园列入候选名单。

2022年11月初,长岛国家海洋公园管理中心发文透露,长岛已列入国家公园及候选区名单。长岛国家公园候选区主要由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实验区151个岛屿及周边海域组成,包括山东长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庙岛群岛海豹省级自然保护区、长岛国家海洋公园、长岛国家地质公园、长岛国家森林公园、长山卫海洋地质遗迹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等9个现有保护区,以及斑海豹、东亚江豚等海洋生物主要洄游通道和栖息地。

赵琳琳课题组正在持续监测黄海和渤海之间斑海豹的迁徙时间和路线,确定其重点栖息地。预计长岛国家公园将根据这一时期已确定的生态廊道和相关栖息地分布,划定斑海豹季节性核心保护区,形成空间保护网络。他提到,在时间上,可以尝试分时分区保护措施,这对斑海豹的保护和当地的可持续发展都有好处。

在赵琳琳看来,长岛设立国家公园,相当于把原来分散的保护区整合在一起进行整体保护,这对于增强该地区的气候适应力、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非常有利,也能对以斑海豹为旗舰物种的生物多样性进行整体保护,提高保护效果。

赵琳琳认为,山东长岛“国际零碳岛”建设与国家公园建设相辅相成,都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实现零碳排放,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而海洋国家公园的设立,是为了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也是增强气候适应力的一种方式。长岛相当于把国家公园和零碳岛的创建结合起来,推动长岛地区的整体保护。

赵琳琳说:“作为岛屿型国家公园,我们希望在这一地区打造一个样板,经过几年的管理,长岛的生态会得到改善,积累经验,推广到其他海岛地区,甚至一些小岛国,为全球海洋生态保护贡献科技力量。”

进军国际舞台

从转变发展模式扭转对海洋生态的影响,到争创国家公园候选城市,长岛的绿色发展从未停止。

2021年,烟台提出打造“长岛国际零碳岛”。2023年,“长岛国际零碳岛”规划成果进入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会议舞台,提出到2035年实现整个长岛区域净零排放。

这一目标得到了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中国气候变化事务前特使解振华表示:“当前,实现绿色发展、碳中和已成为国际共识。山东长岛等多地纷纷发布零碳岛规划方案,并通过减税、碳汇等举措,积极探索海岛地区零碳发展的模式。这些举措令人瞩目。”

国家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国际合作交流部主任张志强说:“像长岛这样紧靠城市、背靠海洋的地方,不仅是我们科研的前沿阵地,也是我们探索海洋的试验场。在未来的发展中,长岛还有很多功能需要体现。”

为打造长岛国际零碳岛,长岛邀请了3位权威院士作为专家顾问,4家国家级科研机构作为牵头单位山东烟台长岛县,12家驻兖州科研机构参与,近百名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参与,组建了高水平科研团队参与研究,摸清长岛生态本底。

一方面要做好碳减“减”,千方百计减少碳排放,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生活消费习惯等不同领域持续发力,探索碳减排新路径,激活整体零碳建设。另一方面要做好碳汇“加法”,统筹推进“山水林海城”全域生态保护修复,同时以碳汇产业为主攻方向,坚定不移拓展绿色和增长空间。

长岛综合实验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于振江介绍,长岛与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开展生态文明领域合作共建,先后成立了长岛海洋碳汇研发实验基地、黄渤海蓝碳监测评估研究中心(长岛基地)。开发了长岛综合实验区庙岛西海草床碳汇效益项目,项目减排量成功用于2023年“六·五”国家环境日全国主会场活动和2023年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会碳中和,用于大会碳中和的减排量分别为10tCO2和50tCO2。

为加快打造绿色海岛样板,统筹绿化与碳汇,长岛已完成10个有人居住海岛受损山体100%修复,加快绿色转型,实施产业退岛,禁止新增工业项目,实施岛外车辆“禁入”、岛内车辆“牌照管控”全域管控,实施新能源旅游公共交通体系全域运行,集中供热替代清洁能源,推进生活垃圾全域分类,污水处理全域覆盖,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碳排放大幅减少。

至2022年底,长岛温室气体排放源总量为23万吨二氧化碳/年;碳汇总量为-92471吨二氧化碳/年。目前,《长岛国际零碳岛发展规划》已编制完成。2023年12月,《长岛国际零碳岛发展规划(2023-2035)》等研究成果在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上发布,并受到C40城市气候领袖联盟等国际组织的关注。

赵琳琳认为,山东长岛“国际零碳岛”建设与国家公园建设相辅相成,因为零碳建设同样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实现零碳排放,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而设立海洋国家公园,是为了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也是增强气候适应力的一种方式。长岛相当于把国家公园和零碳岛的创建结合起来,推动长岛地区的整体保护。

在保护环境的同时,长岛也在重塑经济发展模式,打造“蓝色粮仓”,推行生态低碳养殖,养殖网箱规模和技术装备水平居全国前列,引领海洋渔业向规模化、工程化、智能化、绿色化、高值化发展。试水蓝色碳经济,开创了全国首单“海草床海藻田碳汇贷”、山东省首单海洋牧场物联网贷、全市首单“海带碳汇贷”和“个人海水双壳贝养殖碳汇贷”,并在山东省率先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

“我们将按照长岛国际零碳岛发展规划,持续开展创新探索,把长岛建设成为集蓝色岛、绿色岛、知识岛、智慧岛特色于一体、综合优势突出的世界级零碳岛,为全国乃至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余振江说,长岛力争2027年国际零碳岛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争取在2023年实现碳达峰基础上温室气体排放降低20%。2030年国际零碳岛基本建成,碳减排增汇取得突破性进展。2035年高质量建成长岛国际零碳岛,全区域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